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汇集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各种资讯,包括开设历史地理学的院校介绍、历史地理学名家、历史地理学图书推介、讲座信息、会议资讯、学术信息及历史地理学相关研究的文章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人文历史  ·  真神仙打架:“封神”里的这些神仙都是啥关系? ·  4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刘萍|“史料革命”:近十年来的史料学研究及反思 ·  1 周前  
解放日报  ·  喻军:朱自清的三个站点 | 睡前分享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冯小红 邵世臻 | 《隋书·地理志》“邯郸县”条与“临洺县”条考辨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2-05 07:30

正文

期刊索引

《历史地理研究》2024年第2期,第145—150页


冯小红 邵世臻

(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河北邯郸 056005)




2010年磁县出土《窦奉高墓志》,为东魏北齐邯郸县设治提供证据,证明《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邯郸县”“临洺县”条记载有漏讹。以东魏北齐邯郸县设治为起点,综合三志记载,参考《魏书》《北齐书》相关记述,东魏至隋初邯郸、陟乡、易阳、临洺各县废置情形须重新解释。


作者简介


冯小红,男,1970年生,河北高阳人,博士,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邵世臻,男,1990年生,河北魏县人,博士,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笔者曾与关会芳撰文论证了东魏北齐时期邯郸县设治的观点,并对《隋书·地理志》东魏废邯郸县的记载提出质疑[1],近来校订磁县北朝墓群出土碑志,发现相关研究仍基于旧有观点[2],未考虑其他可能性。有鉴于此,笔者拟依据《窦奉高墓志》,结合其他地理志书记载,对《隋志》有关“邯郸县”与“临洺县”的记载提出新的理解,并剖析其与《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的漏讹之处。


《窦奉高墓志》

《窦奉高墓志》是河北邯郸磁县文保所由民间征集而来[3],现存磁县文保所。志石方形,边长79厘米;志盖缺;志文隶书而兼楷意,凡30行,满行31字。志主窦奉高生于东魏天平元年(534),卒于北齐河清四年(565)。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窦泰墓志跋》载,志侧所刻子女名位,窦泰四子三女,其中第三子名孝山,字奉高,“员外散骑侍郎、□威将军、金乡子”[4],其表字、官称与《窦奉高墓志》记载相合,可知窦奉高为北齐重臣窦泰第三子。


笔者依据该墓志中“河清三年,除邯郸县伯”的记载为佐证,推断出邯郸县在东魏北齐时期仍然设治。兹公布其录文和拓片(图1):

图1 《窦奉高墓志》拓片

齐故使持节、都督、征西将军、幽州诸军事、仪同三司、幽州刺史、太府卿窦公之墓志铭。


君讳奉高,字纯陁,清河灌津人也。汉章武侯广国之裔。基同惟岳,源等滥觞。临五云而表峻,控九地而称远。河西大将军融、武阳侯宪,或道被秦野,或功勒燕山,咸照烛图书,氤氲史谍。及当途统历,典午应符,燕据珠囊,巍移金鼎,莫不衣缨接衽,轩盖连衡,作赵岱之贤豪,为古今之盛族。祖司徒,韬奇韫略,见称众口。父太师,茂业洪勋,事纪清庙。君摛英四照,传芳九畹。宏猷早邈,逸调孤征。价重羊车,声高虎圈。验慧心于让枣,睹奇情于怀橘。兴和中,解巾员外侍郎。虽则濯缨之日,已光散骑之省。世宗专征伊始,纳麓在晨,策名霸府,莫非俊杰。引君为大将军府参军事,以民望也。仍为库真副都督、宣威将军、金乡县子。天保初,转正都督,寻迁领左右第一副都督,俄授东宫库真正都督。君职兹禁旅,密勿储卫,岂止雄锐见知,故亦温恭遇赏。以内侍之勤,食司州禀业县干。乾明元年,除假节、都督秦州诸军事、秦州刺史,又领大贤真备身正都督。皇建元年,进爵金乡伯,拜朱衣直阁。君姿制闲伟,仪容魁岸,横剑危冠,晖映丹陛。大宁初,除假仪同三司,余官如故。宠埒槐阴,秩亚台道。载谐物议,且副具瞻。河清三年,除邯郸县伯,加骁骑将军。累迁征西将军,余官仍旧。其间陪麾扈驾,西征北讨,三破龙沙,再荡稽羯。而上灵靡听,报施终寘。未极图南之举,忽闻郭北之叹。以河清四年四月八日遘疾,终于京师,春秋三十有二。君世载公侯,地兼勋戚,贵且不骄,富而好礼,重分轻财,钦贤爱客。既值潘以握发,亦临饭而望湌。加以妙洞管弦,雅闲音律,琴筑箫笙,触类斯善。安歌廖亮,满堂听以解颜;雅舞抑扬,列坐观而忘倦。唯兄及弟,并播龙光,置驿迎宾,脱骖送友。所以邺中才子,许下通人,冠盖追寻,来由慕义。而奄摧半萼,中断连枝。凡在游旧,空悲天道。诏赠使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仪同三司、幽州刺史、太府卿,将军、散伯如故。祭以大牢,谥□□,礼也。以大齐天统元年岁次己酉,十月庚戌朔,二十四日癸酉,窆于邺京武城之西二里所。铭石幽壤,志此遗尘。其词粤:


系因石纽,家本青山,崇基镇地,繁柯造天。峨峨据陇,灼灼铭燕,如彼灵岳,蒸云出焉。克昌来胤,是生髦俊,亦曰金彰,斯称玉润。奉上无怠,接下唯信,俯拾辎軿,坐縻龟印。曰昆与季,善终令始。开阁延宾,分庭接士。置樽促席,浮瓜沉李。谈论娱心,弦歌顺耳。盈虚递袭,寒奥相翻。大川非久,层业莫存。辅仁无效,与善徒言。小年一尽,长夜终昏。于河之浦,卜云其吉。揔木葱青,寒郊萧瑟。松林思鸟,墓门留日。郁郁佳城,冥冥巨室。


《隋书·地理志》“临洺县”条考辨

《隋书·地理志》武安郡“邯郸”条载:“东魏废。开皇十六年复置陟乡,大业初省入焉。”“临洺”条载:“旧曰易阳。后齐废入襄国县,置襄国郡。后周改为易阳县,别置襄国县。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十年改邯郸为临洺。开皇初郡废。”[5]《元和郡县图志》“临洺县”条载:“本汉易阳县地,属赵国,后魏省入邯郸县。隋开皇十年,移邯郸县理陟乡城,城在今邯郸县界,仍于北中府城别置临洺县,北滨洺水,因以为名,属磁州,大业三年割属洺州。”[6]《太平寰宇记》“临洺县”条载:“临洺县,本汉易阳县也,属赵国。魏属魏郡。晋属广平郡。后魏省入邯郸县,孝文帝于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属广平郡,今理是也。隋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县;十年移邯郸县理陟乡城,在今邯郸县界,仍于北中府城别置临洺县,北滨洺水为名,属磁州。大业二年割隶洺州。”[7]《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比合各志记载,认为“易阳县曾省入邯郸,而邯郸东魏又废,易阳却废而复置,于是易阳便占有原易阳、邯郸二县之地,故隋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此新改名之邯郸又于开皇十年移理陟乡城,复于此地别置临洺县。因此,此邯郸县当以开皇十年为始,临洺县下原邯郸县则十年为止,庶几二邯郸既不重复,又先后衔接”[8]。若《隋志》关于邯郸东魏废县记载属实,则此推论最为合理,然《窦奉高墓志》却证东魏北齐时邯郸县未被撤治。


《隋志》记:“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十年,改邯郸为临洺。”若无其他史志佐证,后人或将其解读为“易阳县先改为邯郸县,邯郸县再改为临洺县”。但《元和郡县图志》对《隋志》载“改邯郸为临洺”有说明:隋开皇十年(590),移邯郸县理陟乡城,仍于北中府城别置临洺县。《太平寰宇记》从之。由此可知,《隋志》所记不是废邯郸县改置临洺县,而是将邯郸县治所移于别处,并在原治所别置临洺县,意即其所记并非县的废置,而是县城的名称变化。该志所记“改易阳为邯郸”与“改邯郸为临洺”句式相同,意思亦当相仿。如是,则其指并非废易阳县置邯郸县,而是将邯郸县治所迁至易阳县治所。再结合《隋志》“武安郡”治下已无易阳县的情况,可知此时易阳县应已省入邯郸县。


对《隋志》“易阳县”条产生误解,在于《元和郡县图志》对《隋志》所记下半句有说明,对上半句却只字未提。《太平寰宇记》此处当是在存疑情况下将《隋志》与《元和郡县志》记载一并录入,造成了后人误解。

北魏末年至东魏初年易阳县治所考辨

距今河北武安市约31千米的活水乡下口上村老安庄有一摩崖石刻,上刻“赵国易阳南界”。孙继民等指出历史上的“易阳城”至少有三处:隋唐时期临洺县的治所,即今永年县之临洺关镇;今永年县西北西阳城乡的易阳县故城遗址;今武安市西北20千米的邑城故城遗址,位于易阳县故城遗址以西16千米处。作者根据考古发掘和史志记载推测,汉代至隋初易阳城址的变迁顺序呈现出自西向东、自山区向平原发展的趋势,即邑城故城遗址是汉代易阳县治所,今永年县易阳城遗址是汉代至魏晋的治所,临洺关镇则是北魏以后的治所。关于临洺关镇“至少是北魏末、北周和隋初的易阳县治所”,且为北魏孝文帝时期设置这一论断,作者当是采信了《太平寰宇记》“临洺县”条的记载。[9]《隋书·地理志》“临洺县”条记载直接从北齐(即后齐)开始记述易阳县的变化,略去了北魏至东魏的情况。《元和郡县图志》和《太平寰宇记》补足了《隋志》的缺失,但后人若不加详考,容易被误导。


《太平寰宇记》载“孝文于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元和郡县图志》载“仍于北中府城别置临洺县”。北魏至东魏见诸史籍的“北中府城”有两处:一处始置于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即后来的河阳城,在今河南孟州市,可称“前北中府城”[10];另一处始置于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5)闰十二月,在洺水之阴,即今永年县临洺关镇,可称“后北中府城”。[11]因孝文帝时期只有“前北中府城”,两志中“孝文帝在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应为在今河南孟州市复置易阳,这从地理上无法解释。因此,《太平寰宇记》此处的“孝文帝”当为“孝静帝”之误记。


此外,《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都载:“临洺县,后魏省入邯郸县”,但《北齐书·李元忠列传·李愍附》中有“(李)愍未至襄国,已擒葛荣。即表授愍建忠将军;分广平易阳、襄国,南赵郡之中丘三县为易阳郡,以愍为太守”[12]。可见北魏末年易阳县仍设治,属广平郡。《魏书·地形志》“魏尹”条载:“易阳,二汉属赵国,晋属广平。天平初属。有易阳城。”[13]所以东魏天平初年易阳县亦设治。可知,至少自北魏孝庄帝年间(528—530)到东魏天平(534—537)初年易阳县均设治。孝庄帝之前北魏易阳县废置情形则由于缺乏史料不可考。


再看易阳郡县治所驻临洺关镇与孝静帝在临洺关镇置北中府城孰先孰后。《魏书·孝静帝纪》载:“(天平元年闰十二月)初置四中郎将,于礓石桥置东中,蒲泉置西中,济北置南中,洺水置北中。”礓石桥除此条记载外别无旁证,但从字面看当为地名;蒲泉除此条记载外还见于《魏书·长孙肥列传》“车驾次晋阳,慕容宝并州刺史、辽西王农弃城宵遁,肥追之至蒲泉,获其妻子”[14],可见蒲泉亦为具体地名。济北为郡名。按照《魏书》此处的书写习惯,若当时易阳郡县治所已在临洺关则当记“易阳置北中”,不应为“洺水置北中”。则孝静帝在洺水之阴的临洺关置北中府城当在前,易阳郡县治临洺关在后,北魏末年易阳郡县治所并非在临洺关,而仍在易阳城。这个“易阳城”应该就是今永年县西阳城乡的易阳故城遗址。该遗址位于洺河北岸台地之上,东距临洺关7.2千米,目前北城墙西段残存15米夯土墙,墙宽5米,高2米,城墙和城内发现了丰富的战国和汉代文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


如果将《太平寰宇记》所记“孝文帝于北中府城复置易阳”改“孝静帝于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判明孝静帝在临洺关始置北中府城在前,易阳郡县治所驻临洺关在后,则对北魏末年至东魏初年易阳县治所变迁最为合理的解释当为北魏末年易阳郡县治所本在易阳城(今永年县西阳城乡之易阳故城遗址),东魏天平元年闰十二月孝静帝在洺水之阴置北中府城(今永年县县城临洺关镇),复将易阳县县治由易阳城迁至北中府城。

三志“邯郸县”条和“临洺县”条记载之疏漏

各志对邯郸县的记载中,今人点校《隋书·地理志》为“东魏废。开皇十六年复置陟乡,大业初省入焉”。笔者曾论证东魏北齐时期邯郸县并未被撤治[16],则《隋志》“邯郸县”条记载有脱漏,今人点校也有误。据施和金推断,《隋志》所言并非邯郸县废置问题,而是陟乡县废置问题。《隋志》描述陟乡县废置时只言“开皇十六年复置”,不言何时废。有“废”始有“复”,如果没有“废”,为何此处突言“复”?因此,补、校《隋书·地理志》“邯郸县”条的记载,当为“邯郸,东魏废[陟乡县],开皇十六年复置,大业初省入焉”。即其“邯郸县”条意为在邯郸县范围内原设有陟乡县,该县在东魏被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陟乡县[17],大业初年该县撤治,并入邯郸县。


《元和郡县图志》“邯郸县”条载:“魏以为县,属广平郡。隋开皇十年置磁州,邯郸县属焉。大业二年废磁州,县属洺州。永泰元年重置磁州,县还割属。”[18]《太平寰宇记》“邯郸县”条载:“魏以为县,属广平郡。隋开皇十年置磁州,邯郸属焉。大业二年废磁州,县入洺州。唐重置磁州,县还来属。”[19]二志记载几乎完全相同,而问题在于时间跨度过大,由三国时期的魏国直接过渡到隋初,略去了西晋、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时期的情况,对《隋志》所记隋开皇六年的县治变化也略去未记。因此,依据二志无法厘清东魏北齐时期邯郸县的废置问题,这种略记恰说明当时的编纂者对《隋志》“邯郸,东魏废”的记载可能也有疑虑。


再看各志对临洺县的记载。《隋志》和《太平寰宇记》对临洺县记载的疏漏前文已述,兹不赘述。《元和郡县图志》载:“临洺县,本汉易阳县地,后魏省入邯郸县。隋开皇十年,移邯郸县理陟乡城,城在今邯郸县界,仍于北中府城别置临洺县。”[20]后人易理解为:北魏时期易阳县并入邯郸县之后,邯郸县治所即迁至北中府城。到隋开皇十年,邯郸县治所迁至陟乡城,在原治所北中府城别置临洺县。如此便略去了《隋志》和《太平寰宇记》所记东魏初年、北齐、北周、隋开皇六年(586)易阳县、襄国县与邯郸县之间复杂的变化过程。

综上,东魏至隋初邯郸县、陟乡县、易阳县、临洺县的废置情形或如下。邯郸县一直设治,从未被废县。陟乡县东魏撤治,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大业初省入邯郸县。易阳县至少在北魏末年设治,治所在易阳城,东魏初年治所迁至北中府城;北齐废入襄国县,北周又在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县;隋开皇六年,将易阳县省入邯郸县,并将邯郸县治所迁至北中府城,此时之邯郸县包括原邯郸、易阳两县之地;隋开皇十年,将邯郸县治所迁往陟乡城,于北中府城别置临洺县,辖原易阳县地。各城址的相对位置如图2所示。


图2 邯郸城、陟乡城、易阳城、北中府城位置示意

(end )



注释(滑动以查看全部)


[1] 冯小红、关会芳:《东魏北齐时期邯郸县设治考——以<窦奉高墓志>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2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