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祠堂,你会想到什么?
庄严崇高?祭拜祖先?供奉先贤?
在贵州遵义尚嵇镇,
百姓自发为一位地方官员修建了祠堂。
这个人叫
陈玉壂
。
于乾隆三年(1738年)开始在遵义为官。
在此地为官六年间,他做了些什么?为何令百姓如此崇敬?
▲陈公祠位于尚嵇镇的中心,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是为了纪念乾隆年间任遵义知府的陈玉壂。陈玉壂从山东引种柞蚕、教民养织、三次往返终获成功。(图片来源:“播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雍正年间,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流官管理。
乾隆时期,
朝廷提出“慎选苗疆守令”,特别强调要选拔“亲民之官”
。
在这一政策下,贵州涌现了一批贤官能吏,时任遵义知府的陈玉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乾隆三年(1738年),清廷任命陈玉壂为遵义知府。到任后,他“巡视四乡,见青冈、槲树满山遍野”。便想到,在他的家乡山东历城,百姓早已用槲树养蚕,但遵义的民众却不知道槲树还有这样的价值,只是将其用于卖材或烧炭取暖。
为何不用槲树叶养蚕富民呢?说干就干!
1739年冬,陈玉壂派人远赴山东采购蚕种,并招募技师到遵义传授养蚕之法。
陈玉壂虽为此做了“万全”的准备,但他还是低估了路途的艰辛和购种的风险。
当购种人与蚕师日夜兼程,返程至湖南省境内的沅江时,南方已进入春天,气候变暖,蚕茧提前出蛾,蚕种报废。
1741年冬,陈玉壂再次派人去山东购买蚕种,并要求他们春节前务必赶回遵义。这一次,蚕种被顺利采购回来。
1742年春,陈玉壂将所购蚕种分给遵义署府附近的百姓放养,春茧养殖获得成功后,他传令辖区各地,要求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学会“放、养、缫、织”的柞蚕养殖和缫丝纺织之法。
陈
玉壂
不仅免费给村民发放从山东引进的织机,还提供资金补助,他本人更是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
“口讲指画,虽风雨不倦”
。
▲陈公祠中陈列着复原的纺织机。(图片来源:“播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遵义百姓如获至宝,积极响应,纷纷加入养蚕“大军”。但因遵义地方秋季天气炎热,幼蚕经烈日曝晒,未能吐丝作茧,此次引种又失败了。
1742年,陈玉壂第三次派人采购蚕种,并聘请技师和织绸师来遵义教百姓放养柞蚕和织绸。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养蚕终于成功了。
1743年秋,遵义全境蚕业大丰收,收茧800万枚。
▲陈公祠中展出的各式蚕茧。(图片来源:“播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乾隆八年(1743年),陈玉壂任期结束。民众听闻他即将离任,泣不成声,甚至有人一路远送直至贵州边界。
后来,遵义“郡人感其德,为立专祠祀之”。史料记载,乡绅张书田、李镳二人领衔募款,去江南三大名胜之地,潜心绘图,请来四川古建筑匠人,乡人献工,历时一年修建陈公祠。
遵义百姓也将他们对陈玉壂的感恩化作民歌和诗文,口口相传:
家家门前种青杠,家家虔拜马头娘。
小姑络丝大姑织,蚕事忙于农事忙。
六月十五赛蚕神,当年太守济南陈。
做官何事不做好,儿千女万尽曾孙。
泰山神秀娄山雄,柞树人生两地同。
蠕蠕南来欣殖种,黔人怀德祀陈公。
▲陈公祠内“蚕政永思”牌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明朝以前,遵义地区主要以农耕为主业。至明朝成化年间,才开始有“生铁冶炼”活动。
自陈玉壂自山东引进蚕种、织机和丝绸织造技术开始,
遵义丝织业大兴,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
养蚕大获成功,陈玉壂以优惠价格收购全部蚕茧,其中除部分用作缫丝织绸外,其余的用来扩大养殖范围。
对于这番景象,
《遵义府志》中描述,当地纺织机之声四邻相闻,槲树成林。邻居见面聊的都是春丝、秋丝的产量和自家子弟的纺织技术。
陈玉壂主政遵义期间,命人在城南郊修建丝织作坊,由技师指导缫丝织绸,开发生产出
“府绸、毛绸、双丝绸、单丝绸”
等多个品种。
▲陈公祠内保存完好的多种丝料。(图片来源:“播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自此,遵义放养山蚕和缫丝纺织之风大盛,生产出的遵绸竟与吴绫、蜀锦、杭纺等产品“争价于中州”,远销西域和南洋。
遵义蚕桑业态、规模、产出、丝绸的花色品种在国内均享盛名。
遵义蚕丝业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此后二百余年间遵义老百姓的必营之业。
丝织业成为遵义的百业之首,年贸易额高达500万两白银,一跃成为贵州全省丝绸生产和贸易中心。
养蚕技术很快由遵义向周边推广和传播。《黔南识略》中记载,贵阳、遵义、思州、兴义、镇远等府属都有一定规模的蚕桑业。
十数年间,贵州蚕桑已初具规模,丝绸不但基本满足本省需要,还行销省外,结束了贵州不知蚕桑之利的历史。之后,遵义的养蚕缫丝技术还传到临近的安平和四川綦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