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暖通空调
《暖通空调》杂志社创办的信息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态梦网  ·  这下方便了!生态城新增4处公交卡自助充值地点 ·  12 小时前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  早安·天津 ·  昨天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  早安·天津 ·  昨天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2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运营总监实战手册3.0》包邮送,真香! ·  2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限时免费!加入「运营资料共享群」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暖通空调

【与祖国同命运共发展】行云流水沧桑任卷舒——戴庆山教授

暖通空调  · 公众号  ·  · 2019-10-02 07:49

正文


峥嵘70载,归来仍是少年
暖通空调行业自1949年创立专业以来,经历了名称的变化,从最初的卫生工程更名为现在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范围的变化,从采暖通风设备和系统延展至室内环境和能源。如今,在全球积极推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作为能耗大户的空调和通风系统必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包括制冷剂替代和更高能效,必将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行业前辈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从另一侧面体会中国暖通空调行业的艰辛历程、勃勃生机,重装再出发。


 

戴庆山 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先后讲授建筑设备、通风工程、空气调节及特殊工程空调、洁净技术等课程。

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届)

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土建学会理事 (四届)

陕西省土建学会暖通空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届)

陕西省制冷学会常务理事 (两届)

西北五省(区)暖通空调联合会发起人并任理事长 (两届)


如果说中国暖通教学的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论记,戴老师是专业奠基人之一。他曾经边学边教书,成为暖通专业拓荒者——是新中国暖通专业第一批本科毕业生的老师。

东北求学世事变迁

戴老师是辽宁人,1946年考上国立东北大学建筑系,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到了1948年5月,学校部分院系迁到北京,从1946年到1948年,他和同学们跑来跑去的,战争、学运、颠沛不断,他们体会到了那时求学动荡,偌大中国安放不下安静的书桌。

1949年之前,东北除了国立东北大学,没有什么正式的大学。1949年建国后,国家确立要在东北成立一个工学院,就是沈阳工学院,当时有6个系,是从东北大学分设出来的。1951年,沈阳工学院又改为东北工学院,扩大到10个系。那时候,东北工学院几乎占了半个沈阳市,成为了综合性理工大学。当时是东北大学工学院,长春大学工学院,中正大学工学院3个工学院组成成为沈阳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从北京撤回后,在吉林工专成立,学习半年,就是这时候要成立东北工学院。

戴老师1951年毕业留校,当时东北工学院根据国家要求,学习苏联建制,准备建立暖通专业。但当时,对于暖通是干什么的并不清楚,很多方面的知识也不知道,1952年下半年在当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了白俄老师为主的培训班,戴老师就是在这个培训班上开始接触苏联有关暖通的教学内容。

暖通教学求索之路

对于当时学校上不上暖通这个专业,戴老师说:“当时意见也有分歧,有主张上的,也有不主张上的。因为教师太缺啊,那时候教材都没有,但当时全国学习苏联已成风气,最后就决定上了。

“当时上了专业之后的困难逐渐就出来了,过去建筑设备课程里没有锅炉,供煤气当时是空白,另外锅炉和供热这几门课都没有啊。到了1953年,就有二年级学生了,当时学校就因为专业调整,把原来采煤、测量等专业都放到长春去了,而同时,因为一些理科撤掉和并掉,数学物理老师也都调走了。

“有些调配来学习采暖通风专业的学生当时也很有意见的,什么叫采暖通风?没人知道啊,当时我们有人开玩笑的说:关起门来就采暖,开门开窗就通风。

“学生到了二年级,就开始必须上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专业基础课,那时候别说学生学的困难,就是老师,讲课也困难啊,流体力学就是很费劲的一门课。

“到了三年级开始上专业课了,那更困难了,我们有4个助教来讲授专业课。我从那时开始就讲通风空调了,用的是马克西莫夫的教材。那时候真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通风课,我讲了两个学期,每周8节课,太累了,我讲完课也累垮了。

“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的采暖通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在1955年毕业了,这也是我们这个专业在中国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

“1955年课程设计时,苏联的课程设计手册都没拿到手。到1956年就好些了。

从东北工学院毕业的采暖通风专业的毕业生就只有1955年和1956年两批。到1957年后,四校合并到西安,然后成立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戴老师跟其他原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老师一起,都搬到了西安。

“东北工学院有个特点,就是在1952年到1953年开始严格按照苏联教学体制,重视理论,体系完整,而其他几所合并过来的院校就没这么熟悉苏联教学了,学校老师在西安建设采暖通风专业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57年马克西莫夫先生来了,他招研究生。成立教师进修班,当时来很多人,全国各大设计院主要负责人,都来了,四十多人,跟着马克西莫夫干了一年。

“1957年,从西安毕业的第一批采暖通风专业学生毕业了。到了1959年,这个专业改五年制了。

戴庆山老师是1951年从东北工学院建筑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带出了1955年东北工学院第一批采暖通风的本科毕业生,也是中国首批采暖通风的本科毕业生。

科研项目集中服务水电站

同其他的教授们一样,戴老师也经历了自1960年左右开始的另一个阶段动荡岁月。各种运动接踵而至,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老师下放去劳动等,这些经历,戴老师一带而过,并不多言。

到了1978年后,戴老师开始招研究生,那个阶段他也把重点放在了科研上。那时候国家水电站上的项目比较多,水电站的通风降温保温等处理就成为了戴老师主要研究的方向。

“咱们国家头一个水电站是刘家峡水电站,我们那时就帮着解决刘家峡水电站的通风空调问题。水电站主厂房主要是热量问题,另有几个重要部分,一个是高压线线缆桥的高温,另外水电站在输送过程中,水轮机的潮湿问题。在水电站设计中,暖通是个占大部分工作量的工作。

“我们在处理水电站的问题时发现,在中国,由于气候条件相差太大,南方北方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处理办法也就不能一样。比如,青海的龙羊峡水电站,属于寒冷地区,地下主要是潮湿问题,冬天屋里环境是过热的,而夏天并不热,冬天反而热的要命,所以需求就变了,冬天最主要问题是排热问题。而南方呢,主厂房大量的热量需要排出。

“这些情况的解决,国外也没有太多先例可查。比如,瑞典水电站有些资料,但他们属于寒冷地区,适合我们南方气候条件的也没有。

“后来逐渐的我们水电站项目做多了,积累了些经验,就推广到了其他地区。比如,1972年,我出差到芜湖,路过武汉,碰到长江办公室的人,他们想在武汉搞水电站,我们正好有这方面的经验,就接了那个任务。根据我们的经验,那个水电站将主机房建在了地上,规避掉很多南方及武汉地区气候条件所带来的不便。

支援人民大会堂建设

1959年戴老师短期抽调到北京,帮助解决人民大会堂建设中的采暖通风问题。

人民大会堂是新中国建国十年庆典的“十大工程”之一,是在最特殊的时间用最特殊的方式完成的工程。当时,全国的建筑界很多精英抽调到北京,采用非常规的“三边”工作法(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在10个月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从设计到竣工的全过程。

当时创作思路基本是自由的,并不忌讳什么类型,也不拒绝外来思路,整个从设计到施工的过程,包含着对中国建筑的探讨式的进步。

这些探讨,也包含了各种从零开始的尝试,因为当时我国还处于西方的经济封锁下,中国的建筑师及配合完成那些建筑的人们,倾尽了心血,进行了相对独立而大胆的创作探索。

 “1959年我抽调到北京,老那让我带人做人民大会堂空调通风的模型建立。那时,手头没什么工具,没有风速仪,我很着急,买又买不到,想了好多方法。后来,发现咱建模的速度都赶不上人家工期的进度,那时候的施工速度真是创造了奇迹。

“后来直接上通风管道了,19个大系统,高度4米,宽度12米,真的是能在里面开汽车。最大的问题是噪音,当时选择沈阳风机厂的CTD风机,因为噪音太大,先后改动马达的固定位置和皮带连接,才降低了转数,把噪音降了下来。

“当时消音器也要想办法解决,没有现场的案例。原来设想木屑和上白灰来制作。后来一算,就算整个北京城所能找到的木屑都加起来,都不够一半的量,后来就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做调研,最后找到了稻谷的稻壳,代替了木屑。

空调负荷计算江湖论剑  

行业上关于空调负荷计算,在20世纪70年代末,有过一段“江湖论剑”,戴老师也是当年参与这个项目的成员之一。

“空调负荷计算是在1979年成立专题组,当时课题申请人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后来跟中国建筑研究院空调所合作,因为空调所研究能力强而且人员以空调所为主力,所以这个课题以后就以空调所为主体了。项目组负责人是单寄平,他是东北工学院1955年暖通空调专业毕业生。

1979年计算机应用开始逐渐普及,计算空调负荷逐渐要开始使用计算机。但有关负荷计算,当时出现了个问题,过去基本理论按不稳定理论推导下来,按稳定条件计算下来的规范。但当时国际上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影响了世界各国,日本按新方法定了他们的计算方法。按新的方法,要考虑建筑本身的吸热和放热,负荷比以前要小了。这个新方法是加拿大一个建筑研究所提出的,美国和日本随后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案。中国怎么办?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找到北京建委,立项开展研究。

“空调负荷计算方法中气象参数部分专门要做研究,当时在冶金部有个规范组,其中也有个气象参数小组,咱们学校负责,我是负责抓的。过去我们的气象参数都是按苏联的方式计算的。

“当时气象参数组有位老师李海林,他研究后发现,计算法的系数这个数是按照概率论算出来的,那是苏联的概率,不能用在中国啊。从那时起,规范组就将各个地区测定室外温度后,规范组统一收录,我们曾印刷了《气象参数》的小册子,冬夏季空调温度,通风温度,全国90多个城市都给了参数。规范组做了两年多。

“气象参数搜集这部分工作由西安学校负责,这其中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新疆地区当时没有人做,李海林找人补充,四川有些地方,川西北,广西十万大山等地也没参数,这两个地方气候还是很重要很特殊的,对周围地区都是有影响的。没有气象观测站,现在气象参数资料应该重新整理了,30多年都过去了。室外环境参数都变了,全国应该重新统计一下,这都是今后要开始做的工作了。

空调负荷计算在1983年做成果。提出了两种方法,其中传递函数的方法比较复杂,是根据国外计算思路,加入数理概念,比较复杂。另一种,是由贵州建筑设计院的孙延勋提出的谐波计算法,这个方法把新旧因素揉到一起,计算起来比较容易,后来一些设计院比较欢迎这种方法。

“当时关于这两种方法在课题组中开展争论,到大连会议期间,就提出了两种计算方法都可作为国家规范介绍的计算方法这个决定。

退休十年力推西北行业发展

戴老师1993年退休后做了十年暖通学会分会的工作,曾任西北五省暖通空调、热能动力联合会的理事长,陕西省暖通学会秘书长。

“西北五省分会是1991年成立的,西北五省科学技术上落后些,很多工作不好开展,当时宁夏、青海都很困难,可是活动五省都得开展啊,那就陕西省出力吧。现在各省都行了,20多年过去了,现在工作都好开展了。我做了两届,到2000年的时候,我就彻底退下来了。咱西北分会的工作也蒸蒸日上了,现在发展的真快真好啊。


科研工作

国务院调令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加人民大会堂等国庆十大建筑的设计研究工作;

曾参加国家“建筑物用空调负荷计算方法”项目的研究,参加空调房间负荷测定工作,此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集体三等奖;

1985年丹麦哥本哈根国际暖通制冷第一届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纵波波动送风规律的研究》,刊登在CLMA-200论文集第四集中;

参加冶金部组织的《冶金工业污染及其防治》丛书中大气污染部分的编译工作;

陕西省体育馆变射程风口送风,空调组织专题研究,为解决大空间气流组织提供了数据资料;

西安报话大楼基建时,担任该项目全部采暖通风制冷工程的总负责人,并独立完成了采暖空调设计;

带领本科毕业生对甘肃省陇西西北铝加工厂铝喷粉风力输送系统进行改造,并完成设计及施工。将原人工输送系统改造成风力运料,节省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回收了超细铝粉。这一重大改革,国内并无先例,多年一直运行良好;

对水电工程中的龙羊峡、天荒坪、小浪底等水电站的主厂房大型空间气流组织,均进行了不同的模化试验,成果在全国水电情报会议上发表。


节选自《暖通记忆》,作者董丽萍




热销图书

¥30

点击购买

¥8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