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资金涌入与企业激烈竞争 掀起了基金新浪潮
除了最早的2000年以前的一波基金以外,2002、2003年的时候产生了一批基金,接下来就是2005、2006年,美国的一些基金过来,也就是从那个时候,美元基金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基金真正大的发展差不多是在2013年左右开始的,那时候包括BAT都设立了自己的投资部门,一开始他们都投的比较小,国内收购兼并没有大规模推出,基本没人收购,美国大公司一般都愿意花个几十亿美金过来收购,在国内当时还是相当的少。
当时百度买91是一个比较标志性的事件,IDG当时投了91,本来我们认为91要去香港上市,估值也就七八亿美金,结果一下子被百度用19亿美金买了,当时我们也很震惊,当然这里面有阿里和百度在竞争的原因。后来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收购现象,BAT出手相当大,2015年和2016年加在一起,这三家可能每年都要投掉超过200亿美金。从BAT到携程、唯品会、京东,再到美团等,下面都设立了投资部门。所以这一波新的基金浪潮,一是大规模的资金涌入推动了很多新基金的成立,另外竞争也促使基金的规模越做越大。
像 IDG早期基金只有六七千万美金,所以也养不了很大的团队,除了上面八九个合伙人,下面也就四五个投资经理,当时我们是上面头部大下面小,所以说投资经理反比合伙人要少。经纬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可能也就两亿美金,所以团队也不是很大。但是慢慢地大家管的资金越来越大,包括像GGB模拟赛等现在都有一个基金,一发就是六七亿美金。那你当你有了六七亿美金的时候,你一年要投四五十个项目,你的团队肯定就要扩大了。
从竞争的角度,当年在投资的时候大家没有投后服务这个概念。我们当时一直在说最好是投像携程这样的企业,就是投完了根本都不用管,他们很强。我们唯一需要去做工作的就是经常做一些调和的工作。投一个企业如果需要你一直服务,那基本上已经是投错了,当时是这么个概念。
但是竞争趋势也使得投后服务发生了一些改变。我觉得这个服务的概念最早可能是李开复的,那时候创新工场成立了类似于像孵化器一样的投资,然后提供了很多的增值服务,同时又占了很多的股份,投后服务的概念就这样慢慢地在竞争的推动下成立了。除了开复有以外,就是经纬,现在应该是在投后服务方面最有品牌的。包括IDG、红杉、GDP等也都在做了,大家都把投后服务做成一种标准化的配置了。
大的基金里面像经纬现在都有五六十个人的投后服务团队。小基金可能也很难养这么大的一个投后服务团队,你可能招两三个人去为你的公司做一些投后服务,当然要避免保姆式的服务。真正的创业者,特别在中国的环境里面,都是在丛林里面杀出来的,所以小基金把一些重点的方向给服务好就可以了。
新基金面临的巨大挑战 ——天使投资的数目和金额下降
前两天我们公司内部在回顾,我们在对比2016年和2017年,发现2017年上半年比2016年投资的数额和金额下降了很多。什么原因?一方面可能数据的统计是滞后的,另外我发现天使投资的数目和金额下降很明显。 2015、2016年也有一波朋友刚开始做天使,做了以后,发现面临了很大的挑战。当你个人投的时候,你投一些周围的朋友,命中率很高,往往回报很好,你的心态也很好。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募集一批钱来机构化的做天使,这个时候其实挑战是相当大的。一旦机构化以后,你要做很多管理的工作,要把团队去机构化,你投的人也不是你周围熟悉的人脉圈了,成功率就下降了。
前两天有个天使投资人在我们的一个群里面讨论,他说他投了两百多个天使,主要投互联网金融的,他现在基本不投了,他说投了以后他怀疑自己的智商了,他很看好的项目最后不行了,他一开始根本就不看好的项目后来冒出来了。总体的回报,完全是个概率的事情。当你机构化运作的时候,你会发现投天使特别累,你的回报很可能就是概率的一个平均数的回报。
同时也有一些投资人一开始做天使的,做的不错以后,他又做到A轮去了,所以使得整个天使阶段的数量和金额就下降很多。
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伙人 形成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
做一个基金是相当难的,一是你要挑团队,像薛蛮子这样一直是自己做的,那你就是个天使。但是你如果想做大一点,肯定还是要有合伙人团队的。怎么打造一个核心团队,其实是相当讲究的。第一,你们差不多十几年二十年可能会在一起。第二,这里面有很多的经济利益的纠纷。你们经常会观点不一致,所以这个合伙人要能够长时间比较和谐的。在中国,做企业可能大家更倾向于某个个人占的股份最多,是公司的精神领袖和核心,最后能够拍板的,这是比较符合中国的文化特色的。做基金找到有共同的价值观,彼此又能互补的合伙人是相当难的。
不同的基金有不同的公司文化。有了核心的团队以后,才能奠定公司文化,公司文化往往跟创始合伙人的性格或者打法是有关的。举个例子,拿IDG来说,周全是科研人员出身,很勤奋,喜欢研究,所以大家也就很讲究研究,也很勤奋,所以这就慢慢地形成了一种公司文化。
所谓的机构化,就是与团队的磨合。一个团队在一起时间长了,今天你要去投个项目,你说这个团队是A类的团队,你讲出这句话来的时候大家都知道A类团队代表着什么含义。你要经过两三年的磨合以后,大家的沟通成本才会大大降低,合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大家每天都在看这么多项目,都很忙,所以基金是相当讲究效率的,做到机构化能够提升一个基金的效率。
通过项目研究和项目挖掘 打造基金的特色和品牌
现在基金太多了,当创业者要创业的时候,如何让他脑子里面除了想到要去找红杉,找IDG和经纬以外,也能想到要来找你,这就需要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可以通过两点去打造:项目研究和项目挖掘。
2000年,大家刚开始做基金的时候都是学习美国,投的都是互联网。后来2000年四五月份赴美国纳斯达克这一波破灭了以后,美国有一段时间切换得很快,门户先不行了,马上电商,两个月以后电商股价也跌下来了,马上是B2B,然后光通信、芯片,当然还是在技术领域。
2003年,我们投了如家,投了以后很快就上市了,IDG也赚了差不多有几十倍的回报,退出1亿美金,当时对于小的基金来说已经相当满意了,所以大家觉得在中国投消费领域也是VC值得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所以从2003年到2006、2007年这一波里面,所有的基金都是也着重看消费领域的。
2007年的时候,互联网又回来了,大家又开始重点看互联网,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基金内部大家就开始分这个行业,像IDG内部就分了医疗组、能源组和TMT互联网,后来TMT慢慢又出来互联网金融、娱乐,里面又有B2B等,就是再把互联网里面进行切割,切割以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重点领域。像经纬、红杉、IDG这种大的基金,每个赛道都怕错过大项目,所以他们是全赛道都看的。另外当时也有一些并不是这样做的,当年的GGV、 DCM、晨兴等,他们基金比较小,合伙人也比较少,不可能同时对这么多赛道进行研究,聚焦了每个时期只看两三个重点的方向。所以,当你人不够多的时候,最好在几个方向上面看得比较深一点,做聚焦形的研究。
另外一个就是项目的发掘。对于大的基金来说,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业者主动找上门来。你如果做一个相对聚焦形的小基金的话,知名度没那么高,只能在垂直领域打造你的品牌和特色,让别人知道你。另外,你可能要系统性的主动出击,去找这些项目。
要把握好投资节奏 也要看准投资方向
从美元之间的角度来说,基本上一个基金都是投两年半到三年的时间,可能一个基金投20到30个项目,差不多是这样一个规律。互联网的发展是波浪形的,其规律走势基本上就是两三年的上升期,就开始有个头部,然后再下来有个两三年的低谷。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是低谷,所以一般把投资的时间稍微拉的长一点的话,也是对风险的一种把控。
云启资本在2014年成立的时候,O2O还很热,虽然我们心里很痒,后来讨论完之后还是决定不碰,因为我们是投A轮的,我们当时判断A轮的机会基本已经没了, 那个时候冲进去的话,就怕一下子踩在了高部,再下来的话就会很被动。可能你会错过一两个项目,但是同时也规避了一些系统性风险。对老的基金来说,它有品牌和历史业绩,可能一个基金表现不太好的话,LP往往还能容忍一次,还是给你第二次机会的。然而对一个刚成立的基金来说,比较怕的就是一下子短时间里把钱投完了,正好又投在一两个错误的方向上,那你就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小基金跑在一线 效率高但可能会有盲点
对于大的基金,它们项目会很多,但是往往推项目的过程会比较复杂,因为投委会可能就四五个人,但下边有很多投资的团队,每周都有大量的项目推过来,比方说一个项目必须要得到三票或四票有投票表决资格的合伙人同意,你才能过。最后创业者发现,要见这个基金的人四五次,而且每次过来都是讲同样的事情,所以说这个过程就会比较复杂。另外因为项目太多了,所以讨论起来也会比较匆忙。
你你如果做个小基金,就可以发挥小基金的优势。小基金做决策的合伙人的都是跑在第一线的,效率就会比较高,一般一个投资经理看完了觉得不错,马上会拉你去看一下,你看完了就跟另外一个合伙人打个电话讨论一下,可能一周以内就能把一个项目就给决定下来了。
大基金里合伙人比较多,每个人都看到一些方向,每个人都很有经验,都会考虑一些事情,都有不同的一些点,可以帮助你做一些补充。小基金虽然决策快,但是这里边可能会有一些盲点,有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个盲点在那里,只能说自己要有这个意识,尽量去避免。
要有明确的团队激励 也要注重新人培养
为了留住更好的人才,你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激励机制,去激励你的团队。可以按照找项目、投资项目、管理项目等等设立各种权重,只要参与到这个项目里面的团队都会有一定的激励,而且要比较明确的比较早的跟你的团队宣布。现在,小基金相对来说是可以做到的。
我觉得对于新人的培养还是很有挑战性的,他们流动性比较高,有些是团队招进来主动走掉了,有些就是觉得不太满意又砍掉了。在一个大的基金环境里面,当一个新人进来以后,因为是一个比较成型的基金,里面已经有一些文化了,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是有一个标准在那里的,就等于一滴水加入进来,很快就变成稀释以后就融入进去的。
但是对于一个新的基金,五六个投资人员都是来自于不同的背景,彼此的交流还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化的东西,这个时候一个新人要快速成长起来其实就会难一些,所以合伙人要花很多精力去跟这些投资经理进行交流。
来源:沙丘投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