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月饼”舆论关注度下降,与这些年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有效作为、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广大群众的积极监督形成合力有着直接关系。
曾几何时,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频繁成为节假日的热门话题,备受舆论诟病。2013年中秋节是中央整“四风”以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从当年8月到9月,中央纪委先后7次提及“刹住公款送月饼送节礼、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无论从密度还是力度看都是空前的。至2014年中秋节前夕,网络舆论场进入新一波高潮。2014年7月起,中央媒体提前两个月开展了宣传高峰。7月23日,新华社就发表题为《警惕公款送礼风隐形回潮》的时评文章;7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趁早别再做“公款月饼”的梦》。8月1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设公款送月饼等“四风”问题举报窗,每周还点名通报违规案例。随后的2015年和2016年,关于中秋节日福利发放标准的话题相对较热,绝大多数地方禁令继续细化到禁止“公款送月饼”,持续革除弊病。
毋庸置疑,百姓痛恨公款腐败,也厌恶铺张浪费,这些年持续的“月饼禁令”博得一片叫好声。重拳之下,“月饼禁令”成果可谓丰硕:一些“变味”的高档月饼没有了市场,大家也不再为中秋送礼而愁眉忙碌。数据也是最好的印证:截至2016年12月查处的15.53万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违纪行为发生在2013年、2014年的占78.2%;发生在2015年的占15.1%;发生在2016年的仅占6.7%。占比不断减少,充分表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不断落地生根。
五年来,中央八项规定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政治语汇,有效遏止了一些曾被认为难以刹住的歪风邪气。不过,要达到根治的目的还必须在各方面综合施策,依靠包括网民在内的广大群众继续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