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会馆有戏”拓展演艺新空间,多形式让年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分享丨8件装置作品,让感官与艺术碰撞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关注丨2025年GETshow将再创新记录, ... ·  1 周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音乐剧何以在上海有市场有票房有观众 ·  5 天前  
腾讯设计族  ·  浅谈透视:从纸面到界面 ·  5 天前  
腾讯设计族  ·  浅谈透视:从纸面到界面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CISD第十一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圆满落幕!对谈版块+跨学科版块精彩内容回顾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24-12-01 10:0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第十一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



2024年11月30日,CISD第十一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圆满落幕!本次论坛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以“延展的舞台空间”为主题,邀请到丹麦著名灯光设计耶斯佩·孔沙格(Jesper Kongshaug)担任主讲嘉宾。耶斯佩·孔沙格通过演讲的方式,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分享。同时,邀请了十八位国内杰出舞台美术家、导演、编剧、学者、科学家、跨界艺术家参与了主题演讲、学术对谈与跨学科演讲,共同探讨舞台美术的未来发展,为业界带来丰富启发和深刻思考。


相关链接:

CISD第十一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成功开幕

光色魔法——耶斯佩·孔沙格大师工作坊

官宣!丹麦著名灯光设计耶斯佩·孔沙格即将亮相第十一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

日程安排+嘉宾介绍!第十一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即将在上海举办


11月30日,大师对谈版块与跨学科研讨版块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举办。今天学会微信公众平台将分享这两大论坛板块的精彩内容。




大师对谈版块




▲大师对谈版块现场


11月30日上午,展开了大师对谈板块,邀请到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庆山、中国国家话剧院灯光设计邢辛、著名灯光设计萧丽河、陕西省舞台美术学会会长蔡文辉与丹麦著名灯光设计耶斯佩·孔沙格展开了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本次对谈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伊天夫担任学术主持,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沈倩担任学术翻译。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伊天夫担任学术主持

▲丹麦著名灯光设计耶斯佩·孔沙格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庆山

▲中国国家话剧院灯光设计邢辛

▲著名灯光设计萧丽河


▲陕西省舞台美术学会会长蔡文辉


Q

伊天夫:耶斯佩先生昨天的精彩演讲着重强调了舞台灯光、建筑灯光和公共环境灯光这三个核心概念,并通过一系列复杂且极具跨界性质的案例,展示了灯光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影响力。请问您在实现设计理想的过程中,如何处理相关领域职能部门的关系?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吗?

耶斯佩·孔沙格:作为一位既从事舞台设计又涉足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灯光设计师,最重要的是使灯光成为故事的叙述者。在构思和创作过程中,首先得具备发掘故事的能力。无论是从剧本中提炼故事,还是从建筑或特定区域中发掘背后的故事性,都应转化为独特的灯光语言,并融入灯光设计之中。随着设计领域的拓展,不可避免会面对新的技术与挑战。从剧场走向建筑、公共空间等更广阔的领域,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多样化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仅仅是当下的,也可能是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的技术,但为了实现设计都需要去掌握。


Q

伊天夫:作为舞台灯光设计师,要把专业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需要依靠技术。下面请张庆山教授谈谈在延展的舞台空间过程中,传统的舞台美术设计教学与现在多样化的舞台美术设计之间有什么差别?在教育过程中,该怎样解决传统和当下的问题?

张庆山:从教学角度来看,中央戏剧学院注重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各专业之间的连接。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需与其他专业打通,这对年轻人的学习与成长至关重要。本次论坛主题是“延展的舞台空间”,在我看来,应该是“不断延展的舞台空间”,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更是多维空间的拓展,这个话题是永恒且不断深入的。


Q

伊天夫:AI时代来临,基本功同样重要,它包含着理论的训练和技法的训练。耶斯佩在大师坊中进行了色彩练习,通过传统灯光纸色彩的叠加实验,展示了色彩变化的可能性,对同学们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训练提醒我们,在追求高新技术的同时,不应忽视艺术院校基本功的训练,两者需并重才能走得更远。


耶斯佩在为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做灯光照明时,面对政府主管部门不允许改变建筑外立面白色的限制,巧妙地使用了14台激光在大玻璃上创造光景造型。面对政府部门的反对意见,请问你是如何成功说服他们认同设计方案的?

耶斯佩·孔沙格:在华盛顿有一座纪念肯尼迪总统的白色建筑,政府官员强调这幢房子一直保持着白色,不允许改变其颜色。原本计划是在建筑外立面进行光影秀,用投影投射人物形象和相关文字,但在交涉过程中,投影方案被否定了。最终的投影方案是模拟极光,因为它所呈现的极光效果并不涉及特定的人物、国家或文化内涵,而只是展示了一种自然现象。

Q

伊天夫:投影方案并非具体信息,而是用抽象的艺术形象来呈现出来,这种以艺术化手段去传递内容与信息,值得大家深入思考。昨天耶斯佩先生说“光是现在,影是过去”。下面请邢辛老师来谈一谈您的感受。

邢辛:舞台灯光永远离不开光和影的相互依存,光与影既可以形成固定的光影效果,也可以随着光的运动而产生动态变化,这两种灯光艺术表现都至关重要。光的运动,即影的运动,极具艺术魅力。影象征着过去时间的流逝,而光则代表着现在时间的展现。


灯光设计师不仅将影作为物理现象和时间推移的表现,还巧妙运用暗部来传达心理空间和人物情绪的变化。通过光和影的暗部表现,可以细腻地传达出人物的情绪、心理变化以及事件发展的逻辑。舞台上灯光亮起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真正的艺术魅力并不完全在于亮的部分,而更多地体现在对影的处理、影的色调以及影的丰富表现力。主要体现在暗部与明部的对比上,暗部的丰富性、明暗的高低、色彩的变化等,为舞台空间充满灵性和生动性。

Q

伊天夫:既然提到了耶斯佩对于光影的感悟,那么请他再来回应一下。

耶斯佩·孔沙格:影子在一天之中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自然运动,意味着时间的流逝,是自然现象的真实反应。作为灯光设计师,我把这种自然现象的真实反应运用到了舞台灯光设计理念中。在白天,人们通常在忙碌地处理着事情,而当夜幕降临,人们可以安静下来进行思考,所以夜晚对于我来讲,更加自由、更加重要。我曾经参与创作一个演出,在演出开始之前,所有观众都要在黑暗中静坐15分钟。整个剧场一片漆黑,观众只能听到音乐,而无法看到任何视觉元素。我们希望在这15分钟里,观众能思考到过去和将来,能感受到身边人的共同存在。对于我来讲,黑暗带有一种哲学性。

Q

伊天夫:对于如何把戏剧灯光的知识应用到建筑景观照明,使建筑照明能获得某种戏剧的意味,萧丽河老师应该特别有心得,下面请萧丽河老师谈一谈。

萧丽河:随着时代的发展,灯光经历了从诞生到激光、LED等各种光源的革命性更迭,已然步入光景时代。舞台戏剧与建筑领域的界限日益模糊,跨学科融合已成为趋势。建筑灯光设计师应积极借鉴戏剧灯光设计师的讲故事能力,通过灯光的语言塑造空间,赋予建筑以个性和生命力。无论是舞台灯光还是建筑灯光,设计师们都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空间、人与光的关系,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构思。


灯光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设计中,通常采用投影光作为光影叙述故事的手段,并在案头工作时不断尝试与创新。我最近比较痴迷用投影光作为光影,在我最新设计的卡地亚藏品展中,全部使用投影技术完成灯光设计,但观众丝毫没察觉是投影的效果。这是灯光的未来,它具有无数的可能性,有无数的延展可能性。

Q

伊天夫:基层院团的灯光设计师面对着有限的戏剧创作空间、灯光设备器材,如何最大效率地发挥好,这是一个特别思考的话题。作为基层剧团的灯光设计师代表,请蔡文辉老师来分享一下感受。

蔡文辉:作为基层院团的灯光设计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更加灵活地利用现有设备、注重设计和创造性来应对挑战。设计师应依靠自己的创造性,以及对空间、色彩的理解来完成作品,而不是完全依赖于设备,设备只是提供了一种手段。从传统灯光到电脑灯的转变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也增加了成本,灯光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量力而行,考虑后续演出的实际情况。


此外,基层院团的灯光设计师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本的理解、色彩的理解和空间的理解。作为基层院团的设计师接触到的工作内容更加广泛,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学习知识,才能逐渐适应充满挑战的环境。

Q

伊天夫:掌握了用光讲述故事的本领,灯光设计师不仅可以在戏剧舞台领域发展,还可以拓展到微剧、短剧、短视频等新媒体领域。这些领域市场广阔,对灯光设计师的需求也很大。灯光设计师在立足戏剧灯光学习的同时,应向外拓展自己的触角,提升镜头灯光语言的运用能力,以适应AI时代催生的新行业和市场变化。AI时代,将催生新行业,就舞台灯光而言,将来一定如此。


请问耶斯佩先生,在AI时代我们经常谈论到迭代发展,那么在舞台灯光或是舞台美术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该如何面对?

耶斯佩·孔沙格:科技是一种为我们服务的手段,在使用过程中人必须占主导地位。在前期资料查找阶段,AI是一种很有用的手段,但是我们要做的工作是面向未来,寻找未来以及探索未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前人未做过的事情。李名觉先生曾经说过:当你去图书馆去找某本书的时候,有可能恰巧是这本书隔壁的那本书会带给你新的启发。这个故事代表了AI的局限性,当然AI也有很多可能性,AI在建筑设计和灯光设计中能提供基于环境、人口和气候等数据的优化建议。例如,在机场灯光设计中,AI能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人流量推荐最舒适的光线,展现出人类难以达到的全面视角。


同样在一些戏剧的创作过程中,摄影和捕捉的技术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灵感,让我们完成全新的艺术创作或者艺术构思。但是当我们谈论到美、叙事、人性的时候,人类更有优势。

Q

伊天夫:AI时代已经到来并且我们无法回避,张庆山老师从事舞台美术教育多年,请张老师谈谈在AI时代我们如何继续让教学在传承与发展中做得更好?

张庆山:AI时代无疑对这个行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运用AI这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强调传统教育,基本功是认识造型艺术的基本手段。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说,学生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获得大量的信息,这是老师所不能带来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拒绝科技与AI。


前段时间与乔治·西平合作的《赳赳大秦》中,有一些新材料、新表现手段都是以往传统课程不曾涉猎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手要抓住基本功训练,同时也要让学生接触新生事物拓展视野,积极参与带有科技性的创作实践,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强求得来。

Q

伊天夫:特别赞同张庆山老师的观点,基本功训练最大的内容之一是让我们心手脑三者合一,只有达到知行合一的训练再借助AI外部技术和手段,我们才会有无限的可能性。邢辛老师在当代舞台灯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建筑景观也有所涉猎。请邢辛老师谈谈戏剧灯光的思维方式如何应用到建筑和景观当中,并且能为艺术展现带来怎样意料不到的效果?

邢辛:国外有很多优秀的舞台灯光设计师参与到景观和公共建筑中,为空间带来戏剧感。而国内公共建筑和照明发展迅速但在基础认识上还未达到艺术层面,往往只是为了照亮。


灯光设计的核心在于把握和理解空间,赋予空间故事情节、生命、哲学等,这是主要解决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照亮功能,每个空间都是独特的,需要深入理解才能创造出舒适的感官体验,就像耶斯佩先生很自然将戏剧理念运用到别处的空间,反之又把多种空间的处理意识回归到舞台上。


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空间都应充满人性的温暖和理性,这才是灯光照明的真正意义。

Q

伊天夫:萧丽河老师最近与蔡国强合作的展览中用了大量的投影效果,请萧丽河老师谈谈在AI或者投影时代,我们舞台灯光设计师能做什么,或者产生怎样的艺术影响?

萧丽河:在卡地亚藏品展中,蔡国强引入了AI技术,培养了一个名为“AI蔡”的智能系统,它学习并吸收了蔡国强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甚至能够独立创作画作。蔡国强认为AI可能是人类与宇宙沟通的桥梁。此次卡地亚展邀请蔡国强负责整体视觉设计,他将主题定为江南水乡,并让“AI蔡”提出众多设计概念。虽然“AI蔡”只学习了蔡国强的风格,但开放的AI却能够吸收全球多样的思维,而即使如此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人类手中。                                                      

我在创作音乐剧《胭脂扣》时,通过AI学习了很多那个年代的各种资料并帮助激发创作灵感,所以AI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服务于人类,也可能影响人类的选择。因此在这个时代,人脑需要不断进化,以顺应并保持足够的自信去驾驭科技的力量。

Q

伊天夫:蔡文辉老师作为青年灯光设计师、舞美师,谈谈在AI时代对未来的畅想或感受?

蔡文辉:AI与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类的变化塑造了AI的发展。AI不会决定人类的方向,而是人类最终对此做出选择。


尽管AI可以提供灵感和辅助,但艺术创作中,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依旧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色彩及线条更具灵性、更具生命力。舞台美术作品同样也需要生命力,AI可以带来突破,拓展舞台空间,但最终是否采纳AI的成果仍然取决于人类自身的审美和认知能力。因此,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和理解空间的能力是关键,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AI技术。

Q

伊天夫:个人认为用“抚养”这个词语形容AI会更贴切,未来每个人都可能需要“抚养”一个自己的AI,它将成为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延伸。


我在创作《嵇康》时,AI帮助自己生成了嵇康的舞台形象种子,这些形象既具有历史深度,又能反映现代社会的物质化和庸俗化。


戏剧传播有三次重大变革,即样板戏阶段、电视阶段和数字戏剧阶段。其中数字戏剧利用绿幕和虚拟技术构建虚拟空间,与电视转播的物理空间记录是极不相同的。在《嵇康》创作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限制问题,有些技术尚未成熟,需要团队进行大量计算和设计来实现,这导致无法按预期时间完成工作。在灯光设计方面,尤其是在绿幕拍摄中,平光照明虽有助于消影抠像,但这与虚拟世界中构建的光影效果存在差异。


未来戏剧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数字戏剧中虚拟世界与真实人物之间的视觉效果一致性。我们绝不是忠实地还原现实的生活,还是要借助于剧场假定性的艺术手段,建构虚拟世界,并让戏剧中的人生活在其间。它既与电影不同,也与舞台不同,它是借助于虚拟技术手段所生成的另外一种戏剧景象。




跨学科研讨版块




11月30日下午,举办了跨学科研讨版块,邀请到著名导演、教授胡雪桦,上海理工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光学仪器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大伟,文旅策划师、作家、文化学者江海洋,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进行主题发言,共同探讨跨学科领域实践探索与未来发展。该版块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林担任学术主持。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林担任学术主持


以《跳出剧场看剧场艺术》为题,结合自身的从业经历与艺术创作案例,与大家分享对于未来剧场艺术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今天的“舞美”已不再是“舞台美术”的简称,它更凝练出一种本土戏剧时空的当代经验。


CISD国际舞美大师论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1届,本次论坛专门增设跨学科研讨版块,有多位国内著名舞台美术家、教育家、导演以及科学家一起座谈,围绕剧场艺术与公共空间的话题进行深度交流,内容广泛涉及戏剧、建筑、环境艺术、文旅创作、商业空间等等。



通过分享手语剧《哈姆雷特机器》、多媒体ai影像实验作品《失忆》、行为表演装置作品《行走的剧场》等案例,阐述艺术与技术的逻辑关系,其一是把技术作为艺术的呈现手段,加强视觉效果的手段,营造浸没感、沉浸感;其二是把技术当成一种思维方式,强调技术自身的戏剧性、审美和思想。在数智时代,需要对技术理性带来的强权和统一进行反思,把技术当成提出问题的有效手段。技术手段千变万化,但最终都是服务于舞台、服务于人。


剧场艺术不仅产生观剧美学,还会在更大范围内介入日常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新型人际关系。所以,我们要跳出剧场看剧场艺术,站在整体性的、跨学科的和生活化的高度,不断思考人们对空间、时间,以及视觉、听觉等感官因素的体验,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新任务。


胡雪桦

著名导演、教授


以《数字艺术的跨学科认知与实践》为题,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通过大量的影视剧、戏剧舞台作品的介绍与分析,分享了自己对于电影电视与戏剧的跨界实践。


通过对2010世博会上海馆《永远的新天地》的分享,带领大家进一步了解球幕技术的应用。他谈到,上海馆《永远的新天地》是一部把戏剧、电影与科技高度融合的作品。此外,介绍了由自己主导创建的数字艺术空间——米亚艺术中心。米亚研究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科技的变化,把戏剧电影、工程科学、AI结合起来,很可惜这个项目后来暂停了。



时代变迁,技术在不断发展与升级,影视剧和舞台剧的呈现运用了越来越多的技术。从好莱坞经典电影《阿甘正传》《玩具总动员》引入,结合自身创作的《兰陵王》《上海王》《花木兰》《九色鹿》等影视剧作品,以及舞剧《莎士比亚和他的女人》《秘境青海》、舞台剧《新龙门客栈》、歌剧《茶魂》等戏剧作品,阐述了影视剧与戏剧舞台对于新技术的运用与探索。


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AI技术的诞生让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挑战,对于AI技术,我们不要选择逃避,而是要认识、了解它,因为它不仅仅是技术,它有可能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大伟

上海理工大学二级教授

教育部光学仪器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发言主题为《迈向元宇宙:下一代VR/AR光学与显示技术的发展与挑战》,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与详细的数据,向大家阐述了VR/AR光学与显示技术的未来发展与面临的问题。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1、元宇宙和VR/AR;2、光学和显示技术;3、未来全息三维技术。



详细剖析了VR光学器件、增强现实光学的优缺点、应用范围以及未来发展与探索。对于AR光学的四种实现方案进行了详尽地对比,包括棱镜、自由曲面、Bridbath和光波导。对于3D显示技术的实现方案进行了例举与分析,如双目显示、光场显示、全息显示。帮助大家初步认识与了解AR/VR和3D显示的感念、含义与应用。


介绍了上海理工光电学院对于未来技术的思考与探索——全息三维AR眼镜和全息三维投影技术。最后他谈到,这些创新技术如果未来能够应用到舞台之上,会带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


江海洋

文旅策划师、作家、文化学者


以《文旅策划的5大步骤》为题,从中国社会最关键的词——“消费”切入,分析如何进行文旅策划。文旅及夜游发展表象繁荣,人人都想参与,但大多数只是昙花一现。当前文旅夜游项目有缺少主题IP、文化内容重复、多网红流量场景、同质化夜秀产品等发展共性。文旅策划不是简单的“单向发展”,也不是“拿来主义”,其中“不夜城”就是最典型的各地复制品,没有依托在地特性进行策划,重复建设,审美疲劳,更没有考虑长效运营事项。优质的文旅项目通常需要满足地理位置和优势卖点、商业内容和业态布局等多种要素。



他认为做好文旅及夜游项目策划需要进行项目主题、空间布局、旅游产品、项目运营、投资方式五大步骤,并以衢州·烂柯山、“南门记忆”,古田·翠屏湖、建瓯·建州古城等文旅项目为例进行展开分析。其中,他着重强调“运营前置,策划先行”的重要性,文化场景是吸引游客的底色,景区运营才是持续造血的关键,“活动、业态、营销”缺一不可。


黄昌勇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他指出当前是媒介融合越来越强的时代,并从“空间的融合”和“创作的综合趋势”两点出发,讲述了自己对当今艺术创作的趋势,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向的理解。


关于空间的融合,他认为以往中国传统戏曲在茶园戏院的演出方式与当今流行的沉浸式演出在本质特征是一致的,两者都打破了常规的观演关系。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跟着媒介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这是不可违逆的趋势。


随着AI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应用,以技术为导向的VR、AR等沉浸式演出也不断涌现。由于传统观演关系完全被打破,传统电影院、传统镜框式剧院面临着挑战和危机,传统剧场革新迫在眉睫。



关于创作的综合趋势,他指出国外的戏剧导演相对而言更具有综合能力,而在国内具有综合能力的戏剧导演却为数不多。上海戏剧学院的伊天夫教授正在做这种尝试,他从灯光设计出发涉猎导演,打造出《嵇康》这部广受好评的作品,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综合性作品出现。


创作的融合趋势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舞台艺术不能完全和西方最高水平的舞台艺术媲美,与我们没有培养综合性艺术人才有关。随着媒介的发展,我们要积极而且有前瞻性的应对,媒介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取代传统的,当然这种取代也是在继承,是螺旋式上升,是辩证的发展。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怎样培养更创新的人才、更综合的人才、更能综合驾驭新媒介的人才,这是大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宣布第十一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圆满落幕。



近期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微信平台将陆续向大家介绍论坛的详细内容,敬请关注。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撰稿:张丽佳 顾轶颖 胡君颐 陈颖颖

摄影:张吉才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