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河北武安市约31千米的活水乡下口上村老安庄有一摩崖石刻,上刻“赵国易阳南界”。孙继民等指出历史上的“易阳城”至少有三处:隋唐时期临洺县的治所,即今永年县之临洺关镇;今永年县西北西阳城乡的易阳县故城遗址;今武安市西北20千米的邑城故城遗址,位于易阳县故城遗址以西16千米处。作者根据考古发掘和史志记载推测,汉代至隋初易阳城址的变迁顺序呈现出自西向东、自山区向平原发展的趋势,即邑城故城遗址是汉代易阳县治所,今永年县易阳城遗址是汉代至魏晋的治所,临洺关镇则是北魏以后的治所。关于临洺关镇“至少是北魏末、北周和隋初的易阳县治所”,且为北魏孝文帝时期设置这一论断,作者当是采信了《太平寰宇记》“临洺县”条的记载。[9]《隋书·地理志》“临洺县”条记载直接从北齐(即后齐)开始记述易阳县的变化,略去了北魏至东魏的情况。《元和郡县图志》和《太平寰宇记》补足了《隋志》的缺失,但后人若不加详考,容易被误导。
《太平寰宇记》载“孝文于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元和郡县图志》载“仍于北中府城别置临洺县”。北魏至东魏见诸史籍的“北中府城”有两处:一处始置于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即后来的河阳城,在今河南孟州市,可称“前北中府城”[10];另一处始置于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5)闰十二月,在洺水之阴,即今永年县临洺关镇,可称“后北中府城”。[11]因孝文帝时期只有“前北中府城”,两志中“孝文帝在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应为在今河南孟州市复置易阳,这从地理上无法解释。因此,《太平寰宇记》此处的“孝文帝”当为“孝静帝”之误记。
此外,《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都载:“临洺县,后魏省入邯郸县”,但《北齐书·李元忠列传·李愍附》中有“(李)愍未至襄国,已擒葛荣。即表授愍建忠将军;分广平易阳、襄国,南赵郡之中丘三县为易阳郡,以愍为太守”[12]。可见北魏末年易阳县仍设治,属广平郡。《魏书·地形志》“魏尹”条载:“易阳,二汉属赵国,晋属广平。天平初属。有易阳城。”[13]所以东魏天平初年易阳县亦设治。可知,至少自北魏孝庄帝年间(528—530)到东魏天平(534—537)初年易阳县均设治。孝庄帝之前北魏易阳县废置情形则由于缺乏史料不可考。
再看易阳郡县治所驻临洺关镇与孝静帝在临洺关镇置北中府城孰先孰后。《魏书·孝静帝纪》载:“(天平元年闰十二月)初置四中郎将,于礓石桥置东中,蒲泉置西中,济北置南中,洺水置北中。”礓石桥除此条记载外别无旁证,但从字面看当为地名;蒲泉除此条记载外还见于《魏书·长孙肥列传》“车驾次晋阳,慕容宝并州刺史、辽西王农弃城宵遁,肥追之至蒲泉,获其妻子”[14],可见蒲泉亦为具体地名。济北为郡名。按照《魏书》此处的书写习惯,若当时易阳郡县治所已在临洺关则当记“易阳置北中”,不应为“洺水置北中”。则孝静帝在洺水之阴的临洺关置北中府城当在前,易阳郡县治临洺关在后,北魏末年易阳郡县治所并非在临洺关,而仍在易阳城。这个“易阳城”应该就是今永年县西阳城乡的易阳故城遗址。该遗址位于洺河北岸台地之上,东距临洺关7.2千米,目前北城墙西段残存15米夯土墙,墙宽5米,高2米,城墙和城内发现了丰富的战国和汉代文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
如果将《太平寰宇记》所记“孝文帝于北中府城复置易阳”改“孝静帝于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判明孝静帝在临洺关始置北中府城在前,易阳郡县治所驻临洺关在后,则对北魏末年至东魏初年易阳县治所变迁最为合理的解释当为北魏末年易阳郡县治所本在易阳城(今永年县西阳城乡之易阳故城遗址),东魏天平元年闰十二月孝静帝在洺水之阴置北中府城(今永年县县城临洺关镇),复将易阳县县治由易阳城迁至北中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