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罕见史事
苏联解体,阿赫罗梅耶夫元帅自杀殉国,遗言:我与祖国同死。1991年8月22日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里的一位老人正在办公室里焦急地调着收音机。许久,收音机里传来总统的声音:“我已控制了局势并且依然在岗位上,苏联内阁坚决执行我的命令,我将……”
听到此处,老人拍案而起。他恶狠狠地咒骂道:“戈尔巴乔夫是个彻头彻尾的外行,也是个蠢材,是苏联的甘地。”
随即,老人一下瘫软在座位上,口中自言自语道:“完了,全完了,当初希特勒梦想的事没能实现,现在却要实现了。”
老人绝望地拿出几页纸,写下了五封遗书,然后径直走向窗边,用窗帘杆和一股绳子结束了自己年近古稀的生命。两天后,执勤的卫兵透过虚掩的门缝发现了老人的尸体。
1991年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是对于苏联以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来说注定是翻天覆地的一年。
可能有人感到疑惑,不知道这位老人是谁,也不了解老人的生前身后事。
对于老人为什么在1991年选择自杀并留下五封遗书更是一头雾水。下面请听我慢慢道来。
“生在红旗下,长在寒风里”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阿赫罗梅耶夫。他于1923年出生在苏联坦波夫省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
而就在前一年,苏共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诞生。
似乎是冥冥中自有天意,这个坦波夫男孩的命运在未来几十年间紧紧地与他的国家绑在一起。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犹如初生的雏鸟,前途充满希望与潜力,但是此刻又危若累卵。当时,苏俄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全国各地满目疮痍,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雪上加霜的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旧处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包围之中,随时都可能被击破。列宁等苏共领导人为了应对威胁,决心采用“战时经济”政策。
在此背景下,全俄国的农民都被动员起来了,不少农民家庭甚至只保留口粮,其他物资全部上缴国家。
阿赫罗梅耶夫一家自然也不能幸免,这使得本就贫穷的家庭更加凄惨。
几年以后,阿赫罗梅耶夫一家的苦难并没有结束。恰恰相反,他的父母相继过世,只剩他一人孤苦伶仃地讨生活。
后来,经过残酷的党内斗争,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遗志。他带领布尔什维克党艰难地维系着新生政权。
此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国家工业化之路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苏联当时仍旧是落后的农业国,而落后的农业国很难抵御来自外部的侵略。所以斯大林迫切需要拿出一个方案来推进国家工业化。
他回顾着老牌强国的做法:印度与美洲是被英国人占去了,法国人夺走了非洲……
看来无一例外,资本的积累都是通过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与剥削实现的。然而,苏联作为新生政权既没有资本也没有海外殖民地,这令斯大林十分头疼。
然而斯大林转念一想:“既然无法从外部获得所需的资本,为什么不把眼光瞄向国内市场?
对!就这么办!”斯大林想到什么锦囊妙计了?原来,他想利用“工农业剪刀差”完成资本的积累。历史证明,在当时的背景下,斯大林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短短五年,苏联已经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已逐步转变为工业国。
然而,在国家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并非所有人都对斯大林的领导深信不疑。农民群体对斯大林的政策尤为不满。阿赫罗梅耶夫,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被一家集体农庄收养。
大量农民逃难经过集体农庄时,他们向阿赫罗梅耶夫表达了他们的不满:“我们是农民,我们的国家是农民的国家。就算没有工业,我们也能生存下去。如果政府不提供我们洋纱,我们可以用土布代替;不给我们皮靴,我们也能穿草鞋。如果我们不再种植粮食,看看政府如何应对!”还有一些农民更为激进,他们自发组成自卫队,一队一队地向首都进发,向苏联中央政府施压。阿赫罗梅耶夫见证了这一切,深深地铭记在心。
有人说,童年是甜蜜如糖,美丽如花园,绚烂如星空。但对于阿赫罗梅耶夫来说,童年是充满战火与苦难,流血与死亡。
在无数个深夜,阿赫罗梅耶夫默默地问自己:“为什么外国列强不断侵略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农民们四处流离失所?为什么总有人忍饥挨饿、死于疾病?”最终,他们明白了。国家的贫困与薄弱导致了内部的农民起义和外部的敌人干涉。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千千万万的人共同努力。
于是,阿赫罗梅耶夫和集体农庄的其他青年一起参军入伍,立志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那年,他17岁。“接受败军之际,奉命危难之中。”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后增益其所不能。”阿赫罗梅耶夫似乎就是能承担大任的人。就在他参军的那一年,战火与苦难再次降临。
1939年6月22日清晨,德国及其盟友突然发动了闪电战,入侵了前苏联。
苏军准备不足,德军进攻势如破竹。一个月内,德军攻占了苏联的许多城市。苏联军部接到了无数紧急求援的电报,请求增援或撤退。
苏联军部紧急动员,要求部队坚守阵地,同时加紧征兵,将有限的兵力调往前线。在这个危急时刻,阿赫罗梅耶夫随部队调往列宁格勒。他原本想与敌人浴血奋战,保卫祖国的土地。
然而,当他抵达列宁格勒时,面对的是一片现实的残酷。敌人围攻了城市,切断了苏军的补给线,市民们陷入了饥寒交迫之中。阿赫罗梅耶夫眼见着街头倒下的士兵和受伤的战士,听见他们的哀嚎声。
一次突如其来的炮击使城市更加混乱。在这一切面前,阿赫罗梅耶夫决定采取行动。他写信给上级请求加入苏共,并表示愿意担任政委一职。他的战友对此感到震惊:“现在入党可不是开玩笑的!再说,政委必须带头作战,你难道不要命了吗?”阿赫罗梅耶夫回答道:“如果我怕死,我就不会来到列宁格勒。现在士气低落,我们需要有人带头。我相信组织会信任我,我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他的申请很快得到批准。他果然言行一致,始终站在队伍的最前方,带领士兵们冲锋陷阵。一次敌人偷袭时,阿赫罗梅耶夫毫不犹豫地冲到了战斗前线。尽管战友们劝阻,他仍坚持要与他们共同冲锋。他说:“我加入党不是为了在后方安享荣华,而是要留在前线,让战士们相信我,共同渡过难关。”
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战士们,他们愿意跟随他共同面对国难。
在列宁格勒保卫战后,阿赫梅罗耶夫升任连长,他所在的部队无一人被俘,无一人做逃兵,更无一人投降。
阿赫梅罗耶夫与许多像他一样的军官一起,带领着底层士兵英勇抗敌,共同演绎了壮丽的抗战史诗。
在随后的高加索、斯大林格勒和南乌克兰战役中,阿赫梅罗耶夫与部队一同经历了艰苦的战斗。面对严寒等自然环境的考验,他们毫不退缩。
阿赫梅罗耶夫回忆道:“那段时光,我们鏖战不休。数年间,我在零下五十度的严寒中度过了872天,毫不敢懈怠。我们失去了许多战友,但我幸运地幸存下来。与我一同上学的32位同学中,只有我和另一个人还在世。战争结束后,我成为了坦克营的营长……”
“老马识途,志在千里”
战后,阿赫梅罗耶夫并不满足于享受战功荣耀,而是决定继续在军事学院学习,为国家服务。
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阿赫梅罗耶夫不仅努力学习,还尽职尽责地履行军人职责,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有人赞扬道:“阿赫梅罗耶夫刻苦学习,工作积极主动。”
还有人称赞他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在信息化战争时代,他总能灵活运用所学。
甚至最负盛名的奥加尔科夫元帅也称赞他对苏联军事和潜在敌人了如指掌,敢于承担责任。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阿赫梅罗耶夫凭借勤奋和智慧,先后担任了团长、师长、副总参谋长等职务。
然而,职位的晋升并未带来满足,反而让他陷入忧虑。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决定出兵阿富汗,阿赫梅罗耶夫对此深感震惊,并向领导提出了强烈反对。
阿赫梅罗耶夫说:“我受到的教育和信仰都不允许我执行这一命令。我们的国家一直以反对压迫和解放全人类为使命,入侵阿富汗违背了国家意志。”
然而,勃列日涅夫并未改变主意,最终阿赫梅罗耶夫不得不服从命令。
他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忧虑:“政治家只在乎个人名声和得失,而我们却要为此付出生命。”
随后,阿赫梅罗耶夫担心国家的未来,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背离了信仰。
“星火虽微,回天已晚”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领导层更迭不断。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但效果并不如人意。经济问题愈发突出,导致社会动荡。
阿赫梅罗耶夫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正陷入深渊。
他加入了保守派,为保卫国家而努力。然而政变失败,戈尔巴乔夫重获政权。
“没有人能拯救我们,一切都结束了。”阿赫梅罗耶夫绝望地感叹。
他留下了遗书,嘱咐家人要勇敢面对,自己作为军人和党员,责任在先。他还请求老友照顾好家人,归还拖欠款项。
最后,他自嘲地写道:“我对自杀一窍不通,第一次尝试时绳子断了,只能再试一次……”
阿赫罗梅耶夫终于与祖国同归于尽,叛徒和戏谑者再也无法取笑他的老兵身份或者嘲弄他的一丝不挂。
他曾经奋斗,也曾经战斗,直至最后一刻。如今,人们不再戏谑着苏联,也不再幻想排队购买面包,因为苏联早已消失,而面包也已经随之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