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2024杭州马拉松正式开跑。赛后有网民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称,疑似由于工作人员失误,让原本处于第一位的选手在冲刺阶段被反超,最终无缘冠军并错失21万元奖金,引发公众热议。
比赛现场画面
次日,杭州马拉松组委会回应网络争议称,裁判员指挥转播摩托车分流的手势引起两名运动员误判,经其他裁判员及时提醒,运动员重回冲刺赛道。该说明发布后进一步引发争议。
情况说明全文
针对此事的舆论争议主要集中于主办方的专业能力与回应态度。舆论观点多将比赛结果归因于工作人员的错误引导,批评主办方在人员专业培训方面的不足;而组委会的回应则进一步引发网民对主办方在赛事细节安排专业性上的质疑,并进一步指出主办方的回应有推卸责任、“甩锅”选手的嫌疑;回应中没有提出任何补偿措施,被指责缺乏诚意,被嘲讽为“没有一句道歉的‘情况说明’”。
随着舆论发酵,对杭马组委会的批判逐渐演化为对杭州城市治理能力的质疑,反映出大型赛事举办在城市形象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梳理并分析马拉松赛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有益于为其他城市相关赛事的举办提供经验借鉴。
作为一项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体育运动,马拉松在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经济活力、彰显城市风采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2023年全国举办800人以上规模的路跑赛事699场,其中马拉松赛事(包括半程马拉松)占比超85%。在各大城市积极引入马拉松赛事的热潮之下,各种赛事乱象也屡屡发生,主要涉及公平缺位、公共利益冲突和赛事组办事故等。
一是个别参赛选手投机、作弊,通过抄近道、替跑、借助交通工具等手段破坏比赛公平性。例如,深圳马拉松多人集体抄近道、二百余人被取消成绩,泰山国际马拉松有选手穿轮滑鞋“光明正大作弊”却被当地作为正面宣传报道,以及个别职业选手因使用兴奋剂被停赛。二是赛事主办方安排不当,影响选手发挥及成绩名次。如大连马拉松选手在冲刺阶段受引导车阻拦被迫绕行、临沂马拉松领跑选手冲线时被拉线员拉横幅阻挡……在这些案例中,主办方现场应对、细节考量的不足,暴露其在赛事组织方面的硬伤。
赛事举办影响当地居民出行等公共利益,是马拉松在一些城市受到诟病的重要原因。天津连续两年因马拉松封路引发市民闯栏;浙江、山东也都曾因马拉松封路引起市民不满,甚至因此产生冲突事件。还有部分网民斥责城市马拉松存在过度商业化的趋势,在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同时,更违背体育赛事的初衷。
赛事组办的不力甚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并损伤地方城市形象。例如,甘肃白银马拉松遭遇极端天气致21人遇难,主办方被指没有考量气象部门预警、沿途补给站设置位置不合理、未能及时叫停比赛等,显示出主办方对潜在风险预测失灵、对突发事件应对不力的问题。北京马拉松组委会就奖牌印错logo致歉并承诺重新寄送奖牌,被指犯低级错误。此类常规工作中的疏忽、失误与管理低效经由高关注度的赛事放大,引发选手不满和社会讨论。这些由主办方处理不当引发的负面舆论最终被归因于城市治理水平,对城市形象建构产生消极影响。
针对马拉松举办过程中的诸多争议,赛事主办方等相关主体应当汲取经验教训,真正将马拉松打造为打响城市品牌、塑造城市形象的闪亮名片。一是完善赛前规划、强化赛时管理,提高赛事全流程保障能力在赛前规划上,主办方一方面应加强对赛事举办条件的研讨,将自然、交通、居民、补给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在内,合理规划路线以及沿途补给点、拍摄引导位与医疗力量等,同时形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着力提高选手比赛体验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当地居民影响,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到赛事筹办过程中。另外,主办方要发挥赛前审查、赛事监督作用,一方面不断完善防止作弊的机制措施,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赛事情况的实时监测,确保及时对突发事件作出应对。
杭马本次回应被批“甩锅”“不真诚”,反映出公众对主办方加强自省,用实际行动换取谅解的期待,而非避重就轻、撇清责任。这就需要主办方与城市方面提高对舆情事件的敏感度,在赛事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总结失误并进行公开说明,压缩谣言传播空间,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事后也要持续关注舆论走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消除社会误解。
随着相关赛事与品牌合作的日益密切,马拉松加入商业宣传元素本无可厚非,但需要以不影响比赛本身为前提。此前,秦皇岛马拉松要求选手不得穿戴带有赞助商以外商标的装备,引发舆论争议,体现出公众对于马拉松主办方将宣传目的凌驾于比赛之上的警惕和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