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此间少年
我的少年在回家的路上,在夏日的湖中央,在只有朗朗读书声的学校,在和同学朋友嬉闹玩耍的天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有外婆的童年时光,热闹得不得了! ·  2 天前  
冯唐  ·  不是事情让你痛苦,是你选择了痛苦 ·  4 天前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2 天前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此间少年

如何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此间少年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4-19 17:24

正文

百叶窗

失去只是一种姿势,得到并不等同于幸福。


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历史学科的生命在于真实。用史实来说话,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因此,对史实的全面掌握是高考复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历史知识包括:人物;事件(事态);组织(机构);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人物:

对于杰出历史人物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把握:

第一,要知道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属于哪一历史时代。

第二,要掌握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业绩。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业绩在教科书中往往是分散的,高考可以选择特定角度;要求应试者对此进行连贯的阐述。如孙中山“致力于革命四十年”,其历史活动贯穿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分别记述于不同章节,可以选择特定角度将这些相对分散的记述连贯阐述。

事件或事态:

所谓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而所谓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对于历史事件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把握:

第一,时间或背景。对于大部分历史事件并不需要记住其发生的年、月、日等具体的时间,但须知道它们发生的历史时期,或它们发生的时代背景。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它发生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时。不过对少数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中的事件),须掌握它们发生的具体时间。

第二,简单经过或内容。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其主要内容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变法。

第三,结果或影响。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它虽然没能上达,但却标志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群体和组织、机构:

人类的历史活动不仅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更重要的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对于历史领域的这种群体和组织、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存在或创立的时间、背景。如对于西域都护,应知道它设立于西汉时期。

第二,性质或功能、职能。如对于西域都护,应知道它是西汉政府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并保护商旅往来的机构。

第三,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于西域都护,应知道它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

对于历史上的各种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等,应从以下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产生的时间或背景。如对于科举制,应知道它是作为九品中正制的替代物创立于隋。

第二,主要内容和沿革变化。对于科举制,应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其考试在明清时期采用八股文。

第三,在历史上的影响。如对科举制应知道它打破了选任官员的门第限制,但八股取士使得士人脱离实际。历史上的各种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等看似僵化的规则,都是由一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凝聚而成的。或者说,在它们文字形式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当时社会各个阶级、阶层、政治军事集团、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历史上的各种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等,往往存在着沿革变化过程,存在着文字规定与实际实行情况之间的差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2 天前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3 天前
总裁俱乐部  ·  做人,唯独信任不能透支!
8 年前
不贱不散  ·  干妈,你真厉害,哈哈哈!
7 年前
十点电影  ·  服了,这4部父子片从头到尾都高潮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