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蛇年喝蛇果,要被好运缠上啦! ·  昨天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see eye to ... ·  3 天前  
知乎日报  ·  知乎电子书 2024 年度书单发布! ·  3 天前  
知乎日报  ·  CES 2025 开幕在即,这份看点前瞻等你查收! ·  4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eleventh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妈妈,这个人的腿怎么了?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17-05-15 22:00

正文


题图:《触不可及》 


怎样跟孩子谈「障碍」(残疾)


知友: 苏中彦


注:障碍=残疾=disability


为什么要跟孩子谈“障碍”?


对于孩子来说,认识世界,认识人类,密切关系到他们怎样定义自己、认识自己。无论孩子目前有还是没有某方面的障碍,例如言语障碍、运动障碍、视觉或听觉障碍、认知障碍、社交或行为障碍等等,认识人类的多样性,学习用平等、尊重和合作的态度对待别人,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一课,也是“反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的目标 (Anti-Bias Education - Teaching for Change)。


既然如此,关于“障碍”的教育,就应该与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安全教育、体育等其他教育一样,是贯穿孩子成长全过程而不是坐下来两个小时就完成的,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而不是推给家长负责的,是言传身教的而不是只讲大道理生活中却成为反面榜样的。


积极的障碍价值观教育,让孩子认识到人的存在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无论是高矮肥瘦,用嘴巴说话或手势沟通,用轮椅或双腿行走,用热情拥抱还是更含蓄的方式表达亲密……并不存在谁更“好”或谁更“次 / 劣 / 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同样,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给别人以帮助,给社会以贡献。


  • 有某方面障碍的孩子可得益于积极的障碍价值观,减少因社会偏见和社会建构不公导致的自卑、焦虑等压力,更有利于发挥个人潜能,活出自主人生。


  • 目前没有障碍的孩子,将更加得益于积极的障碍观教育。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教育, 他们很难了解、体会到有障碍的经历和感受,缺少机会质疑社会上占主流的“健能中心主义”。然而世界上没有谁能一生中完全避开障碍的影响。即使你现在没有障碍,难道 100% 没有车祸的风险?100% 不可能因衰老而视力听力下降、体能减弱或患上长期疾病?就算你全都没有,你的父母、配偶、子女、同胞、同事……呢?小时候完全不学习,怎能保证你长大了自然就懂得怎样以尊重的、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中必然遇到的障碍?

怎样跟孩子谈“障碍”?


【例子】4 岁的萌萌跟着妈妈逛超市,迎面来了另一对母女,7 岁的女儿坐在轮椅上,萌萌困惑地看着妈妈……


做法一:妈妈蹲下来,微笑着平静地说:“萌萌,我看你见到这个小姐姐,好像有些问题想问,是吗?”萌萌说:“妈妈,她的腿怎么了?”妈妈说:“有的人用腿走路,像你和我,有的人用轮椅走路,就像小姐姐。”萌萌说:“为什么小姐姐不用腿走路啊?”妈妈说:“因为小姐姐的腿跟我们的腿不一样。”

萌萌问:“怎么不一样啊?”妈妈说:“我也不知道,原因有很多。你想不想去问问?”萌萌:“想。”可是不好意思,躲在妈妈后面。妈妈过去,礼貌地对另一位母亲说:“打扰了,我家萌萌第一次见到有人用轮椅,很好奇,想要问一些问题,请问你们愿不愿意回答?如果可以的话,她应该问您,还是问小姐姐呢?”对方母亲大方地说:“好啊,让萌萌自己问姐姐好了。”于是萌萌过去问问题,姐姐耐心回答,两个孩子聊起天来,从轮椅聊到了《冰雪奇缘》。小姐姐说:“艾尔莎的手就跟其他人不一样啊,点到什么就会变成冰,一开始她很不高兴,不过后来她学会了控制,这就变成她的魔法了!我也在学怎么控制轮椅,让轮椅变成我的魔法!”萌萌笑道:“轮椅魔法!”

做法二:妈妈深吸一口气,皱起眉头一把将萌萌搂在怀里,说:“别看人家!要有礼貌!”

你说,哪种做法更有教育意义?


要点:


1. 平静地使用准确、积极的语言描述障碍(例如,用轮椅行走,而不是“她的腿走不了路”)


2. 鼓励孩子思考和提问,与孩子讨论,一起去寻找资料解答疑问,而非搪塞孩子一个便利却没有帮助的答案:“她是残疾人。”

3. 强调人与人的不同、多样性,而非简单粗暴地将障碍等同于“不正常”、“不幸”、“痛苦”、“缺陷”、“无能”……


4. 强调学习和合作,而非简单粗暴的敬而远之:让孩子明白可以学习有关该障碍的科学知识,可以学习与有障碍人士互动的实用技能


5. 强调障碍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引导孩子看到这个人除了障碍之外的其他方面,特别是与孩子相似的方面(例如,都爱吃冰激凌,都喜欢玩滑梯等),以及这个人的特点(例如,爱笑,喜欢红色,带着一只小狗,等)


觉得别扭?


很正常。在我们的社会,坦诚、平等、尊敬地谈论障碍是新鲜事。就像 70 年代末国门刚打开时,很多国人见到外国人觉得别扭,不知道怎么跟他们相处,也忍不住用猎奇、褒贬的态度谈论外国人,是一样的。没有人天生懂得太阳从西边升起,都是学的。同样,没有人天生具备人类多样化的知识,以及怎样与跟自己不同的人合作共处的技能,这也得学。



有些评论表示对文中列出的要点,特别是第 1、2 条有疑问,特此解释。感谢各位读者的反馈。


1. 评论表示不赞同“平静地使用准确、积极的语言描述障碍(例如,用轮椅行走,而不是“她的腿走不了路”)”


平静的态度给孩子树立了好榜样:人与人不一样是很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


积极的语言:人们使用什么样的字眼、词汇、句子、语气来描述障碍,深刻反映了社会怎样看待障碍、有障碍的人群以及人们怎样看待自己(Blaska, 1993; Froshl et al, 1984; Zola, 1993)。负面、消极的语言,不仅让被评论的有障碍人士受到伤害、感到自己不被接纳,而且很可能会形成无形的枷锁和障碍,阻碍有障碍人士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Clinton & Higbee, 2011; Link et al., 1989)。


然而,从古至今我们的社会由于健能中心主义的影响,从来都是使用负面、消极的语言描述障碍以及有障碍的人士,这一负面、消极的形象已经形成坚固的壁垒,将有障碍人士与所谓的“正常人”隔离开来,被狭隘地局限于“有障碍”的定义中,甚至不被定义为“人”(Hadley & Brodwin, 1988; Bandura, 1999)。


【例子】当你出席聚会,唯一认识你的朋友这样向陌生人介绍你,你觉得 AB 两种介绍方式,哪一种更有利于你结识新朋友、融入这个聚会呢?

A 方式:小明是我的中学死党,他大学毕业后自己当老板做物流生意,业余爱好旅游摄影。如今独身无女友,捧着莱卡就差个女主角。各位女士注意了,有车有房拎包入住哦~

B 方式:小明得罪人多没朋友,死乞白赖跟我来泡妞,谁要他!三流大学毕业考不上研,天天骑个摩托送快递,月供都不一定挣得出来,还烧钱拍一堆破照片,注孤生。


2. 评论表示不赞同第二点,“鼓励孩子思考和提问,与孩子讨论,一起去寻找资料解答疑问,而非搪塞孩子一个便利却没有帮助的答案:“她是残疾人。”


前半句是教育常识,无论教育的内容是人类的多样性,还是气候变化、交通规则、修辞方式、植物分类……方式都一样。


后半句为什么说“她是残疾人”是一个没有帮助的答案?因为障碍只是这个人许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并不能简单用障碍来定义整个人。而且,“残疾人”更多是一个标签而不是一个有意义的概念。用轮椅是残疾人,那滑雪意外骨折暂时要坐轮椅的人,是不是残疾人?刚刚做完阑尾炎手术走不了路坐轮椅的人是不是残疾人?双腿行走如飞不用轮椅的人就一定不是残疾人吗?


3. 评论表示“吵起来怎么办?”“掌掴提问的母亲怎么办?”“惹人嫌”

这些评论正好论证了前面第 1 点所说的,我们被强大的难以觉察的惯性推动着用负面、消极的态度看待障碍、看待有障碍的人士。


的确,迎面而来的陌生人,我们无从判断他们是否友善,主动上前问话肯定有风险。你就算是问路、问时间、问天气、问他们漂亮的发型在哪里做的,都有可能被嫌。如果不愿意承受这个风险,就别问呗,自己回答孩子的问题也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像例子那样跑过去问。说到底,人家只是在使用轮椅,并没有责任教育你家孩子。愿意谈那是人家乐于助人,不愿意谈也很正常。


如果真的以轮椅代步为奇耻大辱,有礼貌地问一句都要抓狂,恐怕会躲在家里不出门吧?即使心里难受,不愿意跟别人谈论,小姐姐的妈妈或者她自己只需平静回答:“抱歉,我不想谈论这件事。”萌萌的妈妈完全可以客气地接受拒绝,自己跟萌萌谈论什么是轮椅、为什么用轮椅,为什么她们不愿意谈论轮椅……这些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话题。


有什么大不了吗?天塌下来了吗?


 人类心理研究所 

 精选知乎心理学内容每日推送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