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廉山西
我们共同努力,让清廉成为新时代山西的风尚和名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菜可以预制,那人呢?丨睡前聊一会儿 ·  7 小时前  
CHINADAILY  ·  Life丨Staging a ... ·  3 天前  
CHINADAILY  ·  Top News丨200 telecom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廉山西

中国纪检监察报“廉洁文化中国行”整版报道大同丨云中清气满山川

清廉山西  · 公众号  ·  · 2024-09-06 11:58

正文

大同市主要廉洁教育场所分布图。大同市纪委监委供图

栗毓美墓园内的永怀堂。大同市纪委监委供图

党员干部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大同市纪委监委供图

平型关大捷纪念碑。大同市纪委监委供图

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有一首《结客少年场行》:“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龙旌昏朔雾,鸟阵卷胡风。”诗中的“云中”,便是大同,也称云州、平城。

01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大同,居内外长城之间,处农牧接壤之地,自古胡汉杂糅,拥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北魏、辽、金400余年的建都史。
处于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的大同地区,地当蒙古高原进入中原的孔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缘环境,决定了大同地区特殊的发展历程。
行走在大同的土地上,望着湛蓝如洗的天空,思绪随着白云悠悠,脑海里不时翻涌出晚唐诗人郑谷的《送人游边》诗:“春亦怯边游,此行风正秋。别离逢雨夜,道路向云州。”郑谷身处易代之际,诗中多涉社会民生、陵谷变迁,时有警句。大同,也被称作云州,现在这里就有云州区。我想,郑谷被人誉为晚唐诗坛巨擘,不是因为会写诗,而是因为他的诗中关涉着国计民生。一念及此,不由思绪万千……
作为北魏的都城、辽金的西京,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程,似乎浓缩地反映在这里,从南北朝到辽、金、元、明,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众多民族在这座历史名都书写下辉煌的篇章,民族迁徙融合是这个舞台的永恒主题。
这里涌现出了数不清的英雄人物,也留下了说不完的人文历史。战国赵武灵王在此推广胡服骑射,北魏在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辽金时大同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明代大同成为九边重镇之一、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
在大同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治河名臣、清官廉吏,与林则徐齐名,人称“南林北栗”,《清史稿》评价其“卓为当时河臣之冠”——栗毓美,山西大同浑源人,道光年间出任河东河道总督,在任期间,为黄河的治理付出了巨大的心力,最终积劳成疾、以身殉职,朝廷赐谥“恭勤”,林则徐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栗毓美被誉为“河神”,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他任河督仅仅五年时间,可在这五年里“河不为患”,使老百姓免于水灾和流离失所。他发明的抛砖筑坝法,“三年未生一新工”,为国库节省大量官银,更拯救了无数的黎民百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千百年来,黄河见证着文明的漫漫进程,见证着时代的前进步伐,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
今天在大同还可以看到当时治河用的“河工砖”。约20斤重,椭圆形,上面还钻着一个孔,可以用绳子穿系抛修,又可用来砌筑坝体,它与当时一般的治河材料不同,当时主要是以秸秆和石料为主,秸秆抗洪能力弱且易腐烂,而石料采运困难,价格高昂。在一次险情中,栗毓美急中生智决定采用民用砖治河,结果化险为夷、效果显著,之后加以创新。这砖既能保证治河需要,又能降低成本,因此得以推广一直沿用了一百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抛砖筑坝法仍是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要方法。
栗毓美一生博览群书,公余之暇,手不释卷,把教育看作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第一要务。他不仅积极倡导教育,而且身体力行为教育办实事。他任河督后,解决了家乡浑源恒麓书院的经费问题,又捐资设立义学,为许多贫家子弟提供了入学机会。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大同市排演的廉政历史剧《河清海晏》,就取材于栗毓美清廉自守、勤政爱民、勇于担当的感人事迹,甫一排出就大获好评,成为第三届山西艺术节廉政题材优秀剧目。这背后,是人们对往圣先贤心怀家国天下的永恒追忆。

02

平型关大捷,壮我民族魂

平型关上旌旗展,打响抗日胜战第一役。1937年,一场战斗让大同市灵丘县扬名中外,那场战斗就是平型关大捷。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回顾这段抗战史上的不朽神话。
顺着山路,如同顺着时光的隧道,侧耳倾听那段历史的歌!翻开平型关这段永载史册的历史,乔沟像一位沉默不语的老者,在峰峦叠嶂的山谷间,庄重地握住往昔的峥嵘,将岁月的沧桑轻轻抚摸,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枪林弹雨的岁月。
乔沟是平型关大捷主战场,最窄的地方仅容一辆马车通过,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然也就成为八路军打伏击战的首选。
1937年9月24日,八路军115师冒雨进入乔沟一线,次日拂晓前到达预设阵地,师指挥所设在乔沟东南的一个小山头上。9月25日晨7时许,日军第21旅团一个步兵大队,乘100余辆汽车在前,满载军需物资的200余辆大车在后,在一个骑兵小队护卫下,浩浩荡荡进入八路军设伏地点。我军一声号令,步枪、机枪、迫击炮一起开火,手榴弹像雨点似的砸向敌群,沟底公路上的日军队伍混乱不堪,我军趁机冲向公路,将敌人分割包围。战士们前仆后继、奋勇杀敌,经过6个多小时的血战,进入乔沟一线的敌人被全部歼灭。
这场伏击战,数百名八路军战士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平型关,他们用热血和信念换来了这次胜利,八路军取得了出师抗日的首战大捷,一场伏击战使得平型关扬名天下。
站在平型关上远远望去,一座巍峨的烽火台矗立在山峰间。曾几何时,它燃起了多少次狼烟,见证过多少次金戈铁马的战斗,在它脚下则是一座千年古庙,当地百姓称老爷庙。
乔沟伏击战是首捷,老爷庙高地的争夺则决定着整个战斗胜负。老爷庙前的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我军的冲杀声和敌人的惨叫声混成一片,一摊摊血迹染红山头,最终,被我军拿下。如今,当人们来到这座记录着八路军战士们浴血山岭的古庙时,总要驻足沉思……
平型关大捷壮我民族魂。平型关下响起的枪声,激起了中华民族抵抗日寇侵略的信心和决心。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让我们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建于1969年,位于灵丘县西南30公里处的白崖台乡,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廉政教育基地。从乔沟移步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门区广场,会看到一座23米高的“平型关大捷遗址”标志碑和一面大型浮雕墙。沿115级台阶拾级而上,便来到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展馆内,一场场逼真的场景演示、一幅幅珍贵的文字图片、一件件简朴的军装、一件件斑驳的兵器,使我们思绪仿佛回到了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观看场景演示,惊心动魄的战斗如在眼前,八路军英勇抗敌的壮举和机智策略令人肃然起敬。
曾经的硝烟已成历史,留给我们的是缅怀与发扬。今年以来,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已累计接待700余家单位4万余人参观学习。
平型关是英雄的关,它浸染了无数先烈的鲜血!平型关是难忘的关、胜利的关,它承载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不屈的伟大精神!

03

古都不老,与时俱新

大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样,近代以来的大同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大同,这座历史名城的命运,也与国运同沉浮。
我们党成立初期,就开始在大同地区开展工作,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组织)党员何孟雄、时任大同铁路工会秘书的王仲一等人的努力下,大同地区发展了第一批党员,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大同铁路工人支部。党在大同地区组织工人声援“五卅运动”、支援北伐和土地革命,有效传播了进步思想,为革命的进一步深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大同的进步学生迅速成立抗日自治联合会,各界群众组织反帝抗日大同盟,支援并参加抗日武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救亡运动迅速波及周边各县,抗日热潮滚滚涌动,势不可当。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曾在这片热土上救死扶伤,挥洒汗水,他与驻地军民结下的深厚友谊至今被传为美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