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注定是孤独的,学习注定是孤独的,只有一个人在孤独当中去读书,你才能够有效地去参加团体式的、小组式的、协作式的学习。如果你自己不先去求索,直接参加什么读书会,除了浪费时间外便毫无用处。
浩轩同学其实约了我好多次,但是因为时间原因直到今天才成行。浩轩同学邀请我来讲法学方法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方法无用,没有所谓的“方法”。但是在求学这么多年,包括与我们年轻的同学接触交流之后,我觉得有些东西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与大家分享的价值,所以说后来我还是接受了浩轩同学的邀请。当然主要是他太盛情了,我实在不好意思拒绝。
今天的主题——法学入门导引,其实以我现在的资历来讲“导引”是不太恰当的,一般是需要经验很丰富、学养很深厚的学者,才配谈“入门导引”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相当功力的问题。那么我也就简单和大家交流一下,把我觉得对大家可能有那么一点帮助的东西与大家分享,然后回答一下大家提出的问题,当然你们现场也可以再补充提问。
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君子务本”。这四个字基本上我对所有的学生都会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在这个社会,我发现年轻的朋友们过于贪心,过于浮躁,过于功利。
大家听了不要不开心,这本质上不是你们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大学里的反映。不要说你们学生,老师也贪心,老师也浮躁,老师也功利,整个社会都是如此,所以说反映在你们的身上,也必定是如此。
但我还是要说:
不要过于贪心,不要过于浮躁,不要过于功利。因为你们还没有到该浮躁、该功利的年龄,等到那时候你再去浮躁、再去功利,完全来得及。
你们人生的路还很长很远,需要你功利的时候数不胜数。但人的一生如果都在这种功利和浮躁当中度过的话,我觉得那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你从来没有真正地、纯粹地“活”过一次。
绝大多数人在初高中的时候都背负着学习的重担,天天就是学习、刷题,除此之外别无他物。那么到了大学这四年,我就希望大家能够像一个“人”那样去生活,追求一些更纯粹的东西。
我经常提倡,大家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就去谈一场恋爱。因为只有在大学四年这么美好的时光里,才可能有真正纯粹的爱情。大家去了解一下相亲是什么流程,就知道老师此言非虚。
那么我说大家贪心,表现在什么地方?咱们有好多同学,什么都想学,别人学什么,自己就要学什么,别人参加什么社团,自己也非要参加不可,博文、大创不甘人后,英语四级、六级不在话下,雅思、托福更要积极参与,还想去辅修一个双学位,学金融、学会计,考CPA、考注册税务师,连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也都要来一张。
面对这么多事情,我们就要想一想,人一生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或许有极少数的人精力充沛、无所不通,但绝大部分人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的。所以说大家要学会去“聚焦”,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然,有所选择不代表大家要人为地给自己设限。大学四年,我们的兴趣不妨广泛一点,因为我们的人生还有无限的可能性。你今天在学法律,将来未必还是学法律,更不一定需要去从事法律职业,我们不要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现在大家兴趣广泛一点,多多涉猎,也许某一天你的人生就因此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当然这种广泛也要有限度,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寻求平衡,做出正确的抉择。
虽然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关于法学学习,但我还是要简单地说一句:学习之外,人生还有无数的风景。我刚才说,鼓励大家遇到合适的人去谈一场恋爱。当然,这种恋爱是建立在你真正心动的基础上,而不是因为和室友盲目攀比——这不叫真爱,这叫虚荣,对不对?
再比如说,人要有朋友,没有好友相伴的人生是孤独而乏味的,所以我们要结交三五个好友,我们与同宿舍、同班、同年级,甚至跨专业的同学,都可以建立深厚的友谊。包括我们学识的增进,很多时候也是来自与同辈的交流,而不是老师,所以大家要多交益友。强健我们的体魄也很重要,男生、女生对自己的身材不是很满意,是不是可以去健健身?
还有一些虽然听上去比较空泛,但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人格的养成,三观的塑造,待人接物、做人做事,这些老师没有办法教给你,而是需要你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见闻来体悟,见贤思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些就不再赘述了,老师只是希望大家意识到,除了学习,还有很多事情可以,也需要我们去尝试、去实践。
上面讲了很多大学四年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大家可能觉得眼花缭乱,所以就需要我们抓住根本,那大学的根本是什么呢?
我认为第一个是
通过阅读获取知识
。我经常讲,衡量一个人大学生活质量的指标只有一个,就是看他读了多少书,而不是看他的成绩如何,
有没有保研,因为现在的大学考试和保研政策不能反
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在我看来,哪怕是最后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保研的学生,也未必就是最优秀的,更不一定是进入社会之后最成功的那一个,这是两码事。老师的思想可能比较过激,但我认为在大学里面,成绩不是那么重要的事。
当然,大家不要误以为结果意义上的成绩不那么重要,就代表不需要认真学习,一码归一码。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重在过程,不在结果。成绩、保研这些不值得我们斤斤计较,真正宝贵的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那种真实的获得感,这才是能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东西。
所以说第一点就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获取知识,因为人学习知识都有一个吸收的过程,我们首先强调知识的输入。要做到“肚里有墨”,才谈得上输出,不然再口齿伶俐、文采飞扬也是枉然,你表达出来的东西不过是虚有其表,行家一看便知,对不对?所以说要通过阅读来获取大量的知识,这是大学生活里最最最最重要的事情,都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用几个“最”来表示这件事的重要性。
再一个就是
养成自学能力
。有人说,最成功的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会忘记他在大学里所学的全部知识,但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会终生和他相伴。掌握了自学的能力,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尤其是我们法学专业,典型的“活到老、学到老”。
可能等到你毕业的时候,以前的法律都废止了,很多理论也已经更新;当你开始从事法律职业,无论做律师还是做法官,都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这个时候学校可没有办法教你,就只能依靠自己获取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养成自学能力特别重要。这种自学能力不仅体现在我们的专业学习上,同样体现在其他各个方面。
大家不要再像初高中的时候那样,被动地等待老师,老师教什么你就接受什么,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地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掌握这种能力,会让你受益终生。
第三是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严重遏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们惯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一些问题讲来讲去都是老生常谈,无甚新意。
主要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中灌输给学生的东西太多,而学生自己产生疑问,带着疑问去思考,然后自主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太缺乏,甚至几乎丧失。然而,大学是思想的圣殿,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要学着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掌握这一能力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所谓“兼听则明”,关于一个问题,先要广泛了解别人的观点、看法,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没有弄清别人讲的内容,那发表的意见就没有针对性,不过是空谈,对不对?所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建立在了解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当你看到一种不同的认知或不同的论证思路时,就可能产生疑问,然后再抱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断求索,慢慢地就会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一些所谓的知名人士。我经常强调,我们法学与其他学科有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只有很少的问题才可以用正确和错误来评判,而不像理工科一样有绝对真理存在,几乎所有的法律问题都具有 N 种可能性。关键在于找到一种你认为妥当的方案,大家将各自认为妥当的方案拿出来一起辩论,这才能推动一个法学问题的发展。所以说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我们也再次强调,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前提,是通过阅读获取大量的知识,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要一开始就有强烈的怀疑精神、批判态度,上来就觉得前人这个不对,那个也错,排斥前人的一切观点,那是没有办法进入知识殿堂的。
进入知识殿堂的第一步,是要理解别人的思想。我把这个阶段描述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先假定他人的观点都是对的,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待所学课程的第一本基础教科书,更要秉持这样的态度。比如说大家这个学期学习法理学,下个学期学习民法总论,都会有一本简单的基础教科书,它会教你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要点。
我们先去接受这些知识,了解这个学科有哪些要点,然后随着阅读慢慢地积累知识,产生疑问,再来反思教科书上有什么问题,不要上来就想“打倒一切”。在学科根基还没有打牢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看到问题的根本,因而产生的所谓疑问、批判都是无本之木,没有价值。
大学法学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实务能力,而是学生的理论根基很差
那么我们法科的根本是什么呢?我喜欢用“三基”或者“四基”来表示。所谓“三基”,是指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一些基础的概念、基本的制度、基本的原理,这三个“基础”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基础知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基础所在,对于初学者来讲,首先就要把握这些最基础的东西。
我指导学生时经常发现,他们在有些问题上总是胡言乱语,就是因为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没有弄清。比如民法中有一个概念叫“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很多学生都对这个概念都理解不清楚,在此基础上的很多问题就根本无从讨论。
但是很遗憾,很多学生都不重视基础知识。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原理都没有弄清楚、搞扎实,再想深入学习绝无可能。要登堂入室,首先是要“登堂”,“登堂”就是掌握基础。我看到大家的问题里还提到了“前沿阅读”。
说实话,你们所说的“前沿阅读”,无非是关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其实所有的问题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用基础理论来解决的。有些问题看着很新奇,其实把它的面具摘下来,还是那个基本问题,从未改变过,只是说有些人学养不够,看不到问题之所在,法律也没有规定,理论也没有涉及,就误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其实哪有这样的问题呢?
就像我多年指导学生写论文,有同学探究淘宝平台的责任,然后发现有人研究过旅游服务平台的责任、外卖平台的责任。老师就问:为什么你认为要做这样的区别?这三个平台的责任有什么区别?这三者看似不同,其实它们在理论上涉及的是同一问题。所以说只有把理论根基打扎实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对于大一乃至大四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始终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大学四年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凤毛麟角。学习是有一个过程的,大学四年对于我们法科的专业学习来讲就是打基础。
如果还有深入研究的兴趣,就去攻读硕士,本科生有本科生的任务,研究生有研究生的任务,这是不一样的。而现在很多学生太贪心,太着急了,总想在本科的时候就做研究生的事情。我们要做一些事,但不是像研究生那样去做,这一点我后面会告诉大家。这是第一个根本。
第二个根本是什么?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学法律的人最后要解决什么问题?其实法学,包括所有的专业学习,最后都是运用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我们现在在学校学习理论,但理论不是终点,我们要做的是用法条、用理论来解决新出现的案件和法律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答案。
我们所学的一切最后都是为了这一点,当然这是从法律职业的角度来讲。既然我们的使命在此,那就注定了有几样东西是很重要的。
第一个——法条。我经常讲,法条是我们法律人的圣经,大家看一下这本法条什么时候印刷的——2020年6月份。再看我的这本法条书,翻的怎么样?不敢说时时,但天天都在翻看,一天翻阅的时间不少于6个小时。法条很重要,因为我们法律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就是法条,法理学告诉我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二个——理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法理学,以及以后学习的民总、债总这些课程教给你的理论知识。法条的文字所有人都认识,但是可以说没有几个人懂法律法规,除非你经过专业的、深入的学习。你要懂法条,要知道怎么用法条来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学会理论。
如果有律师或法官跟你说理论不重要,这个人一定非常平庸。以老师的经验来讲,凡是优秀的法官和律师都是学者型的,他们的理论功底一点都不比我这种大学教师差,只会比我们强。
资深的法官都告诉我,所有问题到最后都是由于对法律理论问题的无知或误解才无法解决。这就是以前经常有人讲,只看到法官或律师到大学求教于老师,而没有看到老师求教于法官和律师,这足以说明问题。而我们现在过于强调实务能力、实践能力,不是说它们不重要,但那不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某次全国法学教育研讨会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
大学法学教育现在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实务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得不够,而是学生的理论根基很差。
这一观点得到很多老师的赞同,为什么?看看你们的课表,在大一这个黄金阶段,你们都学了一些什么课程——唯有一门法理学,还学得天天想哭,一点兴趣都没有,其他的课更不必提了。
我经常问,大学四年你们真正能够用来学习专业的时间有多少?大一除了法理学,其他可以忽略不计;大四的时候要保研、考研,要找工作,要考法考,所以大四也可以忽略不计;大三要实习,还有各种无关课程;加上你们想获得的东西又那么多,还有多少时间来学习法律?所以说大一、大二一定要抓紧,越到后面越没有时间,这是理论的学习。
对于法律人,法条和理论缺一不可。如果要再加一点的话,那就是法院的裁判案例。这些年来我们法学教育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对判决的重视。我们司法上最大的改变就是判决上网,这对于我们整体的司法生态、对于我们的法学教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希望大家平时多关注案例,除了阅读书之外,没事的时候可以读一两份判决书,当然怎么来读判决也有讲究,以后也许可以再和大家交流。
我们阅读所有的东西,一方面是吸收知识,同时也一定要不停的思考,先是去试图理解别人究竟说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也就是说去理清他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产生疑问,这是必然的,我们看法条都会疑惑某一款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对不对?你一定会有疑问,那么带着疑问去思考,然后慢慢谋求进一步的解答,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得到提升。
我看到有同学提问: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博文、大创、社会实践、实习等实践上,还是看书写作上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毋庸置疑——读书写作最重要。对你们目前而言,所有的社会实践都是浪费时间,老师的观点很偏激对不对?但你们可以稍微了解一下,去律所、法院实习都做什么?
尤其还有同学大一就去实习,在不懂知识、不懂方法的时候,到法院、到律所去实习,那除了别人要你端茶倒水,然后订一下东西以外还能做什么?有这样宝贵的时间,多看看书不是更有意义?看书能转化为生产力,那种所谓的实习转化不了生产力。
如果要学会如何待人接物,还需要专门到律所和法院去吗?要了解律所和法院的生态,等到学校指定的实习时间足矣。大家去待一个月都看得清清楚楚,律师的日子怎么样?苦的很。法官的日子怎么样?苦的很。大家在学校里也能看到,老师的日子怎么样?苦的很。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人不苦,这就是生活,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两个字。
要记住,你们现在是最容易的,也是最痛快的。我的学生毕业的时候说:夏老师,我现在多么想回到学校。但到了那时候已经不能回头了,美好的时光一去不返,哪怕你身体再回到学校,心态也已经改变了,再也没有办法像在座的各位这样,可以很纯粹,很纯真地去度过这四年。所以不要听别人说的“这个同学太不成熟了”之类的话,在不应该成熟的阶段,你就不应该成熟。
比如说,我就希望我女儿4岁的时候像个4岁的孩子,5岁的时候像个5岁的孩子,而不是5岁的孩子像个十几岁的孩子,天真浪漫的时候就做天真浪漫的事情,不要搞得像小大人一样,看着让人讨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可爱,只要说一个人可爱,不管他是什么人,那就意味着大家很喜欢他。
你会轻易用可爱来形容一个人吗?尤其当你长大了,还有人说你可爱,那要么别人觉得你这个人幼稚得可笑,要么就是说你真的很纯粹、很纯真。所以说,一个年龄阶段做一个年龄阶段该做的事情,不要去想太多。
总怕自己落后于这个时代,总想赢在起跑线上,人人都怕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又有几个人赢在了终点呢?既然这样,我就过自己该过的日子,不要去想那么多,好多事情做到位了,你会发现到最后一切都水到渠成,不需要你去争,不需要你去抢,最后淡然接受就好。
我经常讲,以保研为唯一目的的学习是无聊的、无趣的,甚至是可耻的。很多同学在大学最首要的事就是保研,或者觉得最后没有保研人生就完了。
能够毁掉你的一生的人,只有你自己,没有其他任何人。
一次考试考了75分,能怎么样?能影响什么?难道不能保研,你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吗?很多学生太在乎这件事。当然我也可以理解,现在竞争压力确实太大,保研比考研稍微容易一些。但是大家也知道,要获得保研资格,就意味着你在大学几年都会过得很不轻松。所以说保研的同学有一个很优秀的特征,就是做事能够持之以恒,因为他(她)不是凭某一门课把绩点拉高,而是大部分课程都比较优秀。保研的学生身上也有很多优点。
以上是在讲君子务本,那么这个“本”究为何物呢?
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明白,“本”就是指多看书。
我的女儿现在还很小,我觉得还不错的一点就是她读的书非常多,我的书房有三面书,其中一面墙的书都是我女儿的。我觉得读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落实到我对孩子的教育上,就是给她精心挑选各种书来看。对于大家而言更是如此,这就是“君子务本”。
第二点我讲一下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人来问我看书有什么方法等等,总而言之大概意思便是说,老师你给我一个秘籍,能让我一夜成名,一夕之间成为学霸,一下子超过所有人。
其实我跟大家讲,凡是来问这种问题的,我都会反问一句:那你看了几本书?然后他们就说,老师我还没有看过,或者说老师我看了,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不过一两本,还都是教科书。我说你马上回去,读完10本书之后再来找我。
其实大家能够考上这个学校,无论你是第一志愿还是落选到这里来的,我相信在某种程度上你们都是学霸,一定都有自己的方法,对不对?那你们想想你们的方法是怎么来的呢?是有人专门教你的,还是你悟出来的?你们可以自己想想,不用给我答案。
所有问这种方法的同学,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确实不懂,但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想求快、想讨巧、想走捷径。但我是一个特别“无情”的老师,我想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想走捷径的人最后就是无路可走。如果非要说有捷径的话,我觉得世界上的捷径只有一个,就是持续地勤奋、努力。
我一直有一个观念,就是方法这个东西,一定是脚踏实地地看书、做了事情之后,在某一天产生的顿悟,并且一定是后知后觉的东西。很少有人一开始就是带着方法论去读书的,绝大部分人开始都是盲目的,然后天天看、天天看,直到突然有一天顿悟了,找到了自己的阅读方法。我相信你们所有的学习都会有这种体会,即突然有一天开窍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顿悟。
我个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讲究顿悟。
我经常拿练武功举例,刚开始的时候很机械地给你一把刀或一把剑,你就傻乎乎地按照那个剑谱,一招一式地练。刚开始你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练,等练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你就突然明白为什么是这样,并且知道在这个地方可以怎么样更好地用剑,那时候你就更进一步了,甚至你就可以自创刀法剑法了,所有的武术天才其实都是这样。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所谓的方法都是后面的人自己总结出来的,比如说我现在跟大家讲的,就是我顿悟之后总结出来的东西,然后再来分享给你们,但是我跟你们再怎么讲,它也不会直接成为你们自己的东西,之所以要和大家分享,不过是让你心里有大概有那么一根弦,起到一种参考性的作用。
我们说努力是最根本的方法,那么大学学习一个最根本的方法,其实就是刚才也提到过的“自学”。
或许从我刚才所讲的内容来看,大家都感觉这个老师讲课肯定非常无聊,一点都不幽默,我跟大家讲,我上课其实还算好一点的。大学里一些老师,你听了他的课,既无法获得知识,也没有办法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你听了之后只有一个感觉,想要睡觉。
同一门课那么多老师讲授,但你挑来挑去觉得没有几个满意的,是不是这个课就不用上了,就不用学习了呢?肯定不是,我上课从来不点名,大家愿意来就来,不愿意来就不来,但是我一定会跟那些不来的学生说一句话:你可以不来,我也不会因此少给你们打分,但是你千万不要在宿舍睡觉、玩游戏。
逃课是去看自己想看的书、听自己想听的课。可能有些很无聊的课需要点名,不能逃课,但其实你坐在教室里,头脑中也可以去想其他有意义的事,或者看别的书。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浪费了光阴。
自学,其实就是自主性学习,是极其重要的。事实上,能把知识讲透还能吸引起你的兴趣,让你愿意上他的课的老师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的。不要等着老师给你讲什么,你就看什么,老师“喂”你什么,你就“吃”什么。那样的话不要说在我们学校,哪怕是去清华北大,你也不会得到任何东西。老师是“靠不住”的,你唯一能够靠的就是你自己。所以我反复和大家强调,多看书、多自学是最重要的。
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形式自学。自学,通常来讲就是自己学习、孤独地学习,但是还有一些情况下也包括合作式学习,并且合作式学习的效果往往很好。所谓的合作式学习,就是彼此互相欣赏、性格志趣相同的几个人,一起组建一个学习小组来共同学习。
比如说,我们这个月共同读某一本书,闲来无事我们就到咖啡馆去坐一坐,聊一聊我们看的这本书,讨论一下我们的疑问。还有一些老师组建的读书会,也建议大家去参加,比如说法理学的周其明老师。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参加周其明老师的读书会,他是一位非常儒雅、非常有思想、非常有修养的老师。类似的还有别的老师举办的读书活动。
总而言之,参加一些读书会,或者确确实实是在为你们考虑的活动,会有很多的好处,第一个是无形之中多读了一些书,第二个是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参加这些活动既要有书面的表达,又要有口头的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任何的学习都以个人的、孤独的学习为前提。
成年人注定是孤独的,学习注定是孤独的,只有一个人在孤独当中去读书,你才能够有效地去参加团体式的、小组式的、协作式的学习。如果你自己不先去求索,直接参加什么读书会,除了浪费时间外便毫无用处。
还有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大家都觉得文科就是死记硬背,对不对?每次我在小花园里看到这么多同学读法律的书,都是振振有词地朗诵,我就感到一个人这样学习法律,简直是对法学最大的侮辱。
法律要不要记忆?当然要记忆,但是要在理解中记忆,绝对不是死记硬背。你看这个法条,我从来没去背过,但是天天翻,我自然就记了下来。记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是天天在那里背诵,不是和尚念经。
还要告诉大家一个问问题的方法,本科生都喜欢问问题,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怎么去问问题。我经常跟学生说,通过搜索引擎能解决的问题,不要来问老师。有些本科生问问题只是想跟老师套近乎,希望期末考试有个好成绩,但其实问的那些毫无质量的问题,只会让老师觉得这个同学不学无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去问老师问题,而是说我们应该注意如何去问问题。我们在看书或者关注社会时事热点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疑问,产生疑问后,我们首先要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先去查阅一些书,反复地思考,有时就想明白了,不需要再借助外力。
但如果自己反复思考还是想不通的话,这个时候就需要跟同学们讨论,向同学请教了。如果你们讨论完之后,两个人都越讲越糊涂了,这个时候才轮到老师登场,大家一听老师讲解便豁然开朗,这就体现出老师的价值了。
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过程?不是说老师偷懒或者不愿意回答你的问题,而是只有经过不断求索、求真的过程,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此时你再跟老师交流的话,你的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你一遇到问题,上来就问夏老师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那么我的答案是告诉你了,但是这个答案还是“我的”,你顶多只是死记硬背下来,换个情境马上又不知道了。但是你深入思考之后再来问我,我相信结果是一定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对于任何问题都应该秉持这样的态度。比如说大家现在都要学计算机,对不对?遇到不会操作的地方,先去百度找一找,基本上所有的操作都有,不要动不动就去问谁。一定先自己试一试,不要等人家投喂给你。
第三点,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确确实实最为重要。
很多同学大一上学期结束之后来问我,老师你看我这个人这么感性,是不是不适合学法律?老师我现在看书看不懂,我是不是没有学习法律的天分?老师我现在太郁闷了,我觉得我不适合学法律,但是我却“鬼使神差”地来到了法学院……
我和他们说,判断你适不适合学习某一学科,或者说适不适合学法律,只有一个标准——有没有兴趣。那怎么样来判断自己有没有兴趣呢?不是说看了这个书之后有没有兴趣。因为现在对你们来讲,看什么书,包括法理学的教科书,都是很难的。其实兴趣这个东西,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跟天分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在某方面越有天分,往往他对这个东西就越感兴趣。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女儿现在读小学三年级,他们学校要开展语文社团和数学社团,数学社团没有选上她,她一点都不失落,因为她觉得她的数学不够好,自己也不是很上心。但是她对语文特别感兴趣,刚开始她以为自己落选语文社团了,跟我们讲的时候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就看得出来她特别在乎。这是因为她在语文方面要强一些,她就很想去参加这个社团。所以有没有兴趣跟天赋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兴趣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怎么培养呢?我个人觉得可以去看电影。我发现很多人是因为某一个电视剧、某一个动漫里面的律师、法官的形象深入人心,看了之后受到触动,便产生了学习法学的兴趣。你们也可以去看一些影视作品,比如「十二怒汉」、「辩护人」、「控方证人」这些经典电影,女生可以看一下「律政俏佳人」等等。
还有就是一些无需高深的专业修养就能看懂的法律类通俗读物,比如说刘星老师的「中国法律思想导论」、「西方法律思想导论」,这两本书都在讲故事,讲我们中国古代的故事、讲西方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些关于法律的最深层次的原理,语言很平实、趣味性很高。刘星老师还有一本「西窗法雨」,会对经典著作进行一些介绍,这些都是入门级的书籍,比较适合你们大一新生。一般来讲,阅读完这些通俗的法律类读物,基本都可以激发起你们的兴趣。
但是一个人要能对一件事情保持持久兴趣,最大的动力就在于你从这件事情当中获得了成就感。相信你们也有过这种经历:在中小学的时候被某个学科的老师当众表扬了一番,立马爱上这个学科;还有让你去拉小提琴,第一次就获奖了,是不是后来就越拉越有劲了?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所以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形成一个积极的心理导向。你觉得自己可以,你觉得自己行,你就真的行了。做任何事情最关键的就是踏出第一步,你只要前脚踏出去了,后脚一定会跟上。很多人就是在决定踏出第一步的时候充满了恐惧,对这件事情的难度估计过高,然后就失去了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所以说,我们需要做一些事情来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成就感,哪怕只有一点点。比如说我今天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我就要去把这个问题解决。一旦解决某个问题之后,你一定会获得成就感的。比如说Word排版,有一个技术问题你始终解决不了,然后你经过查阅各种资料,最后顺利解决了,那种感觉就非常美妙。也就是说,你克服了自己的一些问题,那时你迸发出来的自信和愉悦是无与伦比的,而人生就是需要有一步一步这样的成就感。
如果你感到所有事情都处在“孤独寂寞冷”的境况中,看着前途一片渺茫,是不大可能取得成功的。这便是跟大家讲的,不要把自己逼得太厉害了,要慢慢地去认可自己、积累信心。当然,我们也不能总是躺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出来。
就像我女儿4岁的时候练跳舞,稍微痛一点,她就忍受不了。我就跟她讲,等你不痛了,你就再往下压一些,刚开始多压3秒钟,实在是受不了就先停下来,能承受住的话就再多压3秒,不停地反复,所以就是要不断地挑战自己,不要总是让自己活得很安逸。
我经常对我的一个研究生开玩笑说,你总是生怕自己吃亏,生怕自己饿着、累着了,但你这个年龄能饿得着,累得着吗?你这是对自己不够狠,遇到困难就退缩,那是不行的。
我们再讲一下大家普遍关心的阅读书目的问题。我想大家通过刚刚我讲的话,基本上可以了解到我跟别的老师可能不太一样。一些老师会给你们推荐一些比较高深的书,比如「大学」、「尚书」、「易经」、「理想国」,很多同学看完之后只有一种感受——郁闷、甚至怀疑人生。
因为你看不懂,只觉得索然无味。这其实很正常,看不懂自然不会有太大兴趣的,甚至有些人可能就从此丧失了对法律的兴趣。原来心心念念的法律居然是这么一个样子,居然如此“面目可憎”,那我肯定没有兴趣一直阅读下去的。
就阅读书目的问题,我和别的老师不太一样,为此我昨晚特意就我的想法向一个比较优秀的本科生求证了一番,他表示我的这种想法很靠谱后,今天我才有“底气”来跟你们分享。毕竟如果我讲的内容和大家的现实情况不一致的话,意义也是不大的。
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刚开始读书时,一定要是读自己稍微努点力就能读懂的东西,所以说我推荐的书目都是从普及读物到经典作品,先读普及读物。
比如我刚才讲的刘星老师那些书就可以读一读,这很有利于唤起你们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你就会发现,要满足这种好奇心,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到经典里面去寻找答案。
经典讨论的都是经典的问题,比如,我们法律关注的最终问题是什么?就是公正、自由。只要有这种好奇心,最后就你一定会去读经典,因为通俗读物、普及读物往往解决不了你提出的大多数问题,而经典都是经过历史、市场检验的,更有可能帮助你解决困惑。
再者就是先读教科书,再读专著。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法理学也好,以后的民法学、刑法学也好,一定要先读最基础的教科书。基础教科书会让你了解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帮你建立一个学科的基本的知识框架。有了这个框架,之后再讨论问题基本就可以做到心里有数。以后你自己对任何问题产生了兴趣,都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扩展、延伸。
没有这种对知识的最基础的把握,没有对理论知识体系框架的初步认知,一开始就去阅读专著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看不懂;第二,一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是片面地了解问题,意义不大。
我讲的这两条其实很简单,只是秉持着一个原则——从易到难,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但是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一开始就让你们先学习了最抽象的法理学,你们下个学期要学的民总也是最抽象的,这事实上是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先学习一些最基础的东西作为一种铺垫,然后再去学习相关的专著。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我认为读书便是要博览群书。我经常讲,我们的法科学子,首先不要把自己只当作一个学法律的人,而应当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学生。什么叫大学生?换言之就是有知识的人。什么是有知识的人呢?就是你要有人文修养。文史哲、政治学、经济学、历史,还有心理学等等,这些都要有所涉猎。
你们在问问题的时候也有人提到,看法律方面的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政治、哲学、社会学的问题,看不懂怎么办?那便意味着你在阅读时也需要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书。这些书和法律方面的书籍一样,既有普及性、入门级读物,阅读到后期也有比较艰深晦涩的精品书目。阅读有一个过程,就好比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读过大学,从他的言谈举止就可以看出来。另外,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若想深刻地理解法律问题,就必须要对文史哲、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有所涉猎。
我最喜欢用法学和经济学的关联来举例。法经济学这个专业的研究方向我们暂且不提,我从学经济学对我们一般人理解法律有什么好处来说起。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叫做理性人假设,还有搭便车理论、囚徒困境,还有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学科分支,这些原理对于我们解决法律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之上,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首先,我们要明确理性的含义,因此要去阅读哲学书籍,比如黑格尔、康德、马克思的著作。当我们积累了一定阅读量,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普及读物对我们来说就像ABC一样简单,因此我们就会进行更深入的阅读,这就涉及到阅读书目的问题。
我建议大家不要一开始就阅读艰深的书目。比如翻译而来的「理想国」、「政治论」,这些译著的原版已经很难以理解,阅读译本就更加难以理解。我也翻译过一些书籍,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就产生了再也不做翻译的想法。虽然这本书我已经完全读懂了,但就是无法通过汉语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是十分痛苦的。
许多西方译著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商务印书馆的汉译经典名著丛书毫无疑问是经典的,但是我们很难全部读懂。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原著,就尽量去阅读原著,因为翻译过的书存在许多错误。
翻译有三个字,即信、达、雅。能够做到“信”的人很少,因为很难翻译准确。“雅”这个字能做到的人就更少了,我当老师这么多年,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我们的国语教育、汉语教育做得很不到位,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很少有学生能够像一个“正常人”那样写作,“雅”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奢望,那我们就追求“达”。
但有人为了“达”就放弃了“信”,有的老师文笔非常好,但是他翻译书的时候经常是“我注六经”。“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相对的,“我注六经”是以我的想法来解释“六经”,而不是“六经”本身,所以翻译要做到“六经注我”,要忠实地传达“六经”所要表达的思想。翻译这件事是很难做好的,所以如果你有外文阅读能力的话,建议读外文,如果没有就先读公认的翻译得较好的书。这是阅读书目的问题。
其次是阅读方法的问题。在这里我不讲文史哲类书籍的阅读方法,只谈我们的法律书籍应该如何阅读。
我认为我们法律的书目,对于所有的同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来说,首先是要读基础教科书。基础教科书现在写得好的不多,每一门课,比如说法理学的基础教科书,任课老师都会推荐相应的书籍,我们民法的任课老师也会推荐民法方面的基础书籍,那么你就仔细阅读这些推荐的基础教科书。
但是,要想把基础教科书完全理解,那是绝无可能的,因为基础教科书都写得简明扼要,在书中没有具体展开论述,而展开的论述对于你们来说也并不容易。比如在民法方面,大家下学期会学习民法总论,它是民法里面最抽象,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我可以告诉大家,即使期末考试接近满分,也很难说你学好了民法总论。只有在大三、大四甚至从事法律职业的过程中,将民法整体学习完毕后再学习民法总论,才能有所感悟。
有律师前几个月的时候询问我是否有推荐的民法总论书籍,我问他做律师这么多年为什么还要看民法总论的书籍?他说他认为自己民法总论没有学好,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都难以解决,应当学习一下民法总论。
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哪怕是基础教科书,刚开始你没有办法完全看懂,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看不懂的时候,不要慌张,也不要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只要认真地看下去就可以。
阅读基础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回应我在上面提到的,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原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门课程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来讲第二步:尝试把一本书读薄。我们在阅读某门课的推荐书目时,可以把这本书的目录记录下来,把书中各个部分的内容以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或者以作者的逻辑和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提炼概括,然后放在相应的章节目录的后面,在相应的地方做好注释,说明该部分的来源。要注意这和初高中的时候摘抄好词好句有区别。
我女儿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要摘抄好词好句,我跟她讲不要摘抄,而是用讲故事的方法把书的内容表达出来,比如阅读「三国演义」,那么你可以给我讲讲其中的故事,例如“蒋干盗书”,你告诉我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哪些人物。
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提炼、概括别人写的内容,然后以章节目录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做笔记以外,我提倡也做相应的思维导图,那么这本书你就是读薄了。
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首先,这样做了一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更加深刻。当你能够用思维导图把某个事物全部呈现出来,你一定对它理解很深,比如应当把哪些内容放在思维导图上,如何进行概括、导图以怎样的逻辑呈现,这些都需要我们思考。这样做了之后,你就会发现对书本上这一部分的理解更深入,对于作者的行文顺序、写作逻辑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你的记忆也会更深刻。提炼概括之后的东西,对其理解性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最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集中精力。
刚入门时读法理学,每个字都认识,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难以集中注意力。通过这种做读书笔记的方式,你就发现能够做到心无旁骛。这叫
“读薄法”
。
与“读薄法”相对应的叫做“读厚法”。以法理学的学习为例,我们按照章节目录把其中最核心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这些东西都写出来,但是这个过程中我们肯定存在疑问,比如说公正和效率哪个优先?自由和秩序哪个优先?
基础教科书只是代表了作者的观点,肯定还存在其他认知。假如我今天对自由和秩序应该何者优先很感兴趣,我就要了解其他学者的观点,我就到图书馆里去查阅有关的书籍,找基础教科书也好,法理学的著作也好,我把所有讨论这个问题的书籍都查阅一番,然后和上述做法一样,把现在看的内容加到的原来笔记里面去,这种方法称为专题式的对比阅读,即
带着问题去阅读
。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会对一些问题有非常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开始会比较辛苦,但长期来看,你的读书笔记的内容会非常可观。这个做法不仅对将来有志于做学术研究的同学有好处,对于想从事法官和律师职业的同学也有好处。当你遇到问题,就可以在章节目录中找到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就可以知道关于这个问题现在有哪几种观点,分别是什么样的理由。如果你还听我的建议去阅读判决书,就可以进一步把这些最典型的判决附在相应位置,这样就如同有一幅地图在手中。
再次提醒大家,
做读书笔记不是去摘抄作者的原话,更不是去寻章摘句,而是要在理解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论证之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提炼概括。
不是摘抄好词好句,也不是记录名人名言,除非作者非常厉害。比如民法学的史尚宽老师,他的著作会让你觉得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他这样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富有文采地把这个东西表达出来,我写论文有时就会直接引用史尚宽老先生的原话,因为我在文字上无法超越他。
我们现在用简体字写的东西,真的毫无美感。以前有位学生经常在网络上寻找电子书,每次找到电子书都会分享给我。有一次他在做台湾图书的简体字版,我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大家不能看懂繁体字吗?他回答说确实很多人看不懂。
当时我内心很失落,因为看不懂繁体字,就意味着有很多美好你都无法体会到。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所有的美都体现在繁体字、文言文中。现在有不少用简体字写的现代诗,我有时会怀疑这些现代诗是否称得上诗。
我有一位同学,他写诗是把本来正常的一句话断开,然后把后半截放在下面,就成了一首诗。我认为现代人的表达都是直白的,而这种直白的语言很少有美感。因此大家一定要看文言文,如果你不看文言文的话,至少要能看懂现在台湾人写的文字,比如说史尚宽、王泽鉴这些学者的书。这些学者的文字跟我们现在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是确实非常简捷、精炼。除非对文字毫无感觉,不然大家对此都会有所体会。
在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强调一点,在你们初高中、甚至是小学的时候,老师很强调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大学同样需要,老师提前告诉你下节课内容的原因就是希望你进行预习。我先进行预习,把教科书的内容都看明白,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首先,老师上课讲这一部分的时候,你就不会再觉得那么难,不会觉得是听天书。更重要的一点是,上课再不是去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是去听老师如何讲课,听老师如何把你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呈现,他的逻辑和思路如何,他怎么进行铺陈。
假如上课的时候是去体会这些,那你关注的重点就会不一样。上课的时候你会做笔记,如果预习的时候就已经将基础的知识记录下来,上课的时候就把你觉得有价值的东西补充进去即可,以上是课前预习。课中的时候,如果说你觉得这个老师讲得太好了,不想开一丁点小差,这个时候我就建议大家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不要去做笔记,也可以录音,手机都可以录音,也有录音笔。下课之后我们再来听,如果觉得老师讲得好,我们再去听,再来做笔记。课后复习的时候我们叫复盘,复盘是想一下老师这个课是怎么讲的,然后我们可以再去扩展阅读,也就是我讲的“读厚法”,把书读厚。基础知识掌握的差不多了,我再去读一些相关的文献,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我始终强调,从法学学习本身来讲,大家不要去太追求高大上的东西,先把基础的东西掌握好。每一个学科都有一些经典的教材,比如说我们民法里面史尚宽先生的「民法全书」,王泽鉴先生所有的书,如果能精读若干遍,那么你基本超过了99.99%的本科生。没有几个本科生能做这一点,并且这样做了后,你就会发现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圈子。因为人以群分,志趣相投的、优秀的孩子,往往会成为朋友。
现在的社会彼此联系起来非常容易。比如在我的朋友圈中,有西政和华政的同学,刚开始他们加我好友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好多学生在他的朋友圈下面点赞,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本校有好多学生跟他认识,这是以前我没想到的。后来我明白了原因,比如说他们都喜欢看王泽鉴的著作,然后在知乎上就互粉,成为了好友。
你跟这些优秀的人在一起,时间长了会进步的特别快,双方会相互帮助进行提升。现在网上有很多学习互助小组,你们目前可能还不知道,等到大二大三之后就会知道。我知道有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在网上组织各种活动,然后放假时可能一起出去游玩。
五湖四海的朋友聚在一起,人生多么美妙!所以说你对这个学校不满意,你说这个学校是“小破财”,没有任何关系,四年过去,毕业之后,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你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最令人担心的是,你空有远大的理想,但从来不脚踏实地。我的外甥工作的时候,我送他8个字,“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为什么脚踏实地写在前面?因为脚踏实地是仰望星空的前提。所以,大家不要觉得学校好像不是那么好,首义那么小,南湖的建筑又这么“丑陋”,我还是调剂专业调过来的,我太不顺了,不要这样想。
作为人生的起点,这个平台并不低。对于法学生来说,这个平台不会让你被他人轻视;然而,你自身的能力决定了他人是否会高看你。所以大家不要妄自菲薄或者自怨自艾,你的平台并不差,就看你怎么利用。你觉得老师授课不好,可以去网络上听,比如朱庆育老师的课就很多。还有大家都知道的B站,上面什么课都有,哈佛大学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只要你有心,什么都可以听到。
在这个时代,地域已经无法限制你的心,只是要看你的心想往哪里去发展,你的眼睛想往哪里去看。
在武汉这个城市,绝大部分高校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这是最致命的问题。我们要把眼睛向外看,越优秀的同学越要向外看,不要总是想着跟班里这几个人计较高低,太没有志向了。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志向要高远,但是要脚踏实地。联系到我们学习上,就是课前做好预习,课中听好课,老师讲课讲得好我们就要认真听,老师讲得不好我们就可以按自己的安排来。但上课的时候要做哪些事,逃课又去做哪些事,这些问题需要你自己去思考。
再来谈谈写作。我看到你们有一个关于论文写作的问题,这也是我非常反感的一个问题。我原则上是不指导博文大创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很不希望大一的学生去做博文大创。
理由很简单,第一,你没有知识储备。第二,你不懂研究方法。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造成了不良的风气,学生变得很浮躁,所以我原则上不鼓励大家参加博文大创。但研究写作是很重要的,而且是需要训练的,只是不应该在大一的时候就进行,也不应该以博文大创这种宽泛的形式来进行。
当然,我知道博文大创对保研可以加分。如果你有这样的考虑,你就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对于你们,我觉得社会调查类的研究更加合适。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但可惜从来没有学生听取我的建议,就是学校食堂里使用的很多塑料袋、一次性饭盒都是要收费的,但从来没有给学生选择使用与否的权利。
我从2016年来到中南大,跟好多学生建议过做博文大创可以关注一下这个问题。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去做。好多学生净是关注热点问题,但对身边的问题毫不关注,在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不研究,却偏要去研究那些自己没有能力驾驭、看上去高大上的问题。比如这个问题,你们可以去采访学校有关部门和商户,询问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原因。然后采访同学、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接着去武汉的其他高校走访,看看他们是不是存在同样的情况。最后到武汉的相关的环保部门以及其他的各个部门去了解一下,对于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相应的规章制度。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社会调查项目吗?这个项目的研究结果也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