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冯小红 邵世臻 | ...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女人这样给你发消息,说明想你入骨了 ·  昨天  
国家人文历史  ·  真神仙打架:“封神”里的这些神仙都是啥关系? ·  5 天前  
科技日报  ·  史前“干饭能手”了解一下→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西域访古(3):苏巴什佛寺和古代龟兹王国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1-05-08 09:22

正文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苏巴什佛寺( 照怙釐 大寺)遗址的西大殿遗址
苏巴什遗址的墙壁细节
西寺中部佛塔
苏巴什佛寺佛塔下出土的魏晋时期龟兹女贵族的骨骸,头骨有明显的压头痕迹,符合各种古代文献对龟兹人“压头”的记载

如果不了解龟兹古国的历史,以及库车地区在中原和中亚文化交流上的意义,那么苏巴什佛寺和皮朗古城的土堆就仅仅是土堆而已。本文是上一篇的延续,除了各种文物照片,还要介绍龟兹文化繁荣兴起的历史原因,苏巴什佛寺的营建背景,和今天鲜为人知的龟兹遗产。

1.西域的战略重冲和富庶的绿洲


首先我们需要追溯下龟兹的历史,分析此地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虽然塔里木盆地中央几乎没有降雨,但是盆地四周有叶尔羌河、和田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孔雀河,阿克苏河等水源,滋养了大大小小的绿洲,而且古代盆地的水土条件比现在更好,古代一些绿洲的位置会更靠近盆地内部,所以当年的塔里木盆地类似于内陆的地中海,大沙漠就是海洋,骆驼商队类似于古希腊人的船队,沙漠边缘一个个古代印欧先民建立的丝路城邦国,类似于希腊城邦(但后文会提到,西域城邦缺乏希腊城邦的很多特征)。

进入盆地的各个关隘、山口和要道,既是商队的必经之路,更是各大帝国军队争夺的焦点。龟兹正好就是焦点之一。


首先在地理位置上,龟兹所在的阿克苏地区位于丝绸之路北道上的要塞重冲,东接吐鲁番盆地乃至汉地,北接乌孙等北疆的游牧行国,西接疏勒,还有岭外的康居,大宛,大月氏等西域大国。

库车出土的贵霜金币
库车出土的萨珊银币

正是因为龟兹里位于交通要道上,所以她很容易通过丝路贸易,积累起巨额财富:《晋书》记载:龟兹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王宫壮丽,焕若神居”;前秦大将吕超攻陷这里的时候,发现这里也是宫殿壮美,和长安的繁荣度有得一比。玄奘记载这里使用“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所谓的小铜钱,是龟兹自己模仿汉地铸造的圆形方孔钱,而“金银币”根据阿库苏博物馆的展出,很可能是贵霜,萨珊波斯,和拜占庭帝国的金银币。唐初新疆东部的高昌王国以波斯系的银币为主要货币,结合文献和文物,更靠近国际贸易线的龟兹,很可能是以金银币作为基价货币。

库车地区的古代冶金遗址
唐代龟兹的骑象狩猎者铜牌

其次,古代中原文献记载,这里不仅出产麻、麦、粳稻、蒲陶,位于天山山脚下此地享受着雪水的滋润,有发达的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直到今天,阿克苏在维语里就是“白水”的意思,暗示了这里的绿洲属性),而且有丰富的矿石资源,这里出产的金属制品能够满足其他西域城邦的需求:比如《汉书-西域传》记载“能铸冶,有铅”,新唐书也记载这里“出黄金”,玄奘也表示这里“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拜占庭使者蔡马库斯来到突厥可汗牙帐的时候,突厥人都要向西方贵客炫耀这里铁材的优质。所以无论是对于西域本土的霸主还是外来征服者,要打造兵器,都需要牢牢控制此地。

阿克苏的湿地


上文提到的种种富饶,都直接体现在克孜尔石窟中:克孜尔石窟的蓝色颜料,是出产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青金石,绿色来自本地山中的铜矿,红色来自于本地的铁矿,龟兹自己也有一些不大的金矿,所以克孜尔石窟在全盛时代,部分神像眼睛是直接描金,或者点缀宝石的(这也是日后佛教遗迹遭到人为破坏的现实因素之一)。


最后在文化上,龟兹是真正的十字路口:龟兹文字和风俗主要受印度影响(“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龟兹王坐的金狮子床,是波斯文化的传统,在印度文化中也有迹可循;这里又有过绛宾王迎娶乌孙的弟史公主,学习汉朝礼法的往事,所以波斯,印度,汉地的传统在这里交汇;作为曾经的中亚霸主,希腊裔留下的希腊化文化也渐渐地渗透到此地,所以来自东西北的外族,都能在此地找到熟悉的文化元素。文化十字路口上的有趣细节,可以看第二篇文章: 西域访古(2):克孜尔石窟和周边地区

巨额财富和融汇东西的文化属性,自然引来了各种强大外族的觊觎。希腊半岛的优点在于和两河流域还有埃及的距离不近不远,在能吸收它们的优良文化成果的同时,海洋和山地还能阻挡强权的侵略。


但是塔里木盆地位于内陆,四周有各种强敌环绕,盆地四周的陆地天险并非不可逾越:那些 来自东方的族群要占领南疆,或者要守住塔里木盆地、防御北疆游牧民族的南下,北疆的游牧民要以此控制南疆,都要占领龟兹和焉耆,车师等交通要道。 所以,两汉反复和匈奴人争夺龟兹的领导权,班超一度将西域都护府设置在龟兹境内的它乾城,7世纪初期,西突厥射匮可汗,还有室点密可汗,都建牙帐于龟兹以北的三弥山;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几经迁徙,最后驻地稳定在龟兹境内,统领西域的其他军镇; 公元9世纪,回鹘汗国崩溃后,西迁西域的回鹘人以龟兹为抗击伊斯兰势力东进的前线,都证明了此地的重要性。

2.西域先民的选择

那么古代西域先民选择了怎样的生存方式的呢? 基于历史经验,他们养成了机智圆滑,服从强者的性格。在外来征服者的压制下,将旺盛的生命力倾注在贸易和文艺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吐火罗人的祖先,原始印欧人

龟兹人是远远迁徙到此的吐火罗人。这个古老的民族大约在公元前2000纪末-前1000纪初,来到了阿尔泰山山麓地区。吐火罗人的祖先从中亚带回的特征:马神崇拜,有着特定纹路的陶器,殉马,圆形城市,权杖等文化特征,都被日后的很多西域城邦继承。

这些人并非不能打,史书中的某些片段,记载他们曾有善战的一面,比如安史之乱中,出身龟兹王族的勇将白孝德曾经骑马突持,以精湛的马背枪术将和自己单挑的刘仙龙刺死;在吕光远征龟兹的战役中,龟兹人请来助阵的狯胡(疑似是吐火罗系牧民)人就很善战:

狯胡疑似白匈奴,和吐火罗人也有联系

“便弓马,善矛槊,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以革索为羂,策马掷人, 多有中者。众甚惮之”。

这些人不仅弓马娴熟,而且装备了来自中亚的锁子甲,证明了龟兹也曾有过不俗的武力和财富。

但是按照《汉书-西域传》提供的数据, 汉代西域小国的人口多的不超过10万,少的仅有几百数千。这是因为绿洲本身对人口的承载力非常有限,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普通人的生存,导致一些部落里,几乎是全体男性成员都是士兵:


西汉时代西域列国的兵民比例统计,出自《两汉西域诸国户数、人口、胜兵情况的统计及蠡测》

为了争夺资源,在夹缝中求生存,小国的军队往往占到了总人口的5分之一,乃至夸张的40-50%(比如蒲犂国, 依耐国 );到了东汉时代,随着列国间的兼并,一些特别小的袖珍国直接消失,塔里木盆地聚合出了一些相对强大的实体国家:


龟兹作为其中比较强大的城邦,自然会有点想法。但是盆地内部的沙漠地带,就是对形成强大政权的天然阻碍,而且几个主要城邦的实力其实不相上下,轻易发动战争意味着人口折损,很可能导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给新的外族入侵创造机会;

西域城邦的激烈混战,出自漫画《定西荒》

虽然西域历史上出现过龟兹,莎车,于阗短暂称霸,殖民其他城邦的案例,但西域城邦大体上分为塞种系(于阗,疏勒,莎车等)和吐火罗系(龟兹,焉耆),还有楼兰地区的地中海东支类型,前两者有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在历史上,吐火罗人较早到新疆,地中海东支类型其次,但被后到的塞种压在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地区。塞种和吐火罗城邦的矛盾,就是日后匈奴人,汉朝,贵霜,白匈奴,突厥等外族合众连横,控制西域的抓手。 由于三大族群的明显矛盾和文化差异,西域城邦无法像希腊城邦面对波斯帝国那样同仇敌忾,组成联盟一致对外。


也是自然环境对人口的限制,虽然龟兹,于阗等王国有小而精的武力,但经不起草原游牧帝国和中原王朝庞大、相对低质的人海部队的消耗:在各种强敌眼中, 龟兹,于阗,疏勒,楼兰等城邦富庶发达,文化先进,民风 奔放,但叛服不定,谁的大军开到城邦附近,谁能提供稳定的驻军保护,他们就听谁的。

选自漫画《定西荒》

而古代西域人看到汉朝,贵霜,突厥派出的军队规模,往往相当于一个移动的城邦,自然会为庞大帝国的组织能力而恐惧,也意识到和这样的对手持久作战,不仅会死伤惨重,而且会导致农田荒废,水渠破坏,庄园被焚毁,导致绿洲生态失衡,进而彻底丧失宝贵的家园。比如《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曷劳落迦城,就是天神降下沙雨淹没此城;直到近代,类似的传说都在当地牧民口中流传。

楼兰佉卢文简牍,记载了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森林保护法,也暗示了西域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所以面对强敌,西域城邦很少死磕到底,能够和谈则杀死本国领袖,拥戴亲近新主人的君主。除非是威胁到自身信仰和生存的强敌(比如喀拉汗对于阗的圣战),这些人基本不会血战。


有时候,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为了节约成本,像班超,傅介子那样深入敌营刺杀敌酋的斩首行动,能在短时间内换掉城邦统治者;本地人会接受极少数像班超那样能融入本地文化,和本地贵族通婚的外族领袖,这也是外族征服当地的一种策略。


历史上,龟兹人自己想称霸西域,就会选择和中原王朝,匈奴,突厥等游牧帝国建立宗藩关系,或者邀请狯胡,贵霜等和自己关系较好的西部势力助战。虽然他们的确能称霸一时,短暂的组织起城邦联军,但会很快就被突厥,汉唐等更大的强权击败。

《刘平国刻石》: 记载的是汉代龟兹国左将军刘平国带着几个士兵修建防御工事,检查过境人口的事迹

新疆的突厥石人

除了被匈奴,汉朝,前秦等势力击败过外,到西突厥汗国进入龟兹地区的时候,这里发生过非常不愉快的屠杀:“突厥杀此城人。少长俱戮略无噍类。城今荒芜人烟断绝”;此后,突厥人在龟兹长期驻扎精兵和监视当地的吐屯,龟兹王公也获得了突厥式的叶护、希利发等称号,有的龟兹王也成为了突厥可汗的乘龙快婿。与此同时, 为了防止龟兹人造反,突厥人还限制了龟兹了武装力量,只允许其保留数千人的武力。到了唐代,经历了唐军初到时的反抗后,这里最终成为了唐军控制西域的大本营。唐代屯田军人,在这里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遗存:

唐代巨型陶罐
龟兹裔唐军白苏庇梨领屯米状

李明达借粮契约,唐军在当地借贷粮食留下的文书,出土于 通古孜巴西 遗址
通古孜巴西的古城遗址
唐军屯垦场面
唐代陶碗
唐代胡人头像
唐代陶管
唐代陶猴
唐代石膏佛像

3.繁荣的龟兹文艺

因为武力和野心受到限制,所以龟兹人的善战属性被进一步削弱,其善于贸易、重视艺术的特色被进一步放大。现实的苦难,也让他们前往心灵和宗教领域寻求高层次的慰藉和解脱。

库车城中的吐火罗文残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