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
话题
“他们要求越低,我越觉得难以达到”
坐在妈妈身旁看电视,收到一条微信,点开发现标题是:《远嫁的女儿,是父母丢失的孩子!》
我转头瞅了眼母亲大人,她不看我,低着头说:“写得挺好的,你看看。” 随即,她用这篇文章更新了朋友圈,小姐妹纷纷评论。
“写得太好了,转给孩子!”
我妈看完不多的评论,琢磨了一会儿,开始隐隐约约地说一些要我留在家乡的话。
自从和父母说了今后的规划,妈妈一直是以沉默来进行无声的抗议。她拒绝和我谈论就业,只是会在亲戚们问到时,抢先回答:“她肯定会回家的。”
我不会去故意纠正她的答案,因为我感受到她在害怕。就像小时候我害怕她出差,害怕她加班,害怕她长久不在我身边一样。
现在,她很喜欢一些央视广告,每次看央视剧一定不会在广告时换台。有时甚至会把我叫出房间,指着电视说:“这个就拍的很好,你学编导的,要多看这些优秀的短片。”
接着,慈母的微笑。
是什么样的广告呢,孩子打来电话,老头子说你妈去跳广场舞了,转身提着饭去了医院,广告主旨:多回家看看。
记得中学时,有一个经典的卖电视广告:孩子们都不回家吃饭,老人很孤单的坐着。
她看到这个广告时,是在抱怨的:“现在的广告怎么矫情成这个样子,孩子出息了在外面闯荡,家里人应该高兴才是。”
那时,她看到北京堵车的新闻,也要说一说“这些车真好看”,“到大城市才能开那么好的车”,然后转身告诉我:要努力学习,去大城市过好的生活。
高中毕业,我考到广州她很开心。大一开始,我在剧团实习,她很开心。大四我导了第一部自己的话剧,她也很开心。
可是,当我更用力将自己变优秀,她却渐渐地不再开心了。
过年回家,老妈象征性地询问我的工作。
当她发现我在广州过得还不错时,脸上并没有太多欣喜,眼神里更多的反而是凝重。
听完我汇报工作,她没有接我的话,转而重点夸起办公室小姐妹考公务员的孩子,在老家买房结婚的隔壁家哥哥,然后下结论:我应该回家踏踏实实的工作。
因为下学期要实习,我计划早点回广州,原定初七就回去,但很快就被妈妈在高八度的责骂声中否决了。
“那么早回去干嘛!你都没课了,有什么好实习的,去你爸爸单位盖个章。”
我目瞪口呆地听着,想起小学时,我不背书,苦苦哀求她在背诵课文上签名,她恶狠狠地抓着我背到深夜。初中时她要求我进年级前100,高中时对我说“前两百也很好了”。
到高三那年,每天吃晚饭,她不断强调:“不要太有压力,考上大学就好。” 但是现在,她又苦口婆心地说:不要挣大钱了,在身边就好。
她对我的要求越来越低了,可是我却更加苦恼。若是以前的目标,我认真听课努力做题就能完成,可现在我不知如何完成。
大学以后,妈妈每次都会嫌弃我假期太短,甚至有时候会旁敲侧击地暗示我可以逃几天课,多留在家里几天。可是,她以前是很想我去外面的。
可能长大就是不断被爸妈推着向外走,到某个节点,又被他们拉扯着,快点回家。
以为我们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等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独立强大就是回馈给父母的安全感。可是现在发现,他们只是需要我们在身边。
她怕我独自在外辛苦,也怕以后都要一年才见我一次,更怕我不会回家。但我也很怕,怕她活成公益广告那样,怕她明明给我了最低的要求,我却做不到。
在广州这几年,每逢节日看着身边三两结伴的一家人,我会明白爸妈想要我留在家乡的心情。一家人柴米油盐聚在一起,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是大人们从小告诉我们要变厉害的事,已经深刻地埋在心底。突然不让我去争去拼了,我只能选择更拼命的抵抗。
也许每对父母都是这样,小时候希望我们是年级里的佼佼者,现在却把“做个普通人吧”挂在嘴边。
妈妈还是一天一个电话地询问我,我也不急不慢的打着太极,这边的生活不能跟她描述太差,也不能说得太好。
关于未来的决心也不想让她知道了,不然,只会徒增她的烦恼。
十天左右的频率,我会发一条聚会的朋有圈给她看,三天左右,抱怨一下广州的交通和空气,尺度相当有水平,都是练出来的。
我常常激动地告诉她们自己挣到一些钱了,而他们的回复也只是让我多喝水,多锻炼身体,不要熬夜。甚至参加比赛拿了奖,他们也是回应我:不要太拼了。
现在,爸妈对我已经没有任何要求,其实这才是最难达到的要求。
看着他们揣着对我的小小期待,双双老去,只能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早点实现自己,再去完成他们的心愿。
在此之前,我和父母只好在彼此的领地,一防一守地互相拉扯。
最后
父母不希望我早早回广州,但是在我要走的前两天,我妈还是忙前忙后帮我准备带走的家乡特产。
行李箱塞满了,还打包了另外一个纸箱。
虽然不想我走,但他们还是准备了最充足的行李。我坐上回广州的飞机前,妈妈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明白他们日渐降低的要求,是对我愈渐浓烈的爱。
今日作者是刚刚加入我们的
好看的
编辑 / 紫菜
插图/《Mother》
音乐 /《家族になろうよ》
这里会讨论一些年轻人的心事
今天回留言的,是作者本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