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
东北人说东北系列写了这么久,终于是时候写一写总结性的文字了。这一个系列力图以东北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故事,来论述东北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思路。就像这个系列第一篇所言,现今针对东北的文章很多,接地气的很少。很多文章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提出大家已经多次提到的问题,提供着大家耳熟能详的解决办法。
那么东北人系列究竟有没有提出快刀斩乱麻的办法?答案是没有。就像东北的冬天不是一两次降温达到的一样,东北的经济寒冬也并非一瞬间形成。
早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际,东北的经济疲态已现。大家可以去查一查,那个时候主流媒体就已经对东北的体制、东北的环境、东北的经济活力进行了批判,也给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可惜十几年过去了,如今还是一样的药方,一样的味道,一样的问题。
2005年,沉闷的东北房地产市场开始起飞,10多年来地产的繁荣掩盖了积攒重重的矛盾。在房地产这一剂伟哥逐渐失效的今天,大家终于集体承认东北经济一蹶不振,积重难返。
东北人系列文章能否接地气的提出一些需要持续努力才能实现的解决方案?笔者只想说这些方案难以下笔。一来是某些方案内容尖锐无比,本身就会影响他发表的载体—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二来是持续努力的方案很多人懒得看,立竿见影的方案才讨人喜欢。作为总结性的一期文章,笔者通过精心总结,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几个不成熟的方案,无法写在这里的方案,还请大家自行揣摩:
第一,请放弃与民争利
在东北,社会的大家长与民争利太严重,以至于有时候水火不能相容。衣食住行样样都有例子。
沈阳当年工商局联合相关执法部门的“大干”,直接导致以服装、小商品销售为主的五爱市场业主纷纷关门大吉。税务部门联合执法吓得以经营电子产品为主的三好街不敢上货。曾经一度布满城市的流动警车让私家车开起来提心吊胆,而现在新增的智能电子眼更是让车主伤透脑筋。
关于趋利性执法,尤其在交通方面,笔者想多说两句,这是体现东北城市与民争利的一大“亮点”!布设电子眼监控违章,固然是好事,然而将规则设定的过为严苛,就很明显让它成为一种敛财的工具。最为严苛的一条是压实线拍照罚款,逼得很多时候遇到前方肇事绕行都需要先下决心。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社会上本来免费停车的二级马路,商场周边,小区四周原本的公共区域都被画上停车线开始收钱。笔者想借此机会发声问问究竟是什么人给你的收费权利?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降不下来的采暖费,年年都变的学区划分,五花八门的检查,不可思议的税收任务,菜市场里横行的管理人员,法院周边的红顶中介,写字楼里的招标公司······在与民争利这方面,东北算是做到了极致,再加上国营企业对社会资源的侵占,重创了最有活力的民营经济。
第二,取消对民营的种种限制,相信市场,相信私营
说到民营经济,东北的大家长打骨子里不相信私营,不相信市场。东北拥有诸多国企,透过对市场的控制和对融资资源的侵占,逐渐排挤掉了民企生存的空间。比如冬天烧煤,不搞市场化招投标,一纸文件从鹤岗、鸡西、双鸭山调煤。再比如招商进园,首选国企!进园之后,享受的投资担保、消防供电、排污运料都有特殊的照顾。
有个流行观点,民营企业好像就是不正规,民营企业好像就是不稳定。和民营企业打交道,出了事儿要负责;和国企打交道,出事儿了都是公家的,没问题。
然而纵观先进经济体的实践和主流经济学观点,只有供电、供水等极少数具有天然排他性质和垄断性质的行业适用国企体制。在笔者看来,让国企发挥经济主体作用似乎也没什么问题,就像动物园主要饲养熊猫一样,也能维持运转。只不过熊猫这东西比较难伺候而已。
民企更像狼与小强,小强给人以脏乱差的感觉,但是生命力顽强。民企要是能发展成狼,既正规又凶猛,看起来还很有力,那实在是大好事!相比之下,笔者更愿意在狼群中看到地上也有小强生存,不喜欢满院子全剩熊猫。
第三,练好内功,做到表里如一
医生常说,对不同体质的人,用药的效果也不同。身体机制健全,恢复能力好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用药效果最好。年老体衰的人,用药效果常常不好,甚至副作用带来的伤害也更大。东北时下人才流失,是东北经济“内虚”之本。没有人,再好的经济政策也无法发挥作用;没有人,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转换为生产力;没有人,再丰富的资源也不能成为财富。
招揽人才,我认为核心要做到表里如一。不要在招聘,招商的时候说得漂亮,日后也要做的到位。讲好的条件,不要因为换届而受到影响,当家长,要减少随意性。
第四,做好家长,不做包办型家长
说到当家长,我认为谁都会当。难就难在既要做好家长,又能克制住包办的冲动,放权给市场。话说如何当好家长的问题,主流经济学教材、经济学事务、公共管理理论都已经很成熟。为何东北的家长又强势又爱包办?我认为根源在于舍权不放!该交给市场的,不交给市场;该规范管理的,不爱接烂摊子;该出重拳打击的,怕得罪人爱维稳。
作为好家长,也应该对社会上的新兴事物敏感一些,不要等孩子吃亏后来哭闹的时候想方设法还没法哄好。
放眼全球顶尖活跃的经济体,没有一个在专权制度下运营的。在这里,还请家长高抬贵手,相信市场,减少包办。
第五,如果上述几条咱都做不到,那至少关心下孩子
朱镕基主政上海期间,曾公开承诺提升上海的教育投入,而且也实际做到了。这使得抛开经济实力不谈的前提下,上海的教育水平非常吸引人。同时,上海本地的孩子,更有可能留在上海。
东北与上海虽有着千差万别,但是东北长大的孩子,一样更有可能留在东北。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日,东北低迷的经济表现远不足以吸引高端人才的情况下,多花点心血培养本地的孩子,是绝对有道理的。虽然孩子毕业后可能远走他乡,但是相比外地的毕业生来说,更多留在东北的毕业生还是本地的。
东北的老百姓关注教育的程度很高,我觉得这也许是东北唯一不落后、唯一有希望的地方。作为东北本地生人,这么多年基本没听说身边有过过早弃学从商的例子。反倒是在求学失败的时候,常常有人安慰说南方人更看重从商的能力,什么大学毕业并不重要。
在这样良好的尊重求学的大环境下,我迫切希望社会大家长能够加大教育投入、研究教育方法、实践先进教育力量。
当年张作霖割据奉天的时候,号称40%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并亲建东北大学,高俸优禄,招徕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等大师任教。这个军阀苦心经营的学校就是今日东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史载其鼎盛时期,教授300人,学生3000人,而对比北京大学的同期数据,北洋时期最多也就是2000余人。当然笔者不是说彼时的东北大学比北京大学好,但至少说明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军阀割据”年代,东北之所以能够成为亚洲工业重镇,教育功不可没。
现今我们国泰民安,物质丰富,远离战乱。张作霖就是起死回生,也得赞叹后人的成就。那么我们的教育应该办得比张作霖更好,不仅拥有更好的硬件条件,也能聘用德高望重的大师,运用被证明成熟又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推行张弛有度的教育制度,培养出不拘一格的人才!
有一款PS的游戏叫《战神》,有一个版本里,参与者围绕争夺“潘多拉魔盒”而战。游戏的最后,打开潘多拉魔盒后,里面珍藏的不是所谓无穷的力量,而是希望!在东北日严峻的形势下,有的人选择用脚投票,有的人仍然留在这片土地上。对于留下来的人而言,愿他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看到希望,在希望中奋起前行,让这片土地重现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