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除了讲述Linux的故事,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开源的核心理念,并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开源运动能够取得成功,其中有三条底层逻辑让我印象深刻:
1.好的软件品,往往源自开发者的个人需要
在开源世界里,无论是项目的发起者,还是遍布全球、不计报酬地提交Bug反馈、修复代码的贡献者,很多人参与的动力其实都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自己需要这个工具。
要知道,现实中有大量程序员对自己开发的软件并没有太多热情,他们只是把编程当作一份糊口的工作,每个月拿着不菲的薪水,完成任务就好。但在开源社区,情况完全不同。很多程序员大神,哪怕已经身家千万,依然会无偿更新和维护一些开源项目。
因为他们真正喜欢、真正在乎这个东西,这就是“兴趣使然”的最佳例子。
2.早发布,常发布,倾听用户的反馈
在开源项目的开发模式中,尽早发布和频繁发布是至关重要的。刚开始时,许多成熟的开发者习惯性地认为,软件的早期版本往往会有很多问题。如果提前发布给用户,用户可能会因为体验不佳而流失。
因此,传统的开发模式通常是“大教堂式”的。它们集结精英、集中开发,经过六到八个月的测试,最终才推出一个稳定版本。
而Linux的创新就在于快速发布,最初阶段,甚至一天会发布多次更新。这样,许多早期测试者和项目贡献者能够迅速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
正因如此,Linux的发起人Linus曾提出一句很有趣的话:
“只要眼睛多,Bug容易捉。”
在“大教堂”开发模式下,Bug通常藏得很深,难以发现。需要经过多人、几个月的投入和检查,才能揭示出来。
但在集市模式下,如果上千个开发者都在热衷地研究每个新发布的版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设备上运行该系统,那么问题就能被更快发现。而且,发现Bug的人为了自己的使用需求,通常会顺手修复它。
3.免费开源软件,不是因为道德高尚
这本书的作者还强调,千万不要把开源的技术人员或团队当作“利他者”,去夸赞他们的高尚品格。他指出,好的开源项目发起人其实也从中收获了很多,比如圈子里的影响力,或者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的人。这与闭源项目一样,只是一种开发选择,并不意味着开源项目比闭源项目更高尚。
当然,作者这样说,显得有些谦虚。在分享自己的开源项目时,他提到,如果你真心承认自己欠了别人很多,你就会发现整个开源社区会认为你是这个软件的发明者,并且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收到大量赞美邮件,这些正向反馈会不断涌来。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会告诉你,你的项目如何帮助了他们。同时,当你采纳了其他人的测试报告或修改的代码时,给予每个贡献者的正反馈也非常强烈。
所以,我相信,DeepSeek这次愿意在本周将他们的代码仓库和工作细节公开出来,一定是因为在过去一个月里,他们收到了大量正向反馈,这激励他们作为开源社区的一员,愿意将自己的每一步探索都贡献出来。
那么,就像当初的芬兰大学生李纳斯·托瓦兹推动“开源”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一样。你有没有想过,DeepSeek这波操作,又会给全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不会新的齿轮已经开始悄然转动?
我认为,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