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是从年轻走过来的,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吃点苦也正常。依靠自己的奋斗,无论是换来的物质上的房子,还是精神上的幸福,才格外可贵。也只有中国的家长,才会害怕孩子吃苦,将节衣缩食积攒的钱一把拿给孩子买房。当然这也无所谓对错。
最近看到我们记者的报道,有一批二三线城市出台若干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时,心里略感欣慰。多年前我就写过,大城市的活力,是创新与创造,而年轻人应该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核心。否则就容易迷失在一片沉沉暮气里。
由此出发,北京市今年4月以来在住房方面推出的两个30%,我个人理解,其意义绝不只限于房地产。即,30%的共有产权住房(此前叫自住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拿出30%的房源面向非京籍人士。当然,他们也要符合限购政策。
我之前写过,共有产权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对于扩大住房供应,稳定房地产市场,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有些年轻人毕业没多久就买了房,但大多数还是租房住。如果有成规模的公租房,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只能是“相对完善”),房租又低于市场价,相信对年轻人有较大吸引力。
同时,如果年轻人有了稳定可靠的可租房源,也不用担心房东动辄涨价,买房的时长就会延伸。这就起到了减缓住房需求压力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稳定房价。当年轻人工作一段时期,小有积累,就可以申购共有产权住房了。经济条件稍好的,则可以直接购买商品房。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55.4%的一线城市受访者表示对楼市稳定的信心提高了,这与近期这些城市出台住房供应和租赁住房计划有很大关系。即使不是更重要也是同等重要的,是大城市住房保障政策,对留住年轻人的长远意义。像京沪两个特大城市,实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着现实的必要性。比如,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就包括将部分中心城区人口外迁。
但北京的定位,有一项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前面说了,创新创造离不开年轻人。如果他们都被房价吓跑,或者整天为高房价忧心忡忡,创新的动力必然会受到遏制。从这个角度上,单独拿出30%的共有产权住房和公租房供应给非京籍人士(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年轻人),是一项聪明的决定。年轻人的住房问题有望得以更快地解决或改善,无疑是留下来的关键理由。
当然,如何在控制人口增长与留住人才之间找到科学的平衡,绝非一个30%就可轻易实现。但毕竟北京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编辑 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