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八卦(微信号yansubagua)禁止未经许可转载,转载及合作请询@萝贝贝,或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ps当然欢迎你们把原文转发到朋友圈
今年岁末是不是有毒,为什么简单一个影评问题反反复复地在舆论拉锯?
先是《摆渡人》口碑扑街后一群流量肉花齐刷刷转发王家卫微博说喜欢看;到了今天局面直接变成三个官媒一起批评网络上存在对《长城》《摆渡人》的恶意差评,尤其是点名批评了豆瓣和猫眼。
《中国电影报》今天也发文加入,标题为《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
央视电影频道也在今晚的《中国电影报道》花了篇幅讲这件事,内容与人民日报的稿件基本一致。
这三个报道内容差不多,只有一些细节有差异。
其核心观点是:
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
看到这段不禁抖一抖,总是第一时间看电影给出扫雷指南的我们,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吗?
仔细看下来,
三篇报道的观点、证据和逻辑如下。
1.黑客能黑掉豆瓣评分?
《人民日报》和《中国电影报道》都指出,黑客就能黑掉豆瓣的评分,并普及了两个看上去好厉害的术语,“撞库”和“肉鸡”。
对此一个做电影的朋友表示:
“特别搞笑的是说水军有技术刷分,你了解得怎么多,你怎么不刷个9分出来呢?”
2.有人在豆瓣虚构过电影词条成功戳穿了装X人士的真面目,所以豆瓣不可信。
《人民日报》和《中国电影报》都援引了这个例子:
网名“雪盲”的媒体人虚构一部名为《即使变成甲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的电影,结果真有人去评价,还说买了DVD,可见豆瓣就是在跟风打分。
翁章还列出了@雪盲 的微博声明现场来证明“被揭穿之后网友们都很羞愧”……但文章作者难道没看到原PO的陈述吗?
是自己先发微博,网友看到这个恶作剧才去评价,
“大家只是为了让事情更好玩而已”。
这位@雪盲 今天发了微博解释这一切都是大家一起开的一个玩笑,许多点赞、写影评的都是他的朋友,大家都是故意搞怪的。
他晒出朋友圈,表示自己不想被站队、被卷入此事,认为豆瓣是国内最权威最有公信力的打分平台。
3.豆瓣的评分结果跟
“第三方数据咨询机构”相反,可见不公正。
《人民日报》和《中国电影报》都举例了一个“第三方数据咨询机构”艾曼数据关于《铁道飞虎》《摆渡人》《长城》三部电影的评价,证明真实观众对电影是好评居多的。
但
知乎网友@解放者雷莫尔
发现艾曼数据的合作方有CCTV、华谊兄弟、乐视影业、万达影视和保利等,而且艾曼数据是给《小时代》系列提供服务起家的
详细论证过程见→
知乎页面
。
所以到底是谁不公正不客观呢?
4.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如是说。
《中国电影报道》采访了“
中国电影评论协会
”的会长饶曙光
这个机构我从没听说过,搜了一下他们是广电总局主管的。
会长先生表示:很多评分和恶评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影评,背后有复杂的经济利益。
所以一定要好评才算影评咯???
先说“对电影可以喜欢可以不喜欢”,又说“作为影评人发声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有专业化的水准。”
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这不就是实事求是吗?难道吐槽就不专业只有表扬才专业?
他眼中理想的影评什么样呢?
请看:
“要发出主流的,建设性的声音!!”
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会长先生应该是觉得批评都不主流?夸奖才主流?
5.给电影差评就影响了电影产业发展
几篇报道的主旨都是吐槽电影就伤害了电影产业。
等一下我看到的明明是电影的口碑和票房毫无关系:现在《铁道飞虎》票房3亿、《摆渡人》票房3亿、《长城》票房8亿,各家都在猛吹观众喜欢才是好,他们在用脚投票。给电影差评真的能影响电影产业?
再拿去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片票房为例,前十名的片子中大部分分数集中在6、7分,
而5.7分的《港囧》、5.6分的《澳门风云2》都取得了10亿左右的票房,4.2分的九层妖塔也有将近7亿的票房。
(原图来自时光网,红字部分是我们加上的)
我们倒是希望观众不要为烂片买单啊,哪有人听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