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管部门整顿杠杆投资仅仅两个月后,中国银行业6月份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NCD)发行规模接近人民币2万亿元。图片来源:fred dufour/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记者Shen Hong
在监管部门整顿杠杆投资仅仅两个月后,最让中国银行业迷醉的一种加杠杆工具又携着令人担忧的强劲势头卷土重来了。这凸显出中国政府在破解债务驱动型增长和投资扩张方面所遇到的挑战。
Wind资讯(Wind Information)的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6月份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NCD)发行规模几乎达到3月份触及的高点。作为一种短期贷款,NCD近年来深受中资银行欢迎,特别是吸储能力较弱的中小型银行。
在今年4月针对债务失控局面进行的一次整顿中,中国监管机构提醒银行不要滥用NCD在资本市场进行投机性杠杆押注。但在经历了一轮猛烈但短暂的下滑后,随着最近几周监管力度减弱,NCD发行量再度抬头,本月达到人民币1.96万亿元(合2,877.3亿美元),远高于5月份的人民币1.236万亿元,仅略低于3月份的纪录高点人民币2.02万亿元。
这一局面表明,中国一些最激进和最具投机性的银行正与决策者展开一场博弈,后者一方面希望遏制经济放缓,但同时又想降低金融风险。
招商银行(China Merchants Bank)高级分析师刘东亮用著名卡通片《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做比喻,认为本月NCD发行量激增某种程度上就像一场监管机构和市场之间的猫鼠较量。
作为一项推动利率自由化的举措,中国在2013年引入NCD,允许银行利用这一新的融资工具按照供需设定借贷成本。
NCD市场从去年开始腾飞,当时债券市场上涨促使一些银行(特别是风格较为激进的、受利润驱动的中小型银行)利用这种短期贷款为投资加杠杆。
4月初,中国银监会批评这种行为是“干活不弯腰”、“坐地收钱”,同时敦促银行采取更多措施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在中国政府加大力度为杠杆投资降温的大背景下,先是中国央行在2月和3月做出上调短期利率的决定,接着银监会又发出了这一警告。
不过,自从去杠杆行动使中国债券价格在上个月暴跌至29个月低点后,官方的言论和行动都发生了微妙变化。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6月初发表评论文章称,政府将努力维护市场稳定。文章敦促投资者不要恐慌,显然是为了安抚紧张情绪。
随后一周,中国央行向金融系统投放的现金规模创下1月中旬以来单周最高水平,造成债券收益率和NCD发行成本大幅下降。
银行发行3个月期NCD需要支付的利率周四降至4.40%,6月8日曾触及近27个月高点5.19%。
有迹象显示,很多银行通过发行NCD来延展即将到期的贷款,为自己提供一条救生索以满足频繁的短期融资需求。
目前NCD的发行成本只比中国公司债的普遍回报率略低一点,公司债是银行用NCD筹集来的资金购买的最常见的金融产品之一。
3年期AA级公司债收益率目前为4.77%,而安全系数更高的AAA级公司债收益率为4.48%。
NCD占到中国本月所有新发行债券的56%,说明银行对这种新工具的依赖度很高。2月份这一比例更高,创出71%的历史纪录,当时恰逢春节假期,季节性因素导致国债和公司债发行量都有所减少。
华创证券(Hua Chuang Securities)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屈庆说,政府去杠杆行动还远未结束,只要人们借更多的钱,就意味着杠杆依然高企。
屈庆表示,除了NCD,一种名为“回购协议”的短期贷款也流行起来。
以债券作为抵押品的回购协议的总交易规模本月升至人民币50.9万亿元,高于上个月的46.8万亿元,创去年8月份59.8万亿元以来的最高水平。
屈庆称,这真好比猫捉老鼠的游戏,你退一步,对方就上一步,对中国央行来说,这将是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