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作用
|
KANO模型
|
设计产品功能的优先级
|
MVP
|
让产品快速跑起来,快速迭代
|
产品生命周期
|
不同生命周期,不同的产品策略
|
峰终定律
|
产品设计时,要考虑峰值和终值
|
用户体验地图
|
全流程梳理用户体验问题,改进产品
|
KANO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排序的工具,通过分析用户对产品功能的满意程度,对产品功能进行分级,从而确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优先级。
在KANO模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需求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可将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因素分为5类。
1. 必备属性:基本型需求
用户关心的是能不能用。
当产品的基础功能没有做好时,用户会表现出不满情绪;但这类功能即使做得再好,用户也认为理应如此,满意度最多趋近于0。
2. 期望属性:意愿型需求
用户关心的是好不好用。
当产品的期望功能没有做好,用户就会不满意;当这类功能做得越好,用户就会越满意。
3. 魅力属性:兴奋型需求
用户关心的是惊不惊艳。
当产品的亮点功能没有做好,用户也不会觉得不满意;而一旦有了这类功能,用户就会很兴奋,甚至忍不住要推荐给朋友。
4. 无差异属性:无差别需求
用户根本就不关心。
当产品的功能可有可无时,用户对此功能的感受没有什么变化。
5. 反向属性:逆向型需求
用户关心的是能不能撤。
当产品的反向功能做得越多,用户就越不满意。
MVP的核心理念是尽快地建立一个最基本但能工作的产品原型,然后把它推向市场,通过用户的反馈来学习和迭代产品。
MVP并不是一个不完整的或质量较低的产品,而是为了最大化学习而设计的最简化版本的产品,其目标是
以最小的开发成本,快速验证一个商业假设或产品概念
。
将最小可行性产品快速推向市场,收集用户的反馈。根据用户的反馈,调整产品功能,快速迭代,完善产品,持续循环这样的流程,一直到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与市场相对匹配的产品,达到PMF状态。
产品生命周期,行业内俗称“PLC(Product Life Cycle)”。指产品从投放市场开始一直到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整个生命过程,其生命过程划分为
“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4个阶段。
-
引入期:产品刚起步,在功能和流程上还不完善,仍在不断优化,用户和销量还没有起来。
-
成长期:产品的核心功能基本确定,性能不断提升,用户、销量、收入和利润快速增长。
-
成熟期:产品进入稳定期,用户习惯使用该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趋于饱和。
-
衰退期:产品逐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新的产品不断出现,用户开始转移。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主要用来
帮助企业判别产品处在哪个阶段,并根据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以便更好地管理产品,实现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同时,可以延缓产品衰退期的到来,及时发现产品的“第二增长曲线”。
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目标不同,为了实现各阶段的发展目标,
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用户策略和变现策略均应该“因地制宜”
,不同生命阶段的策略见下图。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经过深入研究,发现
我们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
,这就是峰终定律。
这条定律基于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
首先,在设计
产品时,需要增加正峰来提高用户满意度。这意味着,我们要把产品最有帮助、最有趣、最有价值的时刻,设计成正峰值,这样的产品更容易让用户满意。
其次,在设计产品时,需要减少负峰来降低用户的负面情绪。一个产品如果有少许正峰点,且正峰值也很高,这个产品一定是有其独特之处的。但是如果负峰值同样居高不下或者负峰的点非常多,那么同样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和评价,这样整体评价通常不会很好,用户的负面情绪会很多,这个产品也会逐步被用户淘汰。
最后,在设计
产品时,还需要控制“终值”,也就是用户使用完成产品最后给予用户的的体验和感受。
最后这个点非常重要,也许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偶尔遇到一些比较差的点,但是如果最后给予用户的反馈是好的,那么这用户也会觉得这个产品还不错。
宜家的体验式营销得到广泛认可
,就是因为他对“峰终体验”的把握非常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