专栏名称: 丁香园
丁香园官方号,一百多万医生在关注。作为中国医务工作者的网上家园,丁香园深知医疗的痛苦与快乐。我们提供交流的平台、独家深入的内容,也有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的各种服务。医疗行业从业者,请订阅我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发现腹主动脉瘤,应该测量哪些数据? ·  12 小时前  
解螺旋  ·  复旦学姐力推!比 DeepSeek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园

总投资 69 亿,这所医科大学将整体搬迁

丁香园  · 公众号  · 医学  · 2025-02-18 19:55

正文

本文作者:吞吞


历时 1 年多,首都医科大学的新校区终于来了?


近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大兴分局发布了一则《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的公示》,其中提到, 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坐落于大兴区生物医药基地,占地约 40.3 公顷。


图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这距离新校区正式开工,已经过去了一年有余——2023 年 10 月,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在北京大兴区正式开工,首期项目将建设博士、硕士研究生宿舍,共 6 栋楼,位于北校区东侧,总建筑面积超 10 万平米。


首医新校区包括校本部、研究型医院、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三大建设项目,校本部项目预估投资 69 亿元,北侧地块预计 2027 年完工,2028 年投入使用。


新校区建成后,首都医科大学将腾退现有五个校区,实现「一校一址」办学。


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规划,图源:首医官网


将要拥有新校区的不止首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北大医学部逐渐布局京郊;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已于 2023 年启动建设、预计明年竣工。



北京高校,为何 纷纷向外流动?


作为首都的北京,是当仁不让的教育中心。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 2024 年 6 月,北京市目前共有本专科院校 92 所,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医学院校方面,北京在学校数量和教学质量上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但与高校林立相对的,是北京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城六区面积仅占北京市总面积的 8%,但在京高校中有 60 余所整体或者部分聚集在城六区,全市超过 8 成的高校师生集中在市区,达到了 70.7 万人,其中海淀占了 60% 以上 [1]


图源:参考资料 1


有限的教育资源制约高校的发展,教育部考试管理中心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不断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张,尤其是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异常紧张。」 [2]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一些高校不断在周围圈地。从 2015 年到 2019 年期间,北京高校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都在逐年增长,涨幅分别为 16.6% 和 19.8% [3] 。但一方面,主城区的土地有限,另一方面,高昂的价格也超出学校的承受能力。


也因此,有不少高校通过异地建立研究院或者是校区的方式实现部分搬迁。比如清华大学在深圳建立了国际研究生院,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方向的硕博点。


图源: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官网


为了北京高校能够有更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北京市不断对高校的布局进行调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 年)》中指出, 北京将持续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教育功能,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开创新局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年开始规划建设位于房山良乡大学城的新校区。已经于 2015 年投入使用,逐渐成为「一校三区」中的办学主校区。


2023 年底,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建设启动,成为北大医学学院路校区建成 71 年来首次开疆拓土,未来本科生教学将先转至新校区。


2023 年 11 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项目正式启动,预计明年竣工。这个位于天津市静海区东北的校区,未来将涵盖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继续教育学生的教学与培养。


至此,北京已有 4 所顶尖医学院校将向外搬迁提上日程。


在新校区投入使用的仪式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邬国强曾表示:「 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是解决我们学校办学空间不足,改善办学条件的根本途径。



扩建的不止高校,还有医院


和高校一起向外流动的,还有各高校的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


此次与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一起公布的,还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院区。


根据公示以及相关文件,北京儿童医院新院区建设工程项目位于亦庄新城河西区,占地约 15.33 公顷,设置床位 1200 张。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 亦庄院区将于今年 6 月动工、2029 年投入使用;此外,北京儿童医院海淀院区也在筹划设计之中。


图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近年来,不断扩建院区的医院们,逐渐走出了北京的中心城区。


《北京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0 年~2035 年)》中指出,北京市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目前普遍存在建筑面积不足、空间布局和医疗流程不合理等问题。


目前,天坛医院已整体搬迁,北大人民医院在通州建设了分院区,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也相继开诊 1 年有余。


就在本月,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正式试运行,扩建后新增编制床位 500 张、扩容翻倍。


医学院校的搬迁,和医院的扩建相辅相成,正在共同推动北京的医疗资源重新布局。


北大医学部确定落户怀柔科学城之后,北京市密云区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签订协议,密云区医院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面接管,密云区医院成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院区。同时,北大医学部还计划在怀柔科学城附近主导建设一所三甲级研究型医院。


早在 2006 年,大兴区人民医院成为首都医科大学教学基地之一。根据官网显示,首都医科大学目前有 22 所临床医学院(其中 20 所为临床医院) ,集中在北京五环以内。


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随着院校往城市外扩张,主校区、附属医院和京郊校区之间的交通变得不畅。


协和的主教学楼位于城区,而附属医院及研究所则分布在北京各区乃至远郊。单程乘坐班车前往市区需要近一个小时,如果通过公共交通则需要近两个小时。对于学生和教职工来说,通勤、日常娱乐出行都成为了巨大的负担。


北大医学部新校区所在的怀柔,全区目前还没有通地铁。要到达新校区所在的怀柔科学城,从京郊怀密线出站后还需驾车至少五公里。最近的地铁站 15 号线终点站则距离至少三十公里。


怀柔区对外轨道交通建设示意图, 图源:怀柔融媒



辐射京津冀?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医院和医学院「搬家」中,紧邻的河北或将收益颇丰。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河北雄安新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认为, 雄安新区是承担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理想之选,并且雄安新区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零起点,未来高等教育将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北京最大医院已开诊,知名大三甲纷纷涌向五环外

「雄安新区的高等教育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不同于深圳和浦东,将是培育区域知识创新中心、发展知识产业的新模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