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主要探讨了WAC蛋白在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中的角色,以及其在骨质疏松症和骨再生等疾病中的潜在治疗作用。文中详细介绍了WAC如何通过与PINK1相互作用,促进线粒体自噬从而帮助MSCs成骨和新骨形成的过程。研究阐明了WAC在MSC成骨中的调节机制,并确定了WAC水平在骨质疏松症患者和小鼠模型中降低的现象。此外,文章还提及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多能性和其在维持骨稳态中的重要性,以及现有的关于WAC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情况。
研究阐明了WAC如何通过与PINK1结合,保护其免受泛素化,从而促进线粒体自噬,进而促进MSCs成骨和新骨形成。
研究表明,WAC在体外和体内均能促进MSCs成骨和新骨形成。骨质疏松症患者和模型中WAC水平的降低表明其在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WAC通过保护PINK1免受泛素化依赖性降解,激活线粒体自噬,从而促进MSCs成骨。此外,WAC与PINK1的TM结构域相互作用,阻止K135位点泛素化修饰。
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成骨分化在骨质疏松症和骨再生等骨相关疾病的发病和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虽然含有WW结构域的WAC蛋白主要与转录调控和自噬有关,但其在MSC成骨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2024年11月18日,
中山大学
叶贵文,
沈慧勇,Wu Yanfeng共同通讯
在
Advanced 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
“
WAC Facilitates Mitophagy-mediated MSC Osteogenesis and New Bone Formation via Protecting PINK1 from Ubiquitination-Dependent Degradation
”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
阐明了WAC调节MSC成骨的机制,与PINK1结合以保护其免受泛素化,并确定了骨质疏松症和骨缺陷修复的潜在治疗靶点。
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和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中WAC水平都降低了。它在体外和体内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和促进新骨形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机制上,WAC通过保护PINK1(线粒体自噬的关键启动物)免受泛素化依赖性降解,从而激活线粒体自噬,从而促进MSC成骨。
有趣的是,WAC与PINK1的TM结构域相互作用,阻止K137位点泛素化修饰。
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能性,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
在骨稳态的背景下,MSCs作为成骨细胞促进骨发育或通过脂肪细胞分化影响骨代谢。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是维持骨稳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间充质干细胞定位为骨再生和组织工程技术的重要工具。在骨质疏松症等骨科疾病中,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刺激骨形成,并通过成骨细胞分化帮助修复受损的骨组织。然而,
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难以捉摸,这对以间充质干细胞为基础的细胞疗法在骨质疏松症、骨缺损和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提出了挑战。
含有WW结构域的WAC蛋白适配器定位于细胞核和高尔基体中,其特征是通过N端WW区和C端卷曲螺旋区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具体来说,WAC作为RNF20/40的结合伴侣,协助调控H2B泛素化,从而调控转录。WAC也被认为是自噬的一种有效的正调节因子。Nicole等人观察到293T细胞WAC敲除后LC3脂化水平显著降低,P6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Justin等人发现WAC通过与GM130结合调节自噬体的形成。现有的研究主要表明WAC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如癫痫和智力低下。
然而,WAC在骨代谢相关疾病,特别是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尚缺乏认识。
WAC在MSC成骨中的作用示意图(图源自
Advanced Science
)
线粒体对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至关重要,参与细胞内稳态、增殖、衰老和凋亡等基本细胞过程。
由于缺乏组蛋白保护和有限的自我修复机制,线粒体容易受到损伤,对缺氧和自由基等刺激作出反应。在损伤不可修复的情况下,线粒体启动自噬进行自我降解,消除多余的功能失调线粒体以维持细胞稳态和正常功能。线粒体自噬功能失调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癌症等退行性疾病有关。
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和有丝自噬的失调会破坏骨代谢稳态,显著影响骨生成,降低MSCs中BMP2和胶原I等骨形成蛋白的表达。
PINK1属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位于线粒体外膜,在监测线粒体状态中起关键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PINK1启动线粒体自噬,而PINK1-帕金森介导的途径被认为是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途径。研究表明,PINK1缺乏会破坏线粒体稳态,阻碍成骨细胞分化。然而,线粒体自噬在成骨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目的是探讨WAC在调节MSCs成骨能力中的功能和机制。PINK1位于WAC的下游,WAC通过阻碍PINK1的泛素化降解和促进线粒体自噬水平来促进MSC成骨。
研究结果表明,WAC在体内和体外都能积极调节MSCs的成骨过程,使其成为骨质疏松症和骨缺损修复的一个有希望的靶点。
参考消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404107
—
END
—
内容为
【iNature】
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
【i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