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哲杂志
《文史哲》杂志编辑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PPSO  ·  最低调的「AI 六小龙」阶跃星辰,在 ... ·  10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宗馥莉接手娃哈哈创投公司 ·  15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传日本财团起草特斯拉投资日产汽车的计划 ·  17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超越ChatGPT,马斯克的Grok升至苹果 ... ·  昨天  
APPSO  ·  实测马斯克口中最聪明的 AI,就这?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哲杂志

《文史哲》2025年第1期目录/摘要

文史哲杂志  · 公众号  ·  · 2025-02-20 18:30

正文


文明互鉴与中国道路
唐代求法高僧义净律典译本中的省略与省译

陈明 / 5

陈季同是“中学西渐”的先行者吗?

——一百三十年前一桩著作权案再探

尹德翔  英格马·奥特森 / 25


转生梅:宋代咏梅新范式的建立

李小荣 / 39

“宋无诗”:明人宋诗观的逻辑悖论

薛泉 / 51


九品官人法中的“二品才堪”问题新论
李济沧 / 63
名士堪良牧: 南朝官员出守生涯的文本塑造
李傲寒 / 75
南朝“小选”与门生出仕
——制度视野下的寒人兴起与士庶关系
权家玉 / 85


儒学研究
“阳儒阴释”论争的脉络考察

林存阳 罗刚 / 99

蒙文通后期理学思想研究
——以《理学札记》为中心
陈来 / 111


中国哲学研究

《墨经》与惠施“历物十事”

田宝祥 / 127

百年墨家伦理思想研究考辨

——兼论“功利主义”与“神命论”之争
聂韬 / 135


海外中国学研究

《动乱中的中国》的书写立场和史学价值: 明恩溥与庚子事变

郭道平 / 150

唐代求法高僧义净律典译本中的省略与省译

摘要:唐代求法高僧义净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四大译家之一。他(及译场)翻译了大量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戒律文献。南亚吉尔吉特出土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梵本与义净译本的“母本”有密切关系,可以用作考察义净译本的梵汉对勘的语料。通过梵汉对勘、与前代译经中的相关词语或语法现象的比较,可以发现义净译本中存在多种省译现象,有些是基于梵本原典中的省略,有些则是翻译过程中由汉语的写作习惯或语法因素造成的;探究梵汉句型的表达差异及造成这些省略/省译现象的多种原因,有助于准确揭示出义净译经在佛经翻译史上的价值,从而深化对中国佛经翻译史的切实认识。

关键词: 义净;律典译本;梵汉对勘;省略;省译

作者简介: 陈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教授


陈季同是“中学西渐”的先行者吗?

——一百三十年前一桩著作权案再探
摘要: 晚清外交官陈季同与其前法国教师蒙弟翁曾对《中国人自画像》与《中国人的戏剧》二书的著作权发生过争议。学界目前给出的结论是“合作”,以陈季同为主撰,蒙弟翁从旁协助。关于蒙弟翁其人,有甚多谜团待解。但他不是陈季同的私人秘书,也非驻德使馆随员,而是一个职业间谍。蒙弟翁是二书的真正作者,这从它们的表达风格、对汉学家的大量抄袭、书写策略与蒙弟翁自述的吻合,皆可得证。陈季同与蒙弟翁“合作”的模式,为前者从媒体获得“订单”,后者为之捉刀,复制欧洲传统的“中国书简”的成功模式,蒙蔽读者,从中博取名利。学界对陈、蒙二人著作权争议的误判,源于缺乏对当时文献的广泛研读,忽略文本细读比对,以及对历史人物的预设过于理想化。
关键词: 中学西渐;陈季同;蒙弟翁;《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著作权

作者简介: 尹德翔,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古典学研究院教授;英格马·奥特森(Ingemar Ottosson),瑞典隆德大学(Lunds Universitet)语言与文学研究中心教授

转生梅:宋代咏梅新范式的建立

摘要: “转生梅”是宋代咏梅的新范式,它主要是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居士型文人所创立。该范式书写方式多样,有效地解决了咏梅诗词对梅花“三世”生命流程中的异时同构、异体同构问题,使人、梅和其他动植物组成的意象群之结构形式富于变化,从而丰富了咏梅诗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想象。宋人咏植物诗词之所以选择梅转生,是因为他们依据中土禅史的“心法”语境,成功地创造了拈梅微笑、天女散梅等新的禅宗文学语典。至于新范式形成的思想依据,主要是无情有性和转物说。而新范式对后世的影响,一者表现为形式方面的袭用、拓展与整合,二者表现为禅史语境方面的与时俱进,如写梅花的颜色相对具象化,咏红梅、素梅之作骤增,不少咏梅诗词还融入了明清新兴的“情禅”说。

关键词: 宋代咏梅;转生梅;新范式;禅史语境;思想依据;后世影响

作者简介: 李小荣,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


“宋无诗”:明人宋诗观的逻辑悖论

摘要: “宋无诗”观滥觞于南宋,成熟于明代,起初并没有统一的称谓,后在弘治、正德年间作为“诗必汉魏、盛唐”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李梦阳、何景明正式命名推出。经后七子极力推扬后,“宋无诗”观之影响更为深远。究其内涵,“宋无诗”并非说宋代无诗,而是说宋代没有如同汉魏、盛唐那般可供后人仿效的一流诗歌。明人“宋无诗”观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悖论,本就蕴含着“宋有诗”的因子,这为其反对者提供了反驳契机,从而在客观上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反“宋无诗”逻辑言说体系,尽管其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作为一种逻辑悖论,明人“宋无诗”观为“宋有诗”观的生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机遇与理论触发点,成为观察明人宋诗观一个不可多得的窗口,同时又开有清一代宋诗学之先河,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 宋无诗;非无诗;宋诗观;前七子;后七子

作者简介: 薛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九品官人法中的“二品才堪”问题新论

摘要: 东晋南朝时期九品官人法中所谓的“二品才堪”,概指那些并无乡品二品身份的寒门寒人出身者就任了只有乡品二品获得者才能担任的官职。六朝时期,乡品二品是区分士庶之别的标尺,决定了官职的清浊和升迁的途径,在贵族官僚体制的运转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贵族身份与乡品二品紧密相连,而东晋南朝的皇权对乡品二品的获得基本无法干涉,但可以利用“二品才堪”的政策提拔亲信寒人。“二品才堪”的实施,一方面说明贵族通过乡品二品的掌控,在成为王朝官僚之后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自律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历了政权更替的皇权对于贵族的自律性仍予以足够的尊重。提拔或任用寒人,但却在贵族制度的框架之内实施,皇权与贵族制度的这种关系显示了东晋南朝时代的特殊历史结构。

关键词: 九品官人法;二品才堪;乡品二品;皇权;贵族制度

作者简介: 李济沧,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名士堪良牧:南朝官员出守生涯的文本塑造

摘要: 周转于中央与地方是大部分南朝官员迁转中的必经之途,从其赴任到秩满会产生一系列文本,主要包括赴任前的饯宴诗、到任之后的临郡教和郡斋诗、离任前后的与吏民别诗和德政碑等。饯宴诗、临郡教、德政碑等具有鲜明的模式化色彩,昭显着应制文学和官文书的文本特征;而郡斋诗和与吏民别诗则既有自我书写的一面,又有公开展示的一面,其文本亦有较为稳固的套路可循。无论出守官员的实际情况如何,在这些公共或私人、他作或自作的模式化文本中,他们几乎都会被塑造为享受朝廷殊礼、兼具名士风操与治民之能的理想牧守。这一系列文本所反映的,在一定程度上并非个体士人外任生涯的实际情况,而是当时主流社会观念所崇尚的牧守形象。

关键词: 南朝;士人;地方官;文本塑造

作者简介: 李傲寒,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南朝“小选”与门生出仕
——制度视野下的寒人兴起与士庶关系

摘要: 门生群体兴起于东汉,主要以授业为纽带与老师建立关系,由此也形成了师生近于父子的道德联系。降及南朝,授业关系淡化,道德责任也逐渐沦丧,转为近似于主仆关系,其背后的推动力在于针对寒人的选官机制为士人掌控,成为供士人门生出仕的专用通道。以出仕为目的的寒人,乃出资购求这种近乎仆从的门生身份,以期获得出仕机会。寒人兴起是南朝史中一个重要话题,但对于寒人如何兴起却一直未能深入探讨,通过门生出仕的路径,或可给出答案。选官体系中吏部郎一职,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士人生活拮据,蓄养门生增加收入成为普遍现象,由此也担负起为门生寻求出仕道路的责任,于是士人与寒人在各取所需的诉求下,结成这种合作共赢的主从关系,“小选”的蜕化保障了这层关系的稳定性。当门生与主人结成这种类主仆的关系,在仕途中也就打上了与生俱来的烙印,仕途纵然畅达,实无助于其社会身份的改变,这也基本代表了南朝士庶关系的主要面貌。

关键词: 南朝;吏部郎;门生;寒人兴起

作者简介: 权家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阳儒阴释”论争的脉络

摘要: “阳儒阴释”系宋代理学产生后,儒学内部针对陆王心学援引佛学而建构其学说取向的一种批判。此一论争自张九成而萌芽,由朱熹正式提出,经陈建等人的发展,至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以此来批判陆王学说,斥其为“异端”,而黄宗羲等则起而为之辩解,从而推动了学术的更新和转型。从本质上说,“阳儒阴释”并非反映儒与佛之间的关系,而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学术主旨、立场、方法上的异趣及二者之间的门户之见与宗派意识,彰显了儒学本身自我净化的诉求和努力。这一论争的出现及发展,不仅关乎学术之演进、哲理之思辨,也涉及社会人心的型塑,甚至国家的治乱安危,具有多重省思意义。

关键词: 阳儒阴释;理学;异端;门户之争

作者简介: 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罗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蒙文通后期理学思想研究
——以《理学札记》为中心

摘要: 我们把1949年以后称为蒙文通理学思想的后期,研究蒙文通后期理学思想的主要资料是《理学札记》。由《理学札记》来看,蒙文通这一时期所讨论的理学问题大部分属于延续了宋明朱子学的讨论,也有一部分是属于陆九渊、王阳明学派的功夫讨论。这说明他在这一时期关注的是宋明理学的主流,其基本立场是兼容朱陆,兼容朱王,而以朱子为主。这一时期他明确肯定理学思想,但他既不是程朱派,也不是陆王派,应该属于“综合派”,对朱王两家各有肯定,各有批评。如果关注新中国成立后蒙文通的理学思想、功夫实践和其个人的关系,则可以说,理学对后期蒙文通而言,已近于一种内在的信仰。他多年来连续不断地写的理学日记从不发表,而理学完全成为他个人精神生活的依托,在这一点上他与明清理学学者似无二致。

关键词: 蒙文通;理学;《理学札记》;朱子;王阳明

作者简介: 陈来,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