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作者访问朱自清在温州、上虞和扬州的三处故居的经历。通过探访这些故居,作者回顾了朱自清的人生轨迹,包括他的教学、创作和平民教育的思考。文章还提到了朱自清在白马湖时期的创作现象,以及他在扬州的生活对其一生的影响。最后,作者总结了朱自清的为人、为学、为师和为文,特别是他病重时的文人节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朱自清的三处故居
作者访问了朱自清在温州、上虞和扬州的三处故居,这些地方分别是朱自清人生的不同阶段的“站点”。
关键观点2: 朱自清的教学和创作
朱自请在温州和上虞教学,期间也进行了文学创作。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清淡”为美的艺术特色。
关键观点3: 朱自清的人生轨迹和文人节操
朱自清的一生近半岁月在清华大学度过,他为人、为学、为师和为文皆可圈可点。
正文
近些年,我去过朱自清的三处故居,按时序之远近,地点分别为温州、上虞和扬州。温州、上虞故居系我旅途中的邂逅,只扬州故居算是主动寻访。那年春,我去温州寻访弘一法师当年驻锡的庆福寺遗址后,漫无目的地行走在鹿城区的街衢上,竟一眼撞见了“朱自清故居”。这才朦胧地记起他曾在温州教学的经历。我读中学那会儿,他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匆匆》以及《背影》等散文,都是教科书中的篇目。《绿》即是他温州教学期间游仙岩梅雨潭所作,也是他写景文字中的上品。还记得1990年春,我赴南京出差,偶然得到江苏教育版的六卷本《朱自清全集》,发现朱自清于国文教学、中国古典诗词及传统学术的研究上皆成就不凡,系民国学者型散文大家。如今30余年过去了,我的藏书也因日渐芜杂几经清理,这套《朱自清全集》却一直稳居书架一角,须臾不曾离开。朱自清的温州故居位于四营堂巷,系一幢三进合院式建筑,拢共10余间,前身系一王姓人家的私宅。总给人清贫印象的朱自清,居住条件竟如此阔绰吗?非也!1923年2月,25岁的朱自清被浙江省立第十中学聘来温州教学,仅租住这栋私宅的一小间厢房栖身。目下除保留原有的木料和柱头外,还结合王氏后人的回忆还原了部分旧貌,并化零为整,用作朱自清生平事迹的展示和陈列。访完朱自清故居,我意犹未尽,当即有了结合其文本作实地游访的起念,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梅雨潭。承蒙当地友人驾车,约莫一小时到达景区,便迫不及待地直奔梅雨潭前,立时被雾花遄飞、碎晶激溅的悬瀑所吸引。而瀑布帘幕后的一汪深潭静影沉璧,考虑这是在仙岩,我遂把它比作仙人的酒坛;或如一块凝结着日月精华的翡玉,只摩挲一番,便安抚了一颗渐起褶皱的中年心。当年的永嘉太守谢灵运曾“蹑屐梅潭上”,而我卷起裤腿,在潭中几块大石头上跳来跃去,分明有些忘情。再登临半山处的“自清亭”,俯瞰底下泛着光晕、扯着雾纱的梅雨潭,方知只消拉开这几十米,动态即转为静态,立有注之不盈、舀之不竭之感。梅雨潭,诚永嘉胜绝之境也,它的名气显然是朱自清的《绿》给拉动的。而迟来的我所亲历的梅雨潭,好似经过岁月的保鲜处理,依然那么明眸善睐,饱含灵性的光泽。梅雨潭 来自温州发布2023年5月,我赴上虞,也是在不经意中巧遇第二个朱自清故居。先得说1924年2月,也就是在温州教学一年以后,朱自清受邀赴任上虞春晖中学国文教员。春晖中学可是当年的名校,它受新文化思想之雨露沾被,办学理念领时代风气之先,可谓近悦远来,群贤毕至。我自象山步道、古树群途经春晖中学老校址,一条紧贴校址的河道像是白马湖的开篇,于雨余乍霁的午后,豁然现出烟水蒙蒙的续篇。白马湖边,一株呈发散式造型的大树蓊蓊郁郁,遮去大半个天,也造就湖畔一大片凉荫。湖对面春晖桥堍一条悠长的“春晖马路”,三步一景,七步一居,依次为纪念陈春澜(春晖学校出资人)而设的“春社”、经亨颐(春晖中学首任校长)故居“山边一楼”、弘一法师的“晚晴山房”、丰子恺的“小杨柳屋”、夏丏尊的“平屋”。其为面湖而居、中式为主、西式为辅的一整排建筑。不想走到末尾,竟又撞见了“朱自清旧居”。一截矮墙、几间平房,有露天小院,几样绿植。除保留部分旧居样貌外,更似一座小型展览场所,这便是朱自清上虞故居的现状。当年的朱自清因隔壁“平屋”夏丏尊的太太烧得一手好菜,常和俞平伯等“小青年”去他们家打牙祭。夏丏尊蔼蔼长者之风,总是乐呵呵地予以接待。朱自清在《白马湖》一文中记载了这段交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在春晖中学执教期间,朱自清和俞平伯曾同游秦淮河,写下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朱文更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后来的学者对白马湖时期的创作现象加以研究,发现一班先生所作的散文,不经意间打造出以“清淡”为美的艺术特色,形成以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为核心人物的“白马湖派”。和其他文学流派不同,“白马湖派”未经筹划、组织、办刊、成立社团等程序,也没提出过什么创作主张、宣言之类,纯系一批同人作家不约而同、自然形成的创作流派。他们的文风无所羁绊,疏朗质朴,像白马湖上吹拂的一缕清风。范泉在其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白马湖散文作家群”的词条中说道:“在教学之余,从事散文创作,大多取材于身边琐事,语言朴素,格调清新。”朱自清在白马湖畔教学期间,为了全家的生计,每日奔波于宁波、上虞两所学校。教学之余,他对平民教育亦不乏思考:“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他认为“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朱自清系春晖中学青年教师之中坚,又系济济盈盈的白马湖散文创作流派中的主要作家。他的故居如今和众多前辈的故居一起形成一组名胜,而曾经那里是他迈向清华大学讲台之前的一处重要“站点”。扬州朱自清故居所在的小巷 资料图去年春杪我去扬州,那里的朱自清故居,可算作主动寻访。经一段时行时停、问路于人的车程,终于在一处巷口停靠。步入狭长老旧的里巷,见一电线杆上出现紫底白字的“朱自清故居”牌示。而百步开外的安乐巷27号,即为我此行的目的地。这是朱自清在东海县长到7岁后,随祖父、父亲迁居扬州后的住所。他在这里孜孜向学,成长为博闻强记、刻苦自修的少年才俊,18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朱自清故居为晚清风格的老宅,清水砖墙、黛瓦檐顶。故居面积不大,三合院式住宅,有个10平方米左右的小院,植小树、翠竹若干。不似温州、上虞故居那般重于陈列,而是体现出朱自清当年的居家氛围。有书房、卧室,就连桌椅、床具、旧蚊帐、老式家具和床上蓝白花色的粗布薄被都一一呈现在参观者眼前。西厢房的墙上还挂着四君子题材的条屏,正房的壁上贴着一张“朱自清家世简表”。又见中堂配一山水画,左右对联为“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落款为康有为。觉得颇“不搭”,一是朱自清并非那种飞扬激愤的人物;二是,康有为比朱自清早殒21年,两者生前并无交集,他的字出现在这里可能仅为点缀布景。我在各地名人故居的探访中,常发现字画随意“补壁”的现象,稍作解读,即知并无内在的联系。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名人故居的“软装”一般较在意文氛的烘托,倘对相关配置有更为恰当的安排,则不啻锦上添花。朱自清在扬州生活的11年,对其一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启蒙阶段,他接受了传统私塾式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古文根基。他的父亲督学很严,每晚都要检查儿子的功课,若见老师在作业本上有佳评,便美滋滋地以此下酒,反之则与儿子怄气。有时动起粗来,还把儿子获老师差评的作文扔进火炉,勒令重写。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朱自清父亲的严苛似有不当之处,但严字当头是当年通行的教育方式。朱自清就是从扬州一脚跨进了北大校门。他对扬州一往情深,写了《我是扬州人》《说扬州》《扬州的夏日》《背影》等散文。而他在上虞的教书生涯,也以1925年夏经好友俞平伯引荐受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作结。续有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重回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南下并担任西南联大教授的跌宕经历。朱自清年寿不永,只活了50岁,一生近半岁月(24年)在清华大学度过。回想起来,我去过的朱自清的三处故居,就像是朱自清人生的三个“站点”:扬州可称学业的“起点”,温州可称师者的“中转”;上虞则成为朱自清从中学老师升格为清华大学教授的“转折点”,继而指向其人生的“终点”。终其一生,朱自清为人、为学、为师和为文皆可圈可点,特别是后来胃疾病重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吃嗟来之食,这样的文人节操尤为后人铭记,被称为“现代伯夷”。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喻军
文字编辑:黄玮
微信编辑: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