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茶课八期 赵舒羽
| 编辑
/ 大树六堡
| 审核
/ 厚朴学务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有2个小时就要上第九次茶课了,心情居然有些雀跃呢。为了安抚身体,自然而然的一口呼吸将脊柱拔起,息气放松。当调整到平稳的状态,还是忍不住夸奖自己:又前进了一点。真实不虚,通过两个多月的茶课修习,谭老师引导着我走出了自己的身体节奏,恢复了两成“觉”。
回忆茶课上种种,第一次茶课,谭平老师泡茶给大家喝,教大家感受以茶调息的路径。仅仅是调形,让呼吸顺畅,就给茶汤口感和身体空间感带来最直观的变化。第二次课是绿茶和黄茶的主题课,老师开始潜移默化的帮我们调息了,通过喝老师泡的茶通过诵读,弱化明显的发声位置和共鸣位置,来滋养自己的身体,通过动手泡茶,开始与茶互动,与同学们互动,了解自己。最大的发现,喝了很多绿茶,没有出现担心的胃疼,我只觉的身体好暖,生机勃勃。
第三次是白茶的主题茶课,老师准备了白毫银针为我们提振正气。泡茶环节,老师会手把手的带,细心指导。在课程中不断提醒我们调息,感受身体和茶汤的变化。(此时我还没太多感觉呢)。第四次课,我请假了,是青茶的主题茶课,现在说起来仍有些遗憾。第五次课,是青茶(二)主题茶课,12位同学,冲泡了6款乌龙茶。老师逐一品饮,带我们找不同人泡出茶汤的不同感觉。这次我对“静坐调神”和“发声养身”有了一点觉。回家开始主动练习老师讲的诵读方法,发现10次会有一次出现打嗝排寒的现象。第六次茶课,是红茶主题茶课,依旧动手冲泡,6款红茶,可惜没有时时记录,唯一的印象就是温暖,依稀能回忆起乔木树种在茶汤中呈现的高大。
第七次茶课是黑茶主题,喝到了不同年代的六堡茶,90年代、80年代、70年代,依次喝上去,老师有带来了老的红泥炉,备了橄榄炭、用的是广西巴马泉水,为我们煮了黑茶,一边品茶,再配合老师讲授的呼吸吐纳的方法,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很轻盈,腋下有气膨膨鼓鼓的,好像有小气球放在那儿。第八次课是生普主题课,这次也是惊艳到我的一次,喝到了100~300年、300~500年、500~800年树龄的茶,身体仿佛随着茶树的生长起起伏伏。少不了的,是同学们动手泡茶的环节,老师带领我们互相观叶底,品评茶汤。此时,我发现自己的觉回来了。当喝到同学泡的一款生普时,我向老师请教:谭老师,为什么这口茶汤里很多叶子的信息,别的茶汤是一种信息。老师说:你喝的这杯是群体种啊。稍后,老师依次重新冲泡同学们的叶底,让我们继续品尝,当我又喝到那款群体种生普时,我说:诶!散落一地的信息,被捆在一起啦。老师说:能喝到信息,就是很好。
当“觉”恢复了一些,我发现自己的眉眼清晰了很多,看花看树看器看茶,都有了感觉。我能察觉自己这个时候紧张了,需松开腋下;这个时候心浮气躁了,需要一口呼吸将自己的脊柱拔起。徐老师曾说起何为养,我记得:顺为养。在老师的茶汤中,在老师温柔的讲话中,我不着痕迹的被滋养着,发现的时候,已经在属于自己节奏的路上前行着。去掉修饰,去掉压抑,通过恢复的觉,我要逐步放掉后天意识,让身体回复原本的节奏,谭老师常说:你的身体比你更爱她自己。干茶经过无数道加工工序,依旧可以遇水而活,有些叶底宛若刚从枝头采下的鲜活,这是我们应该有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节奏——活出鲜活的自己。徐老师原话:生活没有放过我,我也没有放过生活。
13:30啦,我要去上第九期主题课:器与水,好期待去感受不同的水,不同材质、器型的器皿对茶的影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