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纸上建筑
有趣的时事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过年回家,方言和普通话哪个“烫嘴”? | ... ·  7 小时前  
新京报评论  ·  至少每学期核准一次学籍,压缩违规操作空间 ... ·  14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空中校车”的暖意与深意丨人民论坛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纸上建筑

民间慈善不应陷于“拼惨”

纸上建筑  · 公众号  · 时评  · 2018-05-26 12:15

正文

诈捐者常钻漏洞,是因为有漏洞可钻。慷慨解囊的网友是爱心的源泉,也是漏洞的土壤。

民间慈善已经陷入 “拼惨”困局——触目惊心的病状、撕心裂肺的视频、催人泪下的文案……这些感性要素决定了能不能筹到钱,以及能筹到多少钱。而至于权威诊断凭据、疾病治愈率、家庭财产状况、医保状况及其他社会救助渠道等理性因素,则很少被全面关注。

一起 “感性三要素”非常到位、传播非常广泛、乃至惊动主流媒体转发的募捐案例,往往能迅速募集到惊人的金额,远远超出治疗疾病所需,后续善款监管及剩余善款退还等问题,则常常成为一地鸡毛,铸成了一起又一起严重挫伤公众爱心的热议事件。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给了诈捐者巨大的可乘之机,感性三要素与传播要素非常吻合,职业炒作者可以熟练炮制出一起完美惨剧,迅速斩获大量同情。可惜具备此等技巧或头脑的求助者,往往不至于山穷水尽,而真正走投无路的底层人群,则通常木讷、笨拙、甚至麻木,即便真实状况再惨,也没有能力整合成一个打动人的故事。

前年的 “罗一笑事件”是最典型的案例。作为身居深圳、房产汽车、儿童医保、富人朋友圈俱全的标准中产,居然也上网求助,让无数身无片瓦的穷屌丝捐献两百多万巨款,而直至罗一笑最后病故,自付部分也仅仅花掉几万块钱。

身为媒体人的罗尔熟练掌握传播技巧,经与富人朋友策划之后,整合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催泪文案,配上女儿的可爱面容与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强烈对比,瞬间就冲垮了网友的泪腺。

对心怀不轨者来说,这就是最完美的诈捐范本。

如果以理性标准先行考量、筛选,罗尔以他的身份和资产,绝对不符合救助标准。但互联网慈善就是没有门槛,也没有杠杠。

罗尔没有山穷水尽,但是有炒作传播的本事,而那些真正家徒四壁的农村绝望家庭,却基本没有这个本事。互联网众筹的传播特性,对于合格的求助者,反而并非他们所长。这种错位造成民间慈善鱼龙混杂,引发争议的事件越来越多。

近期的 “王凤雅事件”还在争论不休,知名媒体人王志安也抛出了他的看法,认为正常的医疗慈善应该以结果为导向,不应该以故事为导向。有限的救济力量应当集中先心病、骨坏死、白内障等这种治愈率明确、性价比高的病种,而不应该填各种绝症的无底洞。

这番话虽然冷血但是有道理。治疗价值的判断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从家属到医生都需要理性面对,在医学面前,理智大于情感,不惜代价去争取渺茫的希望,并不符合实际。

但是互联网慈善场上的判断标准恰恰由感性主导,绝症患者占据了最大版面。对于理性标准网友众说纷纭,或者直接忽略,而众筹平台也乐得省心,毕竟严格审核与募捐流量是一对矛盾体,宁要泥沙俱下,不要冷场。

有必要在一次次非议之后完善规则,公益平台亦不能放松监管,必须强化主体责任,对每一起案例负责,可验证、可追溯、可监督、可报案 ……麻烦是不是?能干就干,不能干就别干,这是公益,不是生意。只求流量的创业者,千万别涉足这一项事业。

网友在一次次上当受骗之后,也要找回理性判断,别一听故事就忍不住掏钱,你可能喂养的是骗子,而不是真正的困难者,你在助纣为虐,恰恰与善念背道而驰。

行善也要先学会辨别,这没办法,初级阶段的环境使然。在所有的领域都充斥造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慈善也不可能其独善,对善伤害最大的不是真恶,而是伪善,其令这个社会的信任归零。

在民间慈善的组织方式上,一事一议的零打碎敲不是办法。其实大多数悲剧是系统性的问题,而并非个例。譬如大病、罕见病、儿童患病等等,最好的方案是系统性的救助渠道,而并非民间自发互助。民间互助偶然性太大,而公平性太差。

整个社会舆论热衷于传播悲惨个案,热衷于轻率发动网友捐款,实质也是一种助纣为虐,帮助了骗子实现目标,有没有详细核实,这些大报纸的官微就顺手转发?

同时也放过了有关部门的应尽职责。如今政府收入年创新高,增值税印花税土地财政如此丰厚, GDP 也老二了,战狼 2 也上映了,大病儿童无钱等死的现象怎能容忍?

对于心怀善念的网友来说,真正的勇气不是打开支付宝转账,而是说出该说的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