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热管理领域四十载,
“技术
+
管理
+
全球化”积淀深。
公司
1984
年成立,围绕热管理领域,产品由截止阀拓展到电子膨胀阀、电磁阀、四通阀等。公司创立之初聚焦家电领域,后拓展汽零业务,
24H1
营收占比近
40%
,此外,公司
22/23
年加大在储能热管理、机器人机电执行器投入。公司
80
年代率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先发优势打造规模优势,
23
年家电领域的四通换向阀
/
电子膨胀阀
/
微通道换热器
/
截止阀
/
电磁阀全球销量份额为
59%/58%/43%/37%/53%
,而车用电子膨胀阀全球市占率
53%
,同时公司在美国、墨西哥、越南、泰国等地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全球化布局。
2023
年公司营收
/
归母净利润达
246/29
亿元,机器人业务放量在即,
25
年始有望贡献增量,未来
3
年有望再造一个三花,远期空间巨大。
机器人元年已至,行业放量在即,公司作为执行器主供利润弹性巨大。
以特斯拉为例,按照其最新量产计划,预计
25
年将有数千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其汽车工厂,
26
年有望外售,若一切顺利,
26
年放大到
10
倍量产至
5-10
万台,
27
年进一步放大
10
倍至
50-100
万台。三花聚焦机电执行器,长期配合下游客户研发迭代且具备海外多地产能,有望率先放量并获得主要份额。利润弹性方面,当前执行器总成价值量我们预计约
10-20
万元,大规模量产后有望降至
5
万元。若按照特斯拉
25
年
5000
台自用
/26
年
5
万台
TOB
端外售
/28
年
100
万台
TOC
端放量测算,线性
&
旋转关节总成的净利率平均达
10%
,假设公司一供,获得
60-70%
的份额,对应利润空间有望达
0.3
亿
/3.5
亿
/38
亿,到
2030
年公司机器人业务有望贡献
68
亿,贡献较大利润弹性,
3-5
年内有望再造一个三花!
汽车增速
25
年恢复
20%
左右增长,家电业务稳定
5-10%
增长,贡献稳定现金流。
1
)汽车方面,公司热管理系统核心模块全品类布局,电子膨胀阀
/
集成市占率
50%+/60%+
,
24
年第一大客户销量持平、且欧美电动车销量低迷,公司汽零业务增速降至
10-15%
,预计收入
/
利润
110-115/15-16
亿元,展望
25
年下游海外头部客户销量恢复
20%
增长,叠加欧洲
25H2
新车型放量,且国内新势力华为、小米、理想等销量强劲,汽零板块营收增速恢复至
20%
左右。
2
)家电方面,公司空调制冷阀类、微通道、
Omega
泵等各品类份额基本全球第一,
24
年受益于家电国补、以旧换新等带动全年营收实现同增
5-10%
,预计贡献利润约
15
亿元,
25
年营收增速维持
5-10%
。综合看,
24
年传统主业利润有望达
31-32
亿元,
25
年维持
15-20%
增长至
36-38
亿元,未来保持稳健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公司为全球热管理龙头,技术国际领先,成长空间较大。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1.6/38.1/46.2
亿元,同比分别
+8%/+21%/+21%
,对应
PE
分别为
41/34/28
倍,考虑到公司传统业务稳健,人形机器人业务带来巨大弹性,给予
25
年
50x PE
,目标价
51.0
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人形机器人推广不及预期,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进展不及预期,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竞争加剧
。
正文
1.
以技术
+
管理见长,全球化布局积淀深
1.1.
深耕制冷领域,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专家
深耕制冷领域四十年,布局汽零业务,打造热管理全球龙头,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将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上市前公司以截止阀为主,后发展空调用电子膨胀阀、电磁阀,
2005
年上市募资扩建电子膨胀阀、电磁阀产能。上市后持续注入四通阀、微通道、汽零业务等优质资产,通过并购亚威科、兰柯扩展产品品类。
2022
、
2023
年加大在储能热管理、机器人机电执行器项目投入,
24
年
9
月发行
GDR
加强公司制冷控制元器件、新能源热管理领域和机器人机电执行器业务的生产制造,
11
月终止发行
GDR
改为
H
股上市。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实控人为张氏家族。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张道才、张亚波和张少波父子三人,三人直接或者间接持有公司股份超过
50%
。张道才自
1984
年起历任新昌县制冷配件厂、浙江省新昌制冷配件总厂厂长,浙江三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浙江三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等。董事长张亚波系公司创始人张道才长子,公司董事张少波系张道才次子。公司股权相对集中,更有利企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
管理层稳定,高管履历丰富,公司重视人才发展及管理。
公司自 2018 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五次股权激励计划,保障核心团队的稳定。张亚波现任公司董事长,先后担任三花智控总经理、董事、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公司实际控制人。1987 年张道才先生带领工厂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联合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浙江新昌制冷配件总厂星火联合体”,并完成了对冰箱二位三通电磁阀的国产化开发。三花多次与高校合作,开发出基础期的产品,并打造重视人才发展的企业文化。
1.2.
围绕主业零部件,开拓外延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机械电子控制部件和组件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产品应用领域分为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和汽车零部件业务。
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致力于建筑暖通、电气设备专业化经营,汽车零部件业务专注于汽车热管理领域的深入研究。
24H1
汽零业务营收占比近
40%
,制冷、汽零业务毛利率均维持
27%+
。
外延业务围绕主业零部件展开,发挥协同效应优势。
公司始终专注深耕热管理控件,下游应用领域扩张围绕热管理零部件主业展开,发挥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例如依靠在家用空调电子膨胀阀领域的技术积累,成功研发针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车用电子膨胀阀等产品,新产品的研发及生产成本占据优势,同时还能够加速打开新领域的市场知名度。
公司产品类型丰富,多产品市占率全球第一。
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主要产品包括四通换向阀、电子膨胀阀、电磁阀、微通道换热器、
Omega
泵等,广泛应用于空调、冰箱、冷链物流、洗碗机等领域;汽车零部件主要产品包括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电子水泵、新能源车热管理集成组件等,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公司已经成长为全球制冷空调智控元器件龙头企业,电子膨胀阀、四通阀、电磁阀、微通道换热器、
Omega
泵等产品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
1.3.
收入利润高增,盈利能力领先同行
零部件龙头优势稳固,收入利润高速增长
。
近年来在新能源汽零高景气拉动下,公司收入利润规模实现高速增长。
2024Q1-3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06
亿元,同比增长
8%
,归母净利润
23
亿元,同比增长
6.6%
,家电行业较为景气,汽车热管理增速有所放缓。
盈利能力保持稳健,优于同业公司。
整体来看,公司毛利率长期稳定在
25-30%
,
2024Q1-3
毛利率达
27.7%
,同比提升
0.2pct
,与同业公司相比,公司盈利能力位于行业前列。
公司成本管控能力持续提升,期间费用率维持低位。
2020
年期间费用率达
12.35%
峰值后,借精细化管理与高效资源配置,至
2024Q1-3
降至
9.04%
,费用率处于行业低位。销售费用率方面,公司凭技术壁垒与优质客户绑定,从
2018
的
4.9%
降至
2024Q1-3
的
2.2%
,从行业偏高降至均值以下,控费能力突出。
公司核心竞争力:产品力、制造能力、全球化生产:
产品力:
公司发展以技术为根基,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维持
4-5%
,例如公司持续推进核心产品电子膨胀阀的更新迭代,相比可比公司性能优越,市占率维持
50%+
。
制造能力:
公司生产的热管理零部件阀类等产品属于大批量生产产品,对于产品品质和一致性的控制能力很重要。另外,空调和汽零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和生产设备由公司自主设计和开发,整体生产效率具备优势。
全球化生产布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公司着重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已在美国、波兰、墨西哥、越南、印度、泰国等地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已具备全球化的生产应对能力,为尤其是美资客户提供了相比竞争对手更安全的订单保障,这在大客户供应链评估中成为重要加分。
1.4.
传统主业稳健增长,机器人业务有望再造一个三花
传统业务利润
25
年我们预计
15-20%
增长,未来稳健增长。
家电国补、以旧换新带动需求,
24
年我们预计收入实现同增
5-10%
,
25
年收入增速维持
5-10%
。汽车业务
24
年我们预计收入实现
10-15%
增长,展望
25
年我们预计下游海外头部客户销量恢复
20%+
增长,叠加欧洲
25H2
新车型放量,汽零板块收入增速恢复至
20%+
。综合看,
24
年传统主业利润有望同增
10%
,
25
年利润预计实现
15-20%
增长,未来保持稳健增长。
人形机器人执行器三花有望获得主要份额,利润弹性巨大,有望再造一个三花。
三花聚焦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其作为最核心的部件之一,主要包括旋转关节和线性关节等,与公司目前主业具备技术协同,主业热管理阀、泵的动力来源是电机且精细化要求较高,机器人机电执行器的动力同样来自于电机的驱动。并且三花长期配合海外龙头研发迭代且具备海外多地产能,有望获得主供地位。
2.
机器人:深度绑定特斯拉,放量在即利润弹性大
2.1.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细分领域突破到通用型,
ToB
到
ToC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市场蕴含巨大的想象空间:
做人能做但不想做的工作,做人想做但是不能做的工作。
一个好的机器人可以不是最终
“完美的”机器人:
参照自动驾驶,从
L1-L3
是经历
5
年以上迭代的,并且完全自动驾驶
L5
也仍需时间。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成熟也是渐进式,可在细分市场率先商业化,如工厂生产、安防巡检、物流配送、服务业引导、救援、军事等,初期功能单一,后逐步成熟转为通用型机器人,由
toB
转为
toC
,进入家政等市场。
人形机器人:其空间来自对工人的替代,并可进入
toC
端创造新需求。
海外机器人也以特斯拉为首,多点开花,厂商主要集中于美国市场,欧洲有部分厂商加速商业化落地;而国内智元、宇树、优必选等企业纷纷开启量产,乐聚、普渡等逐步放量。
我们预计
2025
年为海内外量产元年,海外
/
国内销量均突破
1
万台,
27-28
年
TOC
端突破,销量将爆发,到
2035
年海外
/
国内机器人销量将突破
1570/1163
万台。
2.2.
特斯拉机器人:兼具性能与性价比,进度引领全球
特斯拉机器人产品性能不断升级,性价比优势凸显,且产业化进展快。
特斯拉在
2021
年
AI Day
上发布了特斯拉的通用机器人计划。
2022
年
10
月,特斯拉在
AI Day
发布会展示了
Optimus
人形机器人工程机。此后一系列视频展示其性能不断提升。按其最新计划,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将于
2025
年量产,当年预计将有几千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其汽车工厂生产线中,并继续保持迭代,若一切顺利,
26
年量产将放大
10
倍至
5-10
万台,开始外售,
27
年进一步放大
10
倍至
50-100
万台。最终产品目标定价
2
万美金,适用于大规模应用。
软硬件均遥遥领先:
1
)控制能力强:躯干
28
个执行器,手部各
6
个执行器,具有精确控制握持力输出的传感器,全身超
200
个自由度,行走、抓取物体自然。
2
)环境探索能力强:承接视觉
AI
,安装无人驾驶系统
FSD
,接入和特斯拉汽车同样的神经网络,可以全面识别周边环境。
3
)学习能力强:可以通过
AI
算法识别和学习人类动作。
特斯拉自用空间
4
万台
:
特斯拉目前美国德州和加州工厂工人数量超过
4
万人,德国工厂
1.2
万人,上海工厂
1.9
万人,初期按照美国
2
个工厂
5%
的渗透率,
3
台机器人替代
1
个工人,对应自用需求接近
1
万台。若美国提高到
30%
渗透率,
1.5
台机器人替代
1
个工人,对应
4
万
+
台机器人。
若成本降至
2
万美金,经济性凸显,外售空间打开:
放量初期按照一台机器人成本
50
万进行测算,
3
台机器人替代一个工人,按照美国人工成本
70
万元
/
人,对应回本周期
2
年,而中国回本周期
10
年。但若成本下降至
14
万元进行测算,
1.5
台机器人替代一个工人,对应美国回本周期
0.3
年、中国回本周期
1.5
年。
身体执行器初步定型,为最核心部件,三花紧密配合,技术性能基本达标,后续方案微调仍将保持主供地位,关注大规模量产降本:
目前量来看,
Optimus
机电执行器系统含
3
大类、
40
个执行器—身体
14
个旋转执行器、
14
个线性执行器,手部
12
个空心杯模组(技术方案未定型),上述执行器均由“电机
+
传动装置
+
各类轴承
+
传感器”组成。关节方案设计和性能直接影响运动范围、精确度和可靠性。
旋转执行器主要实现关节旋转运动,传动部件为谐波减速器:
旋转执行器由
“无框伺服电机
+
谐波减速器
+
电机驱动器
+
离合器
+
力传感器
+
编码器”组成。
线性执行器结构类似人的肌肉,主要实现关节的直线运动,传动部件为滚柱丝杠
/
梯形丝杠:
直线执行器由
“无框伺服电机
+
行星滚柱丝杠
/
梯形丝杠
+
电机驱动器
+
力传感器
+
编码器”组成。
旋转执行器:核心为谐波减速器
小扭矩电机
+
高减速比减速器,同时具备体积小
+
扭矩大优势。
减速器能够显著提升扭矩输出值,适配相应高扭矩密度的应用场景,谐波减速器优势是体积小、力矩大,但透明度低,需搭载力矩传感器。
国内谐波减速器份额逐步提升。
谐波减速器由柔轮、钢轮及波发生器组成,关键指标为减速比、平均负载转矩最大值、寿命、精度、强度等。哈默纳科此前全球份额超
80%
,但国内绿的、来福份额逐步突破,
23
年日本哈默纳科和新宝在国内份额已下降至
45%
。我们预计特斯拉初期主要用哈默纳科产品,但同步测试绿的谐波的产品,且绿的谐波与三花智控合资公司、价格具备优势,后续有望逐步切换。
高端减速器价格下降空间较大,大规模放量下执行器单价有望达
1.5k/
个。
当前谐波减速器价格较高,我们预计随人形机器人大规模放量后,价格降至
500-800
元
/
个,总体旋转执行器(电机
+
谐波减速器
+
编码器
+
控制器)单个价格预计可降为
1.5k/
个,一台机器人价值量约为
2
万元左右。
线性执行器:核心为滚柱丝杠
电机
+
丝杆满足直线运动的负载、精度等要求
。
人形机器人双足、双臂采用连杆结构,连杆末端采用
“电机
+
丝杠”结构,能够满足刚性、载荷、运动精度和连续性要求。丝杠采用滚柱丝杠和
T
型丝杠。
工艺及设备共同形成滚柱丝杠壁垒。
滚柱丝杠难点在于精度的控制,特别是周围的
6-12
根小滚柱的精度要达到
c2
级别,否则位置互换时造成噪音和卡顿。从工艺角度看,热处理(影响寿命)、精磨(影响精度)、装配(影响一致性)是核心;其次,对设备的精度要求极高,特别是精磨设备,高精度设备主要来自日本三井和德国霍夫曼,设备交货周期
1-2
年。
国内厂商加速送样,后续线性执行器成本有望降至
3
万元
/
台机器人。
我们预计当前阶段仍处于功能验证阶段,预计特斯拉滚柱丝杠先由舍弗勒主供,同时博世世力乐也供应部分,但价格高企。国内北特科技、贝斯特、恒力液压、新剑传动等公司均加速量产送样,但尚仍处认证阶段。未来突破后我们预计单根价格有望降至
2000
元,滚柱线性执行器价格降至
3000
元(一台机器人用
8
个),
T
型执行器价格降至
1500
元(一台机器人用
6
个),合计单台机器人成本约
3
万元。
2.3.
三花智控:客户关系
&
软硬件技术
&
精密加工能力打造核心壁垒
三花优势在于客户关系、软硬件技术、精密加工能力:
执行器的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相关的编码器、控制器,需要控制精度高,精密加工,和集成化能力,而三花电子膨胀阀全球份额超
50%
,充分验证其软硬件能力。
执行器开发认证时间长,需快速响应、及时调整。公司从
2022
年开始配合海外头部企业开发执行器,已经过
3
年时间,期间不断调整、反馈技术方案,需公司改进图纸、生产样品。而新厂商,从丝杠拓展至执行器,需要
2
年时间,且难以像公司一样进行全面覆盖。
核心零部件(丝杠、减速器)从长期趋势看,并不存在技术硬瓶颈,与客户的深度绑定关系,是最核心壁垒,目前电机由三花自制,预计后续核心零部件将实现全部自制。大规模量产后,我们预计盈利水平相当于普通汽零水平,且公司作为
tier1
在产业链上具备定价权。
三花具备全球化生产能力,可对冲潜在关税风险。
24年1月三花公告将在杭州投资50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建设变频控制器生产基地,38亿元用于生产机器人执行器和域控制器,而在初期生产的第一阶段公司执行器仍在公司本部生产。
海外方面,
公司已在美国、墨西哥、波兰、越南、泰国、印度等地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全球化生产和供应布局已形成,其中墨西哥工厂我们预计26年达产。
后续将在泰国工厂新增执行器生产线,以应对潜在的关税风险,我们预计25H2将逐步投入生产。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执行器空间测算:
放量初期一台机器人执行器价格预计
20+
万元,大规模量产后,价格预计可下降至
5
万元左右,占成本比重
40%
。份额方面,我们预计三花可维持
70%
,后续大规模量产后,我们预计公司份额或逐步下降至
50%
。净利率预计为
10%
。因此,根据我们测算,按照
2025-2030
年特斯拉机器人
0.5/5/50/100/150/225
万台测算,对应三花机器人业务利润
0.3/3.5/20/38/51/68
亿元。
3.
汽零:技术造就高壁垒,
25
年增速恢复
3.1.
电动车热管理系统价值量加大,热泵化
&
集成化趋势显著
热管理系统包括驾驶舱和动力系统、传动系统的热管理,电动车热管理相对复杂,对驾驶舱制热和三电系统分别新增一条制热系统。(燃油车可用发动机余热通过冷却水供暖驾驶舱,发动机不需加热)。
电动车热管理系统新增多种电子零部件,单车价值量高
3k
元
+
。
燃油车热管理以机械零部件为主,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散热器、油泵、膨胀水箱、冷却液管路、气缸体、油冷器、恒温器等。而电动车动力系统热管理,新增加换热器、多向水阀、电子膨胀阀、
PTC
等;驾驶舱热管理增加电子膨胀阀、截止阀、四通换向阀等,以便控制制冷剂流量和流向。
热管理趋势一:热泵化,单车价值量高近
1000
元
电动车驾舱制热回路趋势热泵化:
制热方式包括热泵、
PTC
直接加热、水加热器等,热泵空调系统更类似于家电空调的制热原理,应用多通换向阀对冷媒进行流向切换,相比于直接
PTC
电加热的方式,能效系数大于
1
,较
PTC
高
2
倍,能耗降低,续航最大可提升
25%
。
热泵单车价值量高近
1000
元:
PTC
空调的增量零部件包括电子水泵等,价值量
200
元左右。而热泵系统结构更复杂,增量零部件包括电子膨胀阀、多通冷媒阀等阀件、及气液分离器等零部件,单车货值较
PTC
系统再提升
500-1000
元。
热泵渗透率近
40%
,
24
年整体平稳,我们预计未来有望提升至
50%+
:
根据
Marklines
数据,
21
年热泵渗透率为
13%
,
22
年为
24%
,
23
年突破
30%
,
24
年基本维持
35-40%
,其中纯电渗透率
50%+
。
热管理趋势二:集成化,零部件厂商
ASP
提升
集成化有利于整车统筹能量管理,效率最大化。
集成化的热管理系统利用多通道阀门或管路,将电池、电机电控和空调系统回路打通,形成一个大循环回路,统筹能量管理。以
Tesla Model Y
为例,设计出八通阀(类似四通阀集成),实现电池、电机、空调三大回路的串联和并联,我们预计单车价值量较
Model 3
高
1k+
元。
集成度提升,车企对接的零部件增多,产品线丰富的供应商
ASP
增加。
系统集成商直接对接的零部件增多,拥有丰富产品线的供应商可拓展产品品类,增加单车价值。三花产品线丰富,在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
中不断拓展品类,单车价值量可达到
300+
美金,并且给沃尔沃等供应集成产品,单车价格量高达
6000
元。
23
年三花集成产品销量同增
66%
(汽零总体为
32%
)。
3.2.
热管理价值量:热泵集成模块价值量高,三花聚焦阀
&
泵
&
集成模块
热管理系统单车价格量
5000-7000
元,其中热泵集成单车价值量
2000-2500
元,
涉及零部件众多,包括阀、泵等;其次为前端模块和空调模块,价值量
1200
元;电动压缩机
1500
元。而经济型车型热管理系统价值量将下降,如特斯拉
MQ
反馈将减少冷媒侧价值量。
三花聚焦阀、泵、集成模块,为车企
Tier1
,单车价值量平均供应
2000
元左右。
三花在阀类产品竞争力突出,市场份额超
50%
,基本为主流车型主供,单车价值量
600-1000
元不等;另外泵方面,三花也供应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等,单车价值量
500-700
元左右;此外三花也供应热泵集成,而竞争激烈的换热器等,三花较少参与。总体平均单车价值量
2000
元。
3.3.
24
年全球电动车热泵集成空间约
400
亿,三花全球热管理市占率
25%+
24
年全球电动车热泵集成空间约
400
亿,
2030
年翻番。
我们测算
24
年全球电动车热管理系统空间超
950
亿,其中泵阀等核心零部件集成空间约
400
亿(三花主要做的产品),
25
年行业需求增长
25%
,预计阀泵等核心集成市场空间
470+
亿元,
2030
年空间达到
780+
亿元。
从热管系统零部件竞争格局看,阀类集中度最高,包括电子膨胀阀、四通阀、电磁阀等,三花份额全球第一,
2023
年车用电子膨胀阀全球市占率
53%
,
其次为
不二工机电子膨胀阀市占率
19%
等,国内盾安也从空调领域进入汽车电子膨胀阀,
23
年市占率
17%
。集成组件看,三花市占率
65.7%
,其次为日本电装
17%
,第三为法国的法雷奥
9%
。
热管理竞争格局:三花全球热管理市占率
25%+
。
按照前面测算,
2024
年热管理系统阀泵等核心零部件全球市场空间为
400
亿,增长
35%+
(不考虑空调和前端模块、电子压缩机、
PTC
、水冷板等),按照
2024
年三花汽零业务收入增长
10%
至
110
亿
+
预测看,对应市场空间为
25-30%
,份额有所下降,主要由于比亚迪及其他自主品牌配套单车价值量下降(非热泵
/
车企自供部分零部件)。
与竞争对手对比,三花热管理系统规模大且供应壁垒高的阀,
24H1
毛利率为
27%
,高于拓普
18%
、盾安
21%
、银轮
17%
。产品价格稳定,年降约
2-3%
,盈利水平稳定。
3.4.
三花智控:产品延申,客户广泛,全球产能
三花产品优势:以阀、泵为核心,延展至系统集成。
三花电子膨胀阀具备领先优势:
深耕
20
年,
2002
年批量生产空调电子膨胀阀,
2009
年开始研发车用电子膨胀阀,
2014
年开始量产,首创车用电子膨胀阀,全球份额超
50%
。
电子膨胀阀工序复杂,软硬件结合,三花专利完善构筑壁垒:
车用工况复杂,对电子膨胀阀密封性和耐用性要求高。电子膨胀阀主要由阀体、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组成,通过控制步进电机从而控制流量。机械部分由阀体和线圈两部分组成,其工艺流程不同。阀体部分工艺重点在于机加工、装配、焊接和总装检测;线圈部分重点在于线包的制作、封装以及电气性能检测。总体需经过
30
多道工序,囊括几十个细小精密零部件,软硬件结合,壁垒高。
客户囊括全球主要车企,
24
年国内自主品牌及新势力放量,对冲海外客户放缓影响。
从客户结构看,公司供海外头部客户单车价值量
200-300
美金,占公司收入比重接近
30-35%
,
24
年占比略有下降,但
25
年换新车型上市,海外头部客户销量有望重回
20%+
增长;其次第二大客户为比亚迪,主要供大口径针阀,单车价值量为
600
元左右,占公司收入比重
10%+
;其次为赛力斯、吉利、理想、小米等,赛力斯、小米公司独供,单车价值量
2k
元左右,理想接近独供;此外公司定点了欧洲、美国车企(大众、宝马、通用、沃尔沃、
stellantis
等)大额订单,我们预计
25-26
年随海外车型放量,有望贡献明显收入。
全球
5
大生产基地,目前集中国内,计划建墨西哥和波兰:
中国杭州、绍兴滨海、墨西哥、波兰、印度。目前主要以国内基地为主。拟海外融资建设墨西哥和波兰基地,其中墨西哥基地投资
10.5
亿建设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