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煮酒论史
「掌上历史」团队和天涯等煮酒论史论坛主创者原创出品,打造第一历史自媒体。围炉话知己,煮酒论英雄。让我们一起仗剑古今、纵横历史、快意江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六神磊磊读金庸  ·  宋青书:有时候越努力就输得越多 ·  3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新鲜!艾灸做成了液体!轻轻一抹,无烟无火,逼 ... ·  4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人间烟火:1980年,日本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煮酒论史

18岁小妾促成辛亥革命,宋教仁封她“民国西施”

煮酒论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5-06 19:22

正文

作者:眠眠  原文有删改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改变了整个中国的走向。这场革命起义的胜利,有一个传奇女子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她就是被宋教仁称赞为“民国西施”的廖克玉。


要想了解这位奇女子的身世,先得从清朝大官瑞澂说起。


瑞澂


1908年,时任江苏布政使的瑞澂丧偶,打算再娶,托家里的帐房吴永瑞代为物色。吴是同盟会秘密会员,于是他立刻把这件事报告了同盟会高层宋教仁。


宋认为这是一个接近清廷要员,获得机密信息的良机。这个瑞澂,别看在当时只是一个从二品,可却是位皇亲国戚,他身世显赫,是满清王朝文渊阁大学士琦善的孙子,父亲是黑龙江将军恭镗,一枚标准的官二代。少时纨绔成性,与劳子乔、岑春煊并称“京城三恶少”。


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和瑾妃是他的表妹;溥仪皇帝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有个堂兄加连襟叫载泽,是瑞澂亡妻的哥哥。


当然,他本人也有才能,为官期间禁烟、剿匪等工作中颇有成绩,处理对外事物中也有过人之处。所以他的仕途存在很大潜力。


宋、吴二人经过一番策划,选中了吴的江西同乡廖兆熊的独女,于是连夜赶去江西找人。


廖兆熊早年做过“游击”(清朝武官),因不得志而解甲归田,这时的廖兆熊已经去世,他的独生女儿廖克玉时年十六,正值豆蔻年华。不仅颜值高,还天资聪颖、知书达礼。宋、吴两人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迁居上海的廖家。


两人向廖夫人说明来意,恳请献出掌上明珠。廖、吴两家本是世交,加之宋教仁言辞恳切,廖夫人当场允诺了这门非同一般的婚事。


吴永瑞回去后,代廖家向瑞澂提了三个要求:


其一,克玉需娶为正室,决不当小妾;


其二,克玉之母因住不惯衙门,需在邻近找一住处(此乃为克玉日后假借“归宁”暗递消息创造条件)


其三,不收任何彩礼。


这三条要求其实都是宋教仁策划的。


宋教仁


瑞澂听了吴永瑞转达的这三个条件后,认为这户人家果然不同凡响。廖母不住在衙门里,也就不会通过女儿时时指手画脚;不要彩礼,也显示廖家并非乏财之家。尤其是听说对方颜值很高,他非常满意。


于是16岁的廖克玉,听从母亲的安排,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31岁的鳏夫。


瑞澂自娶了廖克玉之后,官运陡然亨通。短短两年之内,连升二级。从江苏布政使(藩台)升为江苏巡抚,又升为湖广总督(制台)。满族人大都迷信,官越大,迷信得越厉害。瑞澂及周围之人,多把这位新夫人敬为“帮夫星”,尤其是瑞澂,对新夫人更是言听计从,不敢有违。


廖克玉对革命党的作用不断显现出来:


瑞澂起初对调任湖广总督心存顾忌,因为当时湖广地区革命党活动频繁,军队也不可靠,再说该地区民风彪悍,历来就不安稳。但是新夫人却主张丈夫前往赴任。因为其时武昌是反清革命力量集中的地区,革命党盘算,瑞澂要比其他清廷悍将好对付。在内外催促下,瑞澂勉强赴任。


瑞澂平日里在家中闲聊中常会说些公事,以博家人一笑。不过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从丈夫的闲聊中廖克玉不断获取情报,然后送到自己母亲处。这个也是宋教仁当初早有安排,答应亲事时就以廖母住不惯衙门为由,要求在附近为廖母择一居所,其实是为了日后假借看望母亲,传递消息创造条件。


由于即时获得消息,许多原本上了黑名单的革命党人,一个个在被抓前逃之夭夭。有一次,汉口租界方面暗送消息给瑞澂,说是日前“制造炸弹案”的首领黄兴正在租界内,让派人前往抓捕。


黄兴


廖克玉获知此事,当即通知了革命党。黄兴得以转移脱险,清兵再次扑空。这种蹊跷事情屡次发生,瑞澂等人再怎么也不会怀疑到总督夫人头上,都只以为是革命党神通广大。


在武昌起义的关键时刻,廖克玉更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0月8日,共进会领袖孙武在俄租界宝善里的秘密机关赶制炸弹,因失事爆炸,引来大批巡捕,致使起义之事泄露。瑞澂从俄国巡捕手中,获得了许多革命党人的枪支、旗帜、名册等,立即展开逮捕行动。


但是,由于大批清军被调到四川去镇压“保路运动”,武昌城内兵力空虚,军营中多为有反清倾向的新军士兵。所以即使瑞澂手中有乱党名册,但由于怕引起军队哗变,一时不敢向军中“乱党”动手,暂时也只能紧闭城门、封锁营房,靠少数旧军镇守重地,坐等湘豫援军。武昌城内,双方处于凶险莫测的僵持阶段。


图:湖广总督瑞澂与湖北新军将弁合影。第一排中央留胡子者为瑞澂,右二为黎元洪


湖广总督衙门内,两派意见僵持不下:


一派认为,应立刻集结旧军,按图索骥,赶赴军营,以局部优势各个击破,将军队中的革命党人一网打尽,


另一派则认为,新军中的反叛分子知道名册已落入当局手中,不造反也是死,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不如先当众焚毁名册,以安抚军心,等几天后援军一到,再开杀戒也不迟。


可是,瑞澂在这关键的时刻却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又去请教夫人。廖克玉给他出了个以不变应万变,按兵不动的主意,结果10月10日,整整一天,手握重权的瑞澂什么也没有做,唯一的动作是向北京朝廷报捷,瞒报武昌局势危殆,和稀泥以求太平。


当夜,武昌城中的零星的枪声从新军兵营开始传出,由稀渐繁。起义由新军工程兵发动,随后,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纷纷响应。    


起义发生后,瑞澂惊慌失措,急召亲信张彪、张梅生和陈德龙等商量对策。几个亲信的意见,又不一致。师爷张梅生执意坚守待援,声称只要大帅不走,他一定陪大帅到底。张梅生颇受瑞澂赏识,“月俸三百元”,身价不菲。生死关头,劝主公保持“名节”,有旧文人的骨气,并尽到了谋臣的职责。第八镇统制张彪支持张梅生的意见,认为应该坚守下去。楚豫轮的管带陈德龙提出了相反的意见。陈称,现在局势险象环生,胜负难料。继续呆在督署内,或有可能四面被围,非但不能“坚守待援”,更可能徒丧性命。而楚豫轮就停在离督署不远的江面上,“大帅到了楚豫轮上照样可以指挥,犯不着在这里等死。”


是走是留,瑞澂再一次拿不定主意。


当时驻守武汉地区的清兵约有二十二个营多一点,除五个营起义完全成为革命军队以外,还剩下十七个营,大约相当于起义军的三倍。其中以总督衙门的警卫部队火力最为猛烈,因为机关枪配备较多,又大多是老兵,射击技术较好,实战经验也较丰富。


义军初攻衙门,即遭挫折。右路进攻到王府口的小菜场,被清军机关枪封锁,无法前进。左路进攻到恤孤巷口,又被敌军布置的伏兵截断,失利退回。同时天黑阴雨,目标难辨,炮队无法正常发挥威力。


如果瑞澂坚守,坚守起义军是否能攻克总督衙门,还是个未知数,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廖克玉这位18岁的女子再次挺身而出,对起义的成功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特殊作用。


廖克玉和其母听见总督府内的争论,廖母让女儿赶快劝瑞澂逃走,只要瑞澂一走,清兵无人指挥,就会不战自乱。革命党占了制台衙门就好办了。


廖克玉找到瑞澂,先贬斥张梅生书生意气、纸上谈兵,全不知战事凶险、瞬息万变,坐以待援随时都可能变成坐以待毙;然后推崇陈德龙的主张进可攻退可守,不失为两全之策;再以一家老小的安危相逼,要瑞澂卫国不可忘了保家。


最终,一个人少年时纨绔生活所造就的贪生畏死成全了革命党、摧毁了清帝国。晚上10点,瑞澂带着全家老小,从总督衙门临江的后墙上挖出的洞中逃出,全部上了兵舰开赴汉口。


刺绣再现武昌起义:瑞澂携带小妾廖克玉等家眷弃城而逃


瑞澂一走群龙无首,群军大乱而败,总督衙门顷刻便被攻陷。第二天,武汉三镇全部易主。10月12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5个月后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孙中山曾说,按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辛亥革命成功后,宋教仁曾经请廖克玉在上海一品香旅社见过一面,称廖为民国立了大功,是“民国的西施”。后来在章太炎的婚礼上孙中山也曾见过廖克玉,同样对廖大为赞扬。


可以说,廖克玉是武昌起义成功的又一偶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