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冬日河边
邻居石萍寡居多年,在上海的女儿家住了一阵子,临近新年了想回乡,女儿问:“你回去干嘛?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她说,家里总得洒扫一番,也祭拜先人。女儿不以为然:“这些都是假的啊!也就你还信,我以后是肯定不搞这些仪式了。”
她后来笑着跟人说起,不由感慨:“先死的人有福,我们这些后死的人,等再过些年变成了鬼,在地底下是没饭吃了,注定是饿鬼。”
像这样的话,母亲也和我说过。她虽然总说不信鬼神之说,但每一年爷爷奶奶忌日,从没缺过;阴历十二月十三父亲忌日,更是早早酒备下了鱼、肉、虾、豆腐、百叶,等吉时摆好供桌,十碗黄酒不止要筛好,过一阵还要再筛一遍,就像酒过三巡也要再敬酒一样。烧完纸钱,拿过蒲团,跪拜三次再起身唱喏三下。
她在旁呼唤着父亲的名字,叮嘱他在天之灵要记得保佑我们,说完默然一会,又对我说:“
我这一代还会做,到你们这一代就不指望了。”
我们家对这些仪式谈不上留恋,母亲自来对这些繁琐的仪式不过是例行公事,“也就你爸有耐心”,但如今回想起来,我也得承认,除了对吃顿好的、新衣新鞋的期待之外,那时对新年的感受,主要也就来自这些仪式。
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每年春节从西北回来探亲,不止带一堆礼物,还总要认认真真把家里都收拾一遍,把角角落落的垃圾都扫出来,除夕夜在路口烧干净,在乡下的习俗中,“焚灰堆”象征着除旧布新。当然还得守夜,到半夜一起放炮仗,为了能高升讨个好口彩,他每次总要提前把炮仗烘晒干,还都是手持着举高了放。
在平淡漫长的时光里,新年是最值得期待的高光时刻,无论一年的光景如何灰暗,总是可以盼望由此有一个新的开始,但到现在,这不过只是一个长一点的假期。
这个新年,我小年夜先去了福州岳父母家,过完年再回岛陪了母亲几天。春节的冷清也早已不是一两年了,不过今年还是格外冷清。
邻居看到我,笑问:
“你倒还回来待得住?
很好,不忘本。
”跟我进了屋,母亲略带几分歉意地说:
“
也就
有我这个老娘在,你还这样两头奔波,
哪天我
不在了,你也就
不用回来了
。
”
我说,那当然也要回来的,我回来也不止是看望你。母亲说:“那这就是你的事了。你虽然从小在这里长大,但一天天的,你的生活重心毕竟不在这里了,这不能强求,我们都要心里有数。我呢,老了,一个人在这里,淡点好,咸点也罢,怎么都能过。”
饭后走在乡间小路上,
远远看着一排楼房,母亲忽然感叹了一声
:
“要不了一二十年,
这儿也就都人去楼空了。我们这一代老去,你们就不用再守着这块土地了。”
村南民宅
以前总有人说,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老家才是“好热好闹好快活”。我不知道别处如何,但我回乡这些天,所见也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不像以前还串门,现在各家都是关起门来过自己日子,年轻人就算回来,也是是躲在家里,因而
来来
去去看到的也都
是老
人
。
往常就很少回来的年轻人,并不会因为年节就多停留,
何况
乡下
比
城里寒
冷
得多
,有时老人体谅一句“别冻坏了孩子”,当儿女的也就顺水推舟,开车回来坐着聊几句,仿佛是履行完某个仪式,连一顿饭都没吃,就又遁了。
有些孩子还是从小在乡下由老人带大的,但无论那时候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亲,等长大到八九岁,就越来越不爱回来了,毕竟乡下太无聊了——没有城里那么多好玩的东西。
邻村有一家,儿子生了孩子后,扔给乡下父母管,自己乐得逍遥。老人倒也爱带孙儿,毕竟家里好歹也热闹点,整日里宝贝得不得了,不成想有一天没注意,孩子跑出来玩,被呼啸而过的一辆车碰到了,虽然没骨折,只是受了点外伤,但儿子儿媳得知后,回乡来扔下一句:“让你们带个孩子都带不好!”拉着孩子就气鼓鼓走了,留下两个老人怔在那儿,新年都没回来。
说到这些,母亲摇头喟叹:“什么亲情啦、人情啦,看开一点,都是假的!
你以为尽心尽力,就算是儿女,就能多领情了?
至于孙辈,不管小时候你多疼爱,长大了难道还能给你养老?
当代都靠不上,还能靠隔代?
”
想想我自己当年也是如此。每次去外公外婆家就觉得很煎熬,以至于每次从镇子往西走,母亲总要拽着我。老人的住所阴暗肮脏,散发着令我不适的气味,更不习惯大人之间仪式性的拉家常,只能在旁边发呆。外公不知从哪里捡了几本连环画,放在竹篮里,他是想我可以翻翻打发时间,等到我明白他一片苦心时,他已经入土多年了。
老人们现在也看得清楚了,知道不能指望老有所依,与其奉献付出,不如自己过好点。有个老太太去上海女儿家带了半年孩子,实在厌烦了,年前终于对女儿说:“你请个阿姨吧,钱我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