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2014年下半年与2015年上半年,那正是新三板发展最红火的时候,在各地政府、各种中介机构的推动下,中小企业到新三板挂牌热情屡创新高,才有了不到三年间,新三板家数“破万”的“奇迹”。
但进入2017年以来,新三板期待的政策利好消息迟迟没出现,尤其是精选层可能今年无望,对三类股东态度迟迟不明朗,与此同时,优质新三板拟IPO不断增加,已摘牌和拟摘牌企业数持续增加。据
新三板智库
统计,截止6月19日,现正接受IPO辅导的新三板企业已达462家,同时,这种现象有进一步提速的趋势,相关数据还显示,2010年接受IPO辅导的企业家数为1家,2012年上升至8家,2013年再升至11家,但2014年又下降至4家。进入2015年这种趋势开始加速,该年拟IPO的企业已经上升至57家,到2016年则为188家。而进入2017年后,这种趋势更趋明显。自2017 年1月1日起至6月19日止,新增IPO企业数就已经多达190家,该数值已超过2016年全年新增数。
从一定程度来看,众多挂牌企业挂牌后非但没享受到政策红利,反而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现在更因“三类股东”、定增融资效率低下等等问题怨气纷纷。
上周,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广州赛区决赛圆满结束,有近3000家企业参加了比赛,近500多家企业进入了决赛,而最后拿到名次的企业都相当不错,但这些拿到名次的企业尽管是中小企业,但很大部分都不是新三板企业。当问到他们要不要下一步考虑到新三板挂牌,大多数被问到的企业负责人都表示了犹豫。同样,我前几天参加了广东经信委办的中小企业人才培育项目(上市培育高级研修班),班上60多个企业家,有相当多的企业都很不错,但是对资本市场都还相对陌生却由于企业发展的阶段不能不去接触,他们都来问我一个问题:
新三板都发展成这样,我们还要去挂牌吗?
我在2016年初就提出新三板未来面临的是“分化”问题:企业分化、投资机构分化、监管分化.....
对企业来说,
新三板挂牌固然有好处,比如扩大融资渠道、完善公司治理、增强公司品牌、实现股权激励、体现股权价值、打通资本路径.....,但坏处也是挺多的,比如由于规范导致的纳税成本、信息披露成本、监管成本....
实际上,对相当多的企业来说,如果不立足企业本身的情况来考虑,
挂牌后的成本远大于收益,甚至只有成本,没有收益。
我曾经在一个公开论坛上讲:
有可能50%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是“误挂”。
很多人都觉得危言耸听。可实际上我又是坚定看好新三板的发展,认为当前的市场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与路径其实都是现成的,一切只欠东风而已。
在现实中,当企业家来咨询要不要挂新三板的时候,我经常耐心地跟企业家探讨他企业的问题。在我认为,
新三板挂牌不是终极目的,这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资本工具,但这个资本工具其实不适合很多中小企业。
这个判断标准其实也不神秘:
首先,企业是否具备了在当前或经过资本孵化后可以成为在足够细分行业龙头的潜力,同时这个足够细分行业还得有相对的空间。这个问题其实大部分企业都没法确定回答的,但可以通过跟行业研究人员的沟通,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拷问,寻找到定位。
其次,企业规范成本可预期。大多情况下,我们都是可以对企业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所多出来的成本做出估计的,同时,如果找到专业的人员,还可以对企业规范后的资本化路径有相应的设计与规划。当这个估计出来的结果企业不可承受,也就是成本大于收益,那是坚决不能走的,反之,可能要加快。
再次,企业管理团队的水平。中小企业成长中会有各种的路障,除了资金路障,很大就是人才路障。尤其是要从不公开到公开这个过程,老板的格局,团队的构建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如果我们冷静把新三板作为一个企业发展的资本工具,那么工具就没所谓对错,只有适合与否。如果企业具备了很好的条件,就要尽快使用好这个工具,如果不具备,千万不要贸然使用。
陷入低迷的新三板市场,更容易培育理性的新三板人。当然,我们更期待新三板市场能再次“火”起来。
文/罗党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