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贵州山地旅游》杂志特约稿
发表于2018年第三期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是多山国家,山地资源分布于各个省市(区)。一般而言,根据地形起伏,把高原、山地、丘陵等,统称为山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由于过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化率低,山区发展滞后,成为贫困、特困的重点区域。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集中于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和西藏、四省(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藏族聚居区、新疆南疆三地州。
在全国综合发展力排名最低的600个县中,有521个在该片区内,占86.8%。根据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新统计,全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其中,中西部占90%左右,主要集中于欠发展的偏远山区。
这是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依据,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点区域。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主要集中于山地和滨海区域,而在中国,优质景区大多数位于山水人文资源兼具的山地区域,山岳旅游是中国旅游景区的重要形态,也是中国游客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
在新旧动能转化的新时期,旅游业是推动山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最佳途径。
根据驴妈妈旅游网发布的《2017山地旅游消费报告》,超过40%的游客选择山地观光为主的目的地,倾向体验山地文化的游客占到30%,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宗教文化浓厚的山地区域。
旅游扶贫,已经成为解决贫困、特困山区脱贫问题的核心路径之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第32章专题论述,
要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农民的作用”,带动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经营,实现脱贫致富,解决贫困这一世界性的难题。
曾经,山区在人们潜意识中是“老弱边穷”的印象,山区是城市的边缘地带,是工业化的空白区,是远离现代都市生活的禁地。然而,说起山地旅游,山区却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对于中国人,有着超强的诱惑力。
首先,中国文化向来崇尚山水,中国人的审美是山水型的,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型审美缔造了中国最经典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和山水画作,即便是平原和滨海地带的人家,稍有文化品味,也要在庭院里里造几座假山,在厅堂中挂几幅山水画,出游就更不用说——“游山玩水去了!”
其次,黄皮肤黑眼镜,细皮嫩肉的身体基因,决定了中国人乃至东方人,不会像欧美非人那样享受烈日暴晒,“以白为美”是东方人的人体审美。因此,中国虽然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滨海度假发展却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兴盛,怕热、怕晒、怕黑的中国人,出门旅游休闲,
还是喜欢“行尽天涯,静默山水间;倾听晚风,拂柳笛声残”;登高,享受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俯低,感受空谷绝响,无上清凉。
因此,文化审美和身体审美的双重基因,决定了山地旅游是中国人旅游的刚需,这也是“三山五岳”从古到今就是旅游胜地、中国文化象征的根源,反应的是中国人的山水崇拜。加上中国丰富的山水资源,且地形、地貌、地势、地理、地俗等各有不同,构成差异体验,具有发展旅游的先天优越性。这也是旅游业能够助力解决山区脱贫的资源基础和审美消费基础。
随着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战”的高效、持续推进,山区的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优化改善。蓬勃发展的旅游消费掀起新一轮的“上山下乡运动”,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广泛盛行,
曾经被边缘化的山区,也正以优质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风民情、残留的乡愁怀旧,实现着资源价值的优劣势转化。
旅游“异地生活”与“边缘经济”的特征,让地区与地区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人口,通过资源互享、生活互换、供需互联,实现财富互通。在局部地区,乡村旅游已占旅游市场消费总量的70%。工作在城市,旅居于乡野;观光在景区,休闲于乡村的市场格局已渐形成。
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数的近半,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旅游成为农村扶贫、脱贫的有力抓手。各地因地制宜,以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开展企业帮扶、人才培训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乡村旅游对扶贫攻坚的强劲带动功能,也涌现出一批“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和人口,以产业来动解决就地就业,形成价值闭环,推动从“输血”式扶贫加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贵州是山地资源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大省,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居住着18个民族,文化风情多元。贵州也是贫困人口大省,是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关注的扶贫攻坚省,2017年底,还有约280万人待脱贫人口。
在工业化时代发展滞后的贵州,紧抓后工业化时代的体验消费机遇,通过党政统筹,把旅游业上升为全省核心支柱产业,举全省之力打造“山地旅游公园省”,推动大旅游与大生态、大数据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发展较快,旅游扶贫成效显著的样板省份。
在未来,
贵州需要以更加完善的全域旅游视野和体制保障,巩固和深化山地观光 、山地文化、山地乡村、山地休闲、山地度假和山地运动等类型的多元创新发展。
重点做好“八大山”文章——
山水
,山水生态是基础,山水观光永不过时,要形成以优质山水引客,以多元体验,优质服务留客的格局;
山道
,山地旅游公园省是一个整体,需要以风景道建设打通地理阻隔,串联城镇乡村景区,着力构建“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贵州自驾游体系;
山居
,围绕城市及景区,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存量,适度地打造精品民宿和精品农家院,培育构建康养旅居、艺术旅居等山居群落,留住游客;
山民
,多元民族风俗和风情文化,是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最美的风景是人,要让山民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主人、服务的提供者、利益的共享者、游客的亲朋好友;
山体
,丰富山地体验,着力培育山地徒步、探险、研学、科普考察、滑雪、滑翔等深度体验产品,激活资源存量,转化消费增量;
山味
,整理、推广“贵州味道”,形成一地一特色,一山一风味的美食产品,与文化演艺融合,提升夜间体验消费,一道精品菜的价值,大于一张门票价格,吃货愿意买单;
山货
,研发具有山野风味、风情、风俗的文创产品,赋予故事内涵,构建消费场景,培育“可带走的多彩贵州”文化IP,形成系列,培育规模;
山音
,激活多民族民歌、民乐、节庆、习俗、非遗等时尚活力,打造大文化演艺与小剧场演出,实景与虚景,室内与室外,城镇与乡野,白天与夜晚永不落幕的文化演艺,把贵州打造成“一个没屋顶的大剧场”,处处洋溢多彩贵州风;同时做好品牌营销,传播贵州旅游好声音。
“八山”并举,以点带面,以面串线,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贵州。
毋庸置疑,旅游业是实现贫困山区“脱真贫、真脱贫”的现实路径。贵州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的理念,优先考虑村民的优先发展权,鼓励、引导和培育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就地就业、创业、兴业,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避免因外来大企业、大项目的进入而导致“新移民”、“新殖民地”的现象出现。
要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奋斗目标,依靠农民创造美丽乡村,重建美好家园,重塑田园乡愁,达到“脱真贫、真脱贫”。
只要有山,地就美了;只要有水,山就灵了;山水兼具,人就来了;只要有人来,一切就都活了——优质山水地,多彩贵州风。
资深媒体人、策划人
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