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道文旅
读道文旅集团是一家为政府及企业提供文旅一站式创意服务的集成服务商,围绕旅游全产业链设置特色小镇+乡村民宿IEPCO、IP孵化+产品创新、规划设计、橙猫互联网四轮驱动业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营养师顾中一  ·  这种让你噗噗噗「姜」,一次别吃太多! ·  10 小时前  
丁香医生  ·  多出汗,身体能排毒吗? ·  昨天  
丁香生活研究所  ·  劝你吃蓝莓的理由,一个就够了! ·  2 天前  
丁香医生  ·  30 个让你睡不好的习惯,测测你有哪些?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道文旅

特色小镇“产业规划”设计秘籍

读道文旅  · 公众号  ·  · 2017-11-13 15:01

正文


目前,全国各地有关特色小镇的概念基本得到统一。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生态、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


而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李季院长对于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九大要点秘籍:


一、  产业布局


1.统筹安排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

从县域层面统筹安排产业用地指标和空间布局,引导布局适度集聚;

有条件发展产业的镇要预留发展空间和用地指标,避免来了企业无地可用。

2.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

不宜将工业园区作为小城镇现代化标志进行打造;

设定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下限,绿地率不宜超过10%,产业集中地区内部道路红线宽度不宜超过15米;

整理闲置企业用地,适度引导企业集中。


二  乡村田园环境

1. 保护山水田园,修复生态环境

保护山水格局,城镇建设与环境统一; 预留视线通廊,做到显山露水。

2.全域协调统筹,建设美丽乡村

提出镇域乡村建筑风格、色彩与形式的管控要求,保护乡村传统格局与历史空间,促进镇域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

通过对乡村的农房、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山水秀美、设施完善、生活便捷的美丽乡村。


三  整体格局

1.顺应山水,契合地貌

水网地区小城镇:

水网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原有水系形态进行布局、营造多样滨水公共活动空间,避免城镇建设强行对河流水系截弯取直、填河围湖。

山地、丘陵地区城镇:

山地、丘陵地区的城镇,应顺应地势,建筑随地形条件布置,避免城镇建设削山平地、破坏地形起伏。

平原地区小城镇:

宜采取相对集中布局方式,避免侵占耕地;

保留镇区内部林地、池塘等自然资源,建设为公共开敞空间。通过防护林带或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外围农田等自然要素引入镇区内部,构筑平原地区小城镇特色的风貌。


2.用地混合、新旧区协调

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适度混合,推进产镇融合发展。避免采取功能分区的方式割裂小城镇生产、生活空间。

镇区规划建设应延续原有的格局和肌理,协调好新老镇区的布局关系和风貌特征,避免新老区各自为政。

3.路网格局合理

顺应地形,延续肌理

滨水地区的路网要顺应河流走向,随水岸线布局。

山地、丘陵地区路网要顺应等高线布局,人行步道可采取垂直等高线布局方式。

提高路网密度,增加支路和巷路

小城镇居民绿色出行特征明显,日常出行以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为主,步行出行比例达50%,对支路和巷路需求高,需增加路网密度,小城镇的道路网密度不宜低于12km/km2(不含巷路),道路间距以100-150米为宜。

四  建设强度与街坊形态

1.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

编制科学的详细规划,重视规划管理,控制建设高度与强度。

2.推行开放式街坊住区

住区不宜设置封闭围墙,实现破墙透绿、设施共享,增强小城镇的活力和亲切感。

街坊内部以巷路相连,注重公共交往空间的打造,增加居民交流交往。

3.建设小尺度街坊住区

小城镇应以小尺度的街坊住区为宜,以100-150米的道路网间距划分街坊住区。


五  商业与公共服务设施

1.商业有序布局

商业布局因类制宜

商业街(包含底商)——以服务小城镇生活或旅游功能为主,应结合生活性道路布局。

集贸市场——应在镇区边缘单独设立,临近对外交通和镇区生活性道路。

区域商贸中心——应结合对外交通性道路布局,与生活区域保持一定距离。

管控商业店铺,防止无序蔓延

根据小城镇区位、性质、规模、空间形态等,统筹布局商业用地,适度控制规模。

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镇、特色小镇建设综合服务体。

引导底商业态

保护传统商业业态。除满足居民日常需求外,商业业态还应与娱乐消遣、地域特色体验、旅游等活动相结合,构建独具地域特色的业态形式。

在居住区集中的区域,限制底商经营具有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的商业类别。

2.公共服务设施充实完善、集约高效

营造20分钟生活圈。 要充分尊重居民出行习惯,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体等设施。

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配置。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

集中设置行政办公、文化健身等设施,充实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内容。

鼓励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多功能混合。


六  道路与交通设施

1.打通断头路,过境公路宜改线

打通断头路,形成完整的路网,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控制小城镇用地沿过境道路布局,有条件的镇应将穿镇公路改线至镇区路网的边缘。

2.街道尺度适宜

优化道路断面设计,道路宽度要适宜,两侧建筑要合理退线。

生活型道路高宽比以1:2左右为宜,不宜低于1:4;传统街区的街巷高宽比则更大。

3.完善设施建设

实现路面的硬化平整,完善信号灯、路灯等设施,结合街道空间设计停车位。

通过道路绿化、街道家具等进行各类交通行为的分隔,设置小广场、休闲长廊、茶座等供居民使用。


七  绿地和开敞空间

1.各类绿地灵活布局,方便可达

因地制宜安排不同尺度的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

绿地服务半径宜为150-300米,确保居民步行5分钟能够到达;

结合宅前、道旁、树下、桥边、街头巷尾等空间布局小片绿地。

2.公园广场尺度适宜,多元利用

提倡建设节约型绿地,规划建设尺度适宜的公园广场,严格控制大草坪、大广场、水景喷泉等形象工程;

鼓励建设满足居民休闲、交流、健身、举办活动、科普等多元需求的复合功能型绿地广场空间,通过布置儿童游乐、健身、座椅看台等设施丰富各类绿地广场功能。


3.乡土特色,生态建设

本土植被 ——优选乡土植物或经引种驯化后适应当地气候、长势良好的外来植被,营造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就地取材 ——在景观小品、铺装、设施等设计和建造上尽量就地取材,彰显地域特色。

生态建设 ——广场及绿地中宜减少硬质铺装面积,选用透水材料,灵活设置集水绿地、蓄水池、生态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鼓励采用生态驳岸设计打造河岸系统,避免完全渠化的工程驳岸设计。


八  镇容镇貌

1.建筑风貌引导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对传统风貌建筑应遵循保护原则,进行风貌整治不得改变原有建筑风貌。

通过改水、改电、改厨、改厕等方式,实现对现有传统建筑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提高居住建筑的舒适度,提升公共建筑利用效率。

鼓励"以用促保",采用多种形式利用传统风貌建筑,对传统风貌区加强保护与利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