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精彩书摘、文摘,好书推荐,心得分享。用指间的碎片时间,品读政治学、国际关系,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与您一同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生态环境  ·  中国证监会提出18条政策举措 ... ·  2 天前  
北京生态环境  ·  中国证监会提出18条政策举措 ... ·  2 天前  
楼市前线  ·  大会表态!广州火车站改造片区终于动真格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一座祠堂背后的兴业富民故事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公众号  ·  · 2024-12-06 13:48

正文

点击上方可订阅关注我们哦!

一座祠堂背后的兴业富民故事

来源:道中华

说起祠堂,你会想到什么?

庄严崇高?祭拜祖先?供奉先贤?

在贵州遵义尚嵇镇,

百姓自发为一位地方官员修建了祠堂。

这个人叫 陈玉壂

于乾隆三年(1738年)开始在遵义为官。

在此地为官六年间,他做了些什么?为何令百姓如此崇敬?


▲陈公祠位于尚嵇镇的中心,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是为了纪念乾隆年间任遵义知府的陈玉壂。陈玉壂从山东引种柞蚕、教民养织、三次往返终获成功。(图片来源:“播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1

引蚕入黔惠百姓


雍正年间,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流官管理。


乾隆时期, 朝廷提出“慎选苗疆守令”,特别强调要选拔“亲民之官”


在这一政策下,贵州涌现了一批贤官能吏,时任遵义知府的陈玉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乾隆三年(1738年),清廷任命陈玉壂为遵义知府。到任后,他“巡视四乡,见青冈、槲树满山遍野”。便想到,在他的家乡山东历城,百姓早已用槲树养蚕,但遵义的民众却不知道槲树还有这样的价值,只是将其用于卖材或烧炭取暖。


▲槲树的幼叶可饲养柞蚕。(图片来源:植物智)


为何不用槲树叶养蚕富民呢?说干就干!


1739年冬,陈玉壂派人远赴山东采购蚕种,并招募技师到遵义传授养蚕之法。


陈玉壂虽为此做了“万全”的准备,但他还是低估了路途的艰辛和购种的风险。


当购种人与蚕师日夜兼程,返程至湖南省境内的沅江时,南方已进入春天,气候变暖,蚕茧提前出蛾,蚕种报废。


1741年冬,陈玉壂再次派人去山东购买蚕种,并要求他们春节前务必赶回遵义。这一次,蚕种被顺利采购回来。


1742年春,陈玉壂将所购蚕种分给遵义署府附近的百姓放养,春茧养殖获得成功后,他传令辖区各地,要求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学会“放、养、缫、织”的柞蚕养殖和缫丝纺织之法。


玉壂 不仅免费给村民发放从山东引进的织机,还提供资金补助,他本人更是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 “口讲指画,虽风雨不倦”


▲陈公祠中陈列着复原的纺织机。(图片来源:“播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遵义百姓如获至宝,积极响应,纷纷加入养蚕“大军”。但因遵义地方秋季天气炎热,幼蚕经烈日曝晒,未能吐丝作茧,此次引种又失败了。


1742年,陈玉壂第三次派人采购蚕种,并聘请技师和织绸师来遵义教百姓放养柞蚕和织绸。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养蚕终于成功了。


1743年秋,遵义全境蚕业大丰收,收茧800万枚。


▲陈公祠中展出的各式蚕茧。(图片来源:“播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乾隆八年(1743年),陈玉壂任期结束。民众听闻他即将离任,泣不成声,甚至有人一路远送直至贵州边界。


后来,遵义“郡人感其德,为立专祠祀之”。史料记载,乡绅张书田、李镳二人领衔募款,去江南三大名胜之地,潜心绘图,请来四川古建筑匠人,乡人献工,历时一年修建陈公祠。


遵义百姓也将他们对陈玉壂的感恩化作民歌和诗文,口口相传:


家家门前种青杠,家家虔拜马头娘。

小姑络丝大姑织,蚕事忙于农事忙。


六月十五赛蚕神,当年太守济南陈。

做官何事不做好,儿千女万尽曾孙。


泰山神秀娄山雄,柞树人生两地同。

蠕蠕南来欣殖种,黔人怀德祀陈公。


▲陈公祠内“蚕政永思”牌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

蚕业兴盛促发展


在明朝以前,遵义地区主要以农耕为主业。至明朝成化年间,才开始有“生铁冶炼”活动。


自陈玉壂自山东引进蚕种、织机和丝绸织造技术开始, 遵义丝织业大兴,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养蚕大获成功,陈玉壂以优惠价格收购全部蚕茧,其中除部分用作缫丝织绸外,其余的用来扩大养殖范围。


对于这番景象, 《遵义府志》中描述,当地纺织机之声四邻相闻,槲树成林。邻居见面聊的都是春丝、秋丝的产量和自家子弟的纺织技术。


陈玉壂主政遵义期间,命人在城南郊修建丝织作坊,由技师指导缫丝织绸,开发生产出 “府绸、毛绸、双丝绸、单丝绸” 等多个品种。


▲陈公祠内保存完好的多种丝料。(图片来源:“播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自此,遵义放养山蚕和缫丝纺织之风大盛,生产出的遵绸竟与吴绫、蜀锦、杭纺等产品“争价于中州”,远销西域和南洋。


遵义蚕桑业态、规模、产出、丝绸的花色品种在国内均享盛名。


遵义蚕丝业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此后二百余年间遵义老百姓的必营之业。 丝织业成为遵义的百业之首,年贸易额高达500万两白银,一跃成为贵州全省丝绸生产和贸易中心。


养蚕技术很快由遵义向周边推广和传播。《黔南识略》中记载,贵阳、遵义、思州、兴义、镇远等府属都有一定规模的蚕桑业。


十数年间,贵州蚕桑已初具规模,丝绸不但基本满足本省需要,还行销省外,结束了贵州不知蚕桑之利的历史。之后,遵义的养蚕缫丝技术还传到临近的安平和四川綦江等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