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备课札记 | 黄牧航:从《黑神话·悟空》想到高中生的阅读书目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9-19 00:00

正文

8月份以来,动作角色扮演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火遍全球。这款以《西游记》为背景电子游戏同时引发了人们对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热情。我当年也是一名狂热的电子游戏爱好者,经历过不眠不休地熬夜打机、呼朋引类地钻研通关秘技的青春岁月。现在视力、精力和时间都不允许我这样做了,但我对电子游戏的兴趣和热情依然不减。在朋友家里试了一下手,觉得《黑神话:悟空》真是神作,天马行空的剧情、细腻逼真的造型、绚丽炫目的画面、生动灵活的操作、沉浸陶醉的体验,确实让人欲罢不能。我由此感叹,《西游记》及其衍生的文化产品,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引发我的震撼感了。



从小时候开始,《西游记》就给我带来不少的震撼。童年时代爱听《西游记》的故事,父亲给我买的少年版的《西游记》(新蕾出版社1979年版)是我半蒙半猜地读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让我第一次体验到认字读书的快乐,非常震撼!后来反复观看动画片《大闹天宫》,觉得这应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动画片了吧?非常震撼!再后来观看了刘继卣绘制的《大闹天宫》,觉得这应该是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巅峰了吧?非常震撼!




然而,到了高中时代,《西游记》对我的震撼感就突然间丧失了。1986年,杨洁执导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在大街小巷都飘荡着那首“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的神曲的年代,我居然没有把这部剧完整地看一遍。我觉得取经的情节重复拖沓,着实有点幼稚可笑。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认知可能与高中阶段发展起来的叛逆心理有关——迫切希望告别少年时期的自己,寻找新的兴趣爱好。

《西游记》再次给我带来震撼的感觉是在1992年。那年买到了《奇特的精神漫游:新说》(刘勇强著,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一书。一气读完后,如痴如醉,激动无比。后来又认认真真地把书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还做了不少的批注。在此之前,完全没有想到《西游记》还可以做这样的解读。自此,《西游记》在我心目中不再是童年少年时期所认知的那个面貌了。



《奇特的精神漫游:新说》一书为什么能够震撼我?其实就是学术研究的魅力。这本书已经出版了三十多年了,今天看来书中的许多观点可能并不新鲜,甚至值得商榷,但在当年确实给我播下了学术思维的种子,让我学会分析文学作品所蕴藏的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近日把这本书找了出来,发现历经三十多年仍完好如新,把当年批注的部分重温了一遍,感觉不少内容依然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启发。

例如,《西游记》可以成为我们讲述三教合一的素材。《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有两大不同,一是《西游记》从未遭到禁毁,二是《西游记》同时被儒、释、道三教认可甚至吹捧。书中的大量人物都是儒、释、道轮番登场,大量情节都是儒、释、道合力演绎的结果。

又如,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学历史教师非常头痛的教学难点,《西游记》中的许多情节都可以作为讲述心学原理的素材。《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唐僧因看到山峰挺立、暴云飞出而“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孙悟空劝解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听后,“心神顿爽,万虑皆休”。这四句诗不仅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与心学的核心思想紧密相连,共同强调了内在修行、自我反省和实现个人潜能的重要性‌。

再如,《西游记》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明代社会、尤其是理解明代中后期思想变迁的重要素材。“促使孙悟空这样一英雄形象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明中叶的文学作品中,是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的。那是一个没有英雄而亟盼英雄、有英雄而无用武之地的时代。”(第63页)明中后期“就个性解放思潮反对精神桎梏、强调人的尊严和追求自得其乐的人生境界这三个主要方面而言,在孙悟空身上都得到了生机勃勃的体现”。(第79页)

书中类似的新奇观点还有非常多,论证的过程也严谨有力,更难得的是文字通俗流畅,娓娓道来,毫无学术文章的艰深晦涩感。

《奇特的精神漫游:新说》是三联版“中华文库”丛书中的一种。受此书的影响,我逐本地去购买文库的其他书籍,总共收集了25种(网上搜索的目录应该出版了33种)。我经常翻阅的有如下几种:









这套出版于30年前的丛书,我认为是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书,也给不少的中学师生推荐过。这套丛书编写的缘起为:“邀集全中国各学科有浓厚素养的学者专家,分别从各个角度,深刻反思传统文化,重新赋予时代意识,藉一本本深入浅出的著作,一点一滴注入大众心田。”(第1页)以这套书为样本,我想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历史书籍应该有五个特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