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杜甫
冬至又称冬节、大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为四大节。
冬至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二的前后,历书上说:“寒气已极,故曰冬至。”意思是“冬天到了极点”。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过后,气候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因而民间有“冷在三九”之说。
俗话说: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一般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常会在冬至进行,冬至俗称“小年”。
一候,蚯蚓结
蚯蚓感阴气蜷曲,感阳气舒展,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
二候,麋角解
鹿属阳,山兽,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动
水乃天一之阳所生,现在一阳初生,所以,水泉已经暗暗流动。
冬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还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但因地域不同,所以风俗各异。除了喝杯冬酿酒、吃顿团圆“冬至夜饭”外,还有饺子、烧腊、汤圆、糍粑,炖锅羊肉汤等。北饺子,南汤圆,是冬至吃货们的保留节目。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意味着团圆和吉祥。
冬至必吃饺子,这个习俗与“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密切相关。张仲景东汉末年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时,正赶上冬至这天,看着南阳老乡们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伤寒流行,于是他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支起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百姓。老乡们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这就是“饺耳”或“饺子”的来历。
听说远在台湾的同胞们每到冬至都要用九层糕祭祖,他们用糯米粉捏成各种象征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熟。祭祖之后,宗亲们大摆宴席,吃九层糕,称作“食祖”,以此来联络宗亲们的宗族感情,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冬至是春节的序幕,自此之后,年味渐入佳境。科普小编将持续为您送上新鲜热辣实用的科普小知识,与您共同期待2017的到来!
福建天澜 精品运维
❤您的点赞,是小编辛勤运营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