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心智成熟的标志:让别人失望也可以 ·  3 天前  
壹心理  ·  你会爱上哪一类人?|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婚后疯狂做这1件事,悄悄重启人生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1-16 10:57

正文

如果没有参加大学同学聚会,雅芬可能不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到底是否幸福。
42岁的雅芬,是别人眼里令人称羡的女人。
夫妻俩都有体面的工作,大女儿考上名校,小儿子活泼可爱,也要上幼儿园了。
父母身体都很好,也会帮着雅芬带孩子。
雅芬大部分时间听到的,都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
但那次聚会后,42岁的雅芬,陷入了精神的至暗时刻。
今天,我在征得了她的同意后,分享她走出“中年危机”的故事。
希望给更多人力量。
你要相信,所有的负面情绪、人生危机,都只是暂时困住了你。
你应该走出来,也可以走出来。

去年的某一天,大学同学晓菁回国,当年的宿舍长便组织了一次聚会。
想想毕业很久,很多同学没再见过,雅芬认真准备,收拾得很精致去参加聚会。
再见到晓菁,雅芬几乎认不出来。
当年在学校,晓菁是宿舍里最不起眼的一位。不爱社交,不参与任何活动,每次大家一起出行回来,热闹地分享趣闻,她也只是听,不参与话题。
那时,雅芬觉得晓菁又内向、又“不识时务”,只会抱着书本读死书。
室友小罗也经常打趣晓菁:“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趁着年轻,享受爱情,也好为毕业后的去处做准备。”
对于这些,晓菁一笑了之,没人知道她到底怎么想。
时间久了,大家都不太想搭理她,去玩也不叫她一起。
毕业后,雅芬和现在的老公,一起留在了本地。
在老公父母的帮助下,有了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一切都像拿到了顺利的人生剧本,结婚,生孩子,过着稳定的家庭生活。
那次聚会后,雅芬知道了很多事。
晓菁当年毕业后,入职了一家外企,后来又进修硕士,目前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驻外机构负责人,没有结婚生子。
在聚会上,小罗问晓菁事业都这么成功了,怎么还不成个家?
晓菁说:“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是所有女人,都要走同一条路。对我来说,用好这一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看看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不同地方的生活,才更有意义。”
小罗对晓菁的回答不屑一顾,她认为,没有老公孩子和家庭,女人的事业再成功,都是不完整的。
但晓菁的话,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雅芬湖水般平静的生活,荡起涟漪。
雅芬想到自己工作了很多年,依然还是小科员。
她也不喜欢这份工作,每天都一成不变,并不积极。
雅芬从未想过自己到底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晓菁在聚会时,谈到在不同国家的经历,遇到的人和事。晓菁的自信和活力,成为了那天聚会的焦点。
那天的场景,不停萦绕在雅芬的脑海中。
心底有个声音告诉她,晓菁是她一直渴望,却不敢去追寻的自己。
雅芬在偶然之间,看到了我写的文章,抱着尝试的心态,预约了咨询,想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幸福的。
我听了雅芬的描述,问了她一个问题:
“在你的生活中,除了母亲、妻子、女儿,还可以用什么词来描述自己呢?”
雅芬愣住了,她从未想过这些。

从小到大,雅芬都是“一帆风顺”的。
她乖巧、懂事,成绩也一直很好,大学的学校和专业是爸爸找班主任,一起为自己选的。
谈不上喜不喜欢,反正她按照父母、学校的要求按部就班完成了学业。
到了大学谈恋爱,父母告诉她,一定要找个家庭条件不错的,能给自己一个稳定未来的人。
偶尔她也不想顺从,但父母会反复教育,社会很复杂,能有稳定安逸的生活,是女孩子的最大福气。
雅芬虽然不完全认同小罗那种,女人只需要找个好男人就可以的观念。
但想想自己目前拥有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来自老公和他的家庭呢?
公公婆婆希望能有一个孙子,雅芬就在女儿高中时怀孕,生儿子。
她忘不了女儿当时愤怒的样子,但她只是一遍遍告诉女儿,有了弟弟,爷爷奶奶的心愿满足了,你将来也能有个伴,遇到事有个商量的人。
女儿指责她是个没有思想的女人,只会按照别人的要求生活,自己不需要什么弟弟妹妹,将来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立的。
对于女儿的愤怒,雅芬也只是当做青春期的叛逆,和独生子女害怕失去独宠的反应,认为时间久了,女儿就会接受这一切。
一直以来,她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生活。
作为女性,她如今拥有的一切,不就是大家都羡慕的吗?
然而,看到晓菁的神采飞扬,以及对生活充满探索和好奇的状态,她才后知后觉:我呢?我体验过幸福吗?
雅芬的“后知后觉”,源于她未能分化的人格。
分化是什么?
简单来讲,就是区别自己与他人的能力。
两个人从相恋,到发展出小家庭,是带着各自早年的养育环境结合的。
父母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如果没有获得很好的分化,那么他们的方式就会代际下来,与彼此的方式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养育环境。
也就是说,他们只会用自己熟悉的一套养育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小孩。
我们知道一个人成熟的人格是需要经过分化的,也就是在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形成期。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需要知道自己与父母是不同的个体,需要建立一个边界,并且有足够的能力从家庭中分化出去,走向社会。
但是在现实中,父母对子女的各种干预,让孩子认同了与父母的融合关系,很难分开。
要么能力不足,要么充满内疚,结果都是无法分化。
于是,到了需要他们走上社会时,他们不知道要如何独立自主、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在咨询过程中,雅芬渐渐明白,人生中每一个决定,竟都不是自己选择的。
她想到小时候,父母老是教导自己:
“作为女孩子,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言谈举止得体,不要天天和一群小孩子玩闹,没有家教。”
童年的雅芬,是一个标准的瓷娃娃,老师喜欢,亲戚会用她来对比自己的孩子。
父母也引以为傲,到处夸赞自己的女儿听话懂事,成绩好。
雅芬看到父母开心的样子,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就像现在,公公婆婆对自己也满意一样。
雅芬始终都要在别人的夸赞声中,才能确定自己幸福。
如今却发现,自己原来不曾做过自己。
每次想要旅行,老公没有时间,孩子要上学,雅芬也只能作罢。
想着总有一天,大家凑齐了,一家人开开心心去旅行。
却没想过,自己一个人就可以上路。
工作不喜欢,也从未想过可以去探索、去主动选择。
在我们的讨论中,雅芬谈到晓菁时,脱口而出:“真希望我是她。”
那一刻,雅芬似乎感觉到内心有什么东西正在苏醒。
她默默流着泪,一遍遍询问我,她要不要改变。

我表达了对雅芬的理解,但也告诉她,改变是需要过程的。
除了有改变的动力之外,还需要有方向、有计划。
这个过程会很艰难,有可能在遇到挫折后,还是会退回原来的状态。
周围人的评论也会形成压力,让你不断去怀疑自己的行为,这些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
“女性的身份本身,不应该作为局限自己生活的标准,你要去创造属于你的标准。”
“改变,也不意味着改头换面。真正的理解自己、接纳自己,主动去做更多尝试,允许自己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些都会让你感受到与以往不同的体验,这些都是改变。
所以后面的咨询中,我陪伴着雅芬,通过引导她释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她赋能,让她体验到一种真正的主体性。
不久之后,雅芬自己报名了旅行团,完成了期待已久的旅行,在旅行过程中,还认识了新的朋友。
在咨询室谈到旅行的见闻时,我感受到她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雅芬还说,希望自己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她计划着继续进修、读书,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雅芬的故事,只是很多女性来访者的冰山一角。
作为女性,她们都被定义在一个又一个的身份下生活,却从未想过,她们首先得是她们自己。
这就是心理咨询的有效之处。
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去看到自己需要分化的部分,尝试理解早年的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全面剖析主流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异化。
从而,将自己从单一的情绪困境中脱离出来,完成与过去这些经历的分化,最终活出真正的自己。
当你走出咨询室时,就会发现:
黑夜虽降临了我们内心,但也会留下星星。
如果你曾经历黑暗,希望在我的陪伴下,可以收获繁星漫天。

作者:心理咨询师许静

编辑:Lilith

图源:Pexels
许静是国家二级咨询师,从业11年,服务时长8700小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
许静擅长以精神动力学为核心,整合人本主义、认知行为疗法技术与经验结合,帮助来访者探索自我,完善人格。
为了帮助更多人走出困局,许老师特地开通5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700/次的咨询,现价仅350元/次。
原价700元/次
点击立省350元
↓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

为什么许静想成为咨询师:

心理学是一门温暖的学科。当自己作为来访者去体验心理咨询的过程时,真切的感受到被另一个人所共情和理解,犹如在无边的黑暗中透出一束光,让你感觉到希望和力量。那种感觉深深的鼓舞了我,希望自己也可以用知识和温度,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许静写给来访者的话

当你决定走进心理咨询时,你是充满勇气和力量的,这意味着你允许自己开始一段新的关系和体验。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未必如你所想的是轻松和愉悦的,直面自己内心的冲突,期待获得成长,往往是痛苦的,这需要和咨询师共同的去探讨,可能会有冲突,可能会让你感觉到各种情绪,这些都是心理咨询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往往这些冲突和情绪的背后,正是成长的转机。我愿意陪伴你一起,共同经历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