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申明: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上海山丘心理咨询工作室
(ID:shanghaishanqiuzixun)
阅读第一已获授权发布,
如有想要了解的话题,也可以给我们留言。
根据埃里克森有关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观点,6岁到12岁这一阶段是专业术语中的学龄儿童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
其实,学龄儿童的勤奋与勤奋感是不同的。表面上的勤奋行为,并不代表儿童从内心之中获得了勤奋感,学龄期儿童不仅要努力掌握学校要求学习的大量知识,还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因此,父母一定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但不是粗暴的强迫手段,引导儿童成功获得勤奋感。
去年年底有篇文章,引起了家长与老师们的热议,说的是学龄儿童的很多作业需要家长帮忙一起做,除了孩子觉得学习不堪重负之外,连一个家庭都快被孩子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们各抒己见:
老师认为学校负责传道授业解惑,但家长配合实施也非常重要;
家长则认为自己承担了过多的教学责任,这些部分不需要家长的参与。
两方面都非常的委屈,认为自己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那么这个时期,孩子到底在经历怎样的发展危机,又需要达成怎样的心理任务,我们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或许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6-12岁,在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理论中,属于学龄期,此时的儿童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儿童专心学习大人设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生产者而准备。
学校还是培养儿童将来顺应社会文化的场所。
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也是在学校要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
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工作和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这个时候,儿童已意识到进入社会后必须在同伴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一方面勤奋学习,以期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但又担心自己会遭遇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基本冲突。
勤奋感和自卑感到底来自哪里呢?
勤奋感是由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
自卑感是由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品德离开这个阶段。
所以,无论是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在此阶段通过关注与鼓励的形式,让儿童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价值的。
如果学校和家长互相推卸责任,会让儿童对学习产生困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为学习而付出努力,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学校和家长在此时视学习为衡量儿童的唯一价值标准,那么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将来会认为只有工作才有价值。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学校和家长在这个阶段里,应该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绝不能以牺牲某些其它重要的品德为代价,比如学会帮助他人、怎样和同伴一起游戏等。
如果孩子不只是认为工作有价值,其他生活中的活动也有价值,他以后就能不断地在创设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活动中体验到一种勤奋感。
埃里克森还指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与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
所以,学校与家长在本阶段应该互相配合,彼此沟通,主要目的是要让儿童从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来获得勤奋感。
家长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在最初的阶段让儿童感受到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学习、及如何合理地安排并有序的完成工作,这一切不应该是互相应付与推诿。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布置适合本阶段儿童的任务,以免任务难度太高,儿童不能体验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功感受。
纵观埃里克森对儿童阶段人格形成的分析,可以看到,前四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都与自信心的建立有关,可以说,儿童在整个发展阶段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其本质的属性就是自信心与自尊的建立。
若是儿童在发展中获得了自信与自尊,那么他也就会获得基本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和勤奋的美德,那么他的一生也会变得完整和健康。
这也是我们带着觉醒做家长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章:《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阅读第一往期相关文章:
◆ 跟孩子的沟通,讲的是技巧和方法,请先给自己上这一课!
◆ 这三种能力决定孩子未来的阶层, 比钱更重要
◆ 耶鲁大学跟踪研究40年成果:揭开1-14岁孩子的成长密码
◆ 执教45年的美国老师写给家长的几条建议和我的几个小小尝试
我们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如果你有想法、有文采、有深度,愿意分享,
欢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所有稿件一经选用, 会支付相应的稿酬(最高可达¥ 2000)
投稿文章要求请点击:此处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