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我在香港中文大学MBM思享会上发言。中心思想就是,中国的金融深化早就走过了头,必须瘦身。此讲稿被多家媒体转载之后,我收到了几个读者的来信。其中包括这位业内人士,游先生问我:“你说太多不配享有信贷的企业和个人获得了信贷。你有数据支撑呢,还是从实践中获得了这个直觉呢?”
我回答,“两者兼有。咱们先看数字。
我说我们非银金融机构(含P2P 、助贷、小贷公司、典当、消费金融、保理、融资担保、私募基金、财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不良率一定不低于20%。
这说明什么呢?三点:
第一、显然,这里面有太多老赖(俗称骗子)。第二、大量的借款人也确实无力还款。真心的。第三、我们风险控制和信贷的选择出了大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这么多机构(使用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维度的大数据)还出现这么全盘性的、系统性的问题,等到以后私隐管理收紧之后,那问题岂不是更大了?
我说,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一个整体有20%以上的不良率,能够跟我辩论的人不太多,因为我是多家此类机构的股东、董事、顾问。我也调研不少其它机构。如果我说我们的小银行有10%以上的不良率,也没有太多人会跟我辩论。
天下之大,有没有优秀的信贷机构?有没有不想当老赖的企业和个人却尚未获得信贷呢?当然有。很多。他们是漏网的好鱼。但是,他们也是信贷全面过度的牺牲品,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老赖文化的牺牲品。
我们的金融系统应该不应该想办法服务他们?当然应该。但是为了服务他们,我们的金融机构必须浪费大量的弹药找到他们、评审他们,而且再给老赖和无力还款的非老赖们增加贷款。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好比在一堆干柴中找几根针。
注意:老赖的普遍性和无力还款的非老赖的普遍性,全面推高了我国信用市场的风险溢价,伤害了无辜。
从统计数字上看,全球小微企业一半以上活不过五年。中国的比例是80%以上。
也就是说,做小微信贷的失败的概率很高。当然,你可以说你有精准的风控。但是你要知道,那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这相当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庄稼
。
而纯粹的消费信贷又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从经济学理论上看,intertemporal balancing,即,平衡今天的消费与未来的消费,这有利于消费者效用和消费者福利的最大化,可是人性难控,容易上瘾,容易掉进陷阱,跟信贷机构形成互相伤害,互相陷对方于不义。
你看看现在消费信贷的人们的状况就知道了,他们中的太多人是一群永久性的欠款人,英语文献把他们称为 a permanent under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