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r.海松
来源:海松ta说(ID:haisong2)
作为一名重点大学教师和创业者,我有意观察了数百位名校毕业生的成长路径,并发现:
这些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前5年里,会很快分化成“快牛”和“慢牛”两个群体,从而在同样的时间里取得截然不同的职业成就。
所谓“快牛”是指职业路径突飞猛进,无论收入、地位,还是能力,不断晋级到新的高度。所谓“慢牛”是指发展节奏较慢,长期处于职业的徘徊期。
我无意对这两类群体进行价值判断,但现实当中大多数人会认为慢牛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发展模式。
职场中的快牛和慢牛现象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慢牛”和“快牛”的两极分化?其中是不是有规律可循?
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智力差异、学校成绩等显性因素都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事实上这些名校生大多数受过良好的中小学教育,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学成绩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智力水平相差无几。其日后取得的成就与学校成绩并不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当然请不要曲解我的意思,我并没有说成绩差的会更好。
其次,家庭背景也不是显著的决定因素。尽管他们的家庭背景有一些差异,但是90%以上仍然只能划归到普通家庭的范畴。父母之间在社会成就和财富方面的差距是有限的。而且许多快牛的家庭出身并不好,在他们职业发展中并不是决定因素,你很难判断究竟是家庭背景好还是不好更有利于一个人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第三,眼界或者社交能力也不是关键因素。很多人可能会很惊讶,但这的确是事实。一些读书时拥有更多出国或者实习机会的人,在五年之后未必会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状态。很多“校园之星”毕业之后也会大概率沦落为平庸;而一些学校里不起眼的学生,却有相当可能爆发出惊人的后劲,其眼界和社交资源会很快超越前者。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让我不断反思两个问题:
为何学校教育下的精英人才,选择了自己和社会当时所认为的精英道路,最终却走向了平庸?
为何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所高度关注的能力指标,并未有效的甄别出职场上的慢牛和快牛,特别是无法准确评估毕业生以后的发展潜能?
一定有一些被忽略的原因。
作为一名受过丰富教育的老师,我并不认为是学校教育本身出了问题,相反学校在上述显性能力值的培养上是极为高效和可靠的。
真正的问题出在:人们忽略了隐性能力值的培养!
什么是隐性能力值?
所谓隐性能力值是指除非极为亲密的人,否则周围的人很难发现和感知的能力属性。
大多数情况下,别人既没有义务,也没有兴趣和方法去了解和评估你的这些隐性能力属性。由于这些能力属性与具体的工作产出看起来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也被排除在大多数职业测评和学校教育之外。
甚至绝大多数情况下,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些隐性能力的存在价值。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意识到了隐性能力值对职业发展的深刻影响。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会很快超越传统教育体系里的显性指标,最终造成了巨大的成就差异。
我从数百名毕业生身上提炼出了一些关键的隐性能力属性。这是一个可以谈上几天几夜的话题,在这篇文章里我先讲事实和问题,至于解决方案,后续会一一撰文详述。
系统化思考者VS碎片化思考者
为什么很多小时候非常突出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模仿能力也很强,到了中学以后,开始一蹶不振?
因为他们没有及时培养出相应的系统化思考能力,仍然停留在依赖记忆力的学习模式里。人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开始衰退,面临的学习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减少对记忆力学习方式的依赖,而更多采用系统化学习方式。
许多孩子因为不能及时完成这一转变,逐步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其实并不是厌恶学习本身,而是厌恶以记忆力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有一个从小备受好评的学生,跟我进行了多次交流。我发现她因为从小记忆力出众,便形成了依赖记忆力学习的习惯,但是到了大学以后,这种学习模式开始不断受挫,令她手无足措。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完成这一转变,培养系统性思维的最后机会,但很多人始终没能完成这个过程。仍有大量学生依然在沿用以记忆力为主导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尽管对知识掌握的精度还行,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思维能力,对知识的深度加工能力不足,导致知识转化为经验和能力的效率落后于遗忘的速度,从而从学校里的“快牛”变成了职场上的“慢牛”。
职场是一个碎片化信息大量聚集的地方,充满着诱惑和不确定性。那些碎片化思考者对信息的吸收能力明显弱于系统思考者,这种差距在职业发展选择,快速学习效率,工作矛盾处理,策划与创造力等方面会进一步放大。
小到不起眼的习惯却拖累或受益终生
同样的时间为何有的人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或者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过的成就?我曾以为这是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造成的,有的人慢,有的人快。
但后来我发现并非如此。真正决定效率的不是性格快和慢,而是一些少有人注意到的小习惯。这些习惯小到连父母都无法察觉,更不用说学校了。
我读大学的时候,一个老师说:“建议你们学习五笔,可以提高40%以上的输入效率,受益终身”。后来我没学五笔,但是改成了双拼,并且专门花了一段时间训练打字的准确性和速度,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我注意到很多人的打字效率很差,甚至连指法都不行。虽然他们一样能够完成文字输入,但是花费了更多的时间。除了打字之外,对办公软件的使用情况也有着惊人的差异。名校的毕业生们未必受过这方面的良好训练,而他们对自己的低效率工作方式习以为常,更不会有人指出来。
学校里面时间是充分的,你可以用低效率来完成高质量的产出。但是工作之后,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高质量的产出,很多人因此也沦落为“慢牛”。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还有身体素质的差异,随着年龄也会逐渐体现出来。一些生活习惯差的人会染上“并不严重”的慢性病。而这些小毛病虽然没有大碍,但是可能干扰一个人的情绪和精力,进而影响其专注力和创造力,最终使得一部分人无法保持在“快牛”的队列里,沦为平庸。
必须尽快掌握4-5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有人总觉得职业发展好的人运气的成分很大,但我的观察并非如此。
的确,职场发展瞬息万变,机会和风险皆有,而快牛之所以成为快牛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好的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
这种能力并非抽签或者赌博,而是来自于良好的内在能力结构。
如果你要成为top 50%的人,你只需要在自己的领域努力即可。但是你要成为top 10%的优秀的人,就必须要在4-5个领域具有比较专业的知识准备,在这些领域达到50%以上的水平。
这是因为行业周期的波动对个人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应付不期而遇的经济周期,你必须保证自己在更宽广的范围里具备生存能力,然后根据经济形势调整自己的发力点,从而将长周期的风险分解成2-3年为间隔的一个个短周期。
这一小段又一小段的调整期保证你职业生涯的连续性和扩展性。快牛之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成为top10%,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更好,或者第一份工作运气好,而是因为后期的适应能力更强。
只要时间够长,这种适应能力本身就会演化成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而慢牛们,因为准备不足,或者危机意识不够,即使第一份工作运气很好,也很快会被经济周期所抛弃。
慢牛和快牛的警示还有很多
以上我简要列举了几个慢牛和快牛分化的原因,实际上还有不少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写作能力的差异,阅读与学习效率等等。
快牛未必是显性能力值很高的人,但是他们可能不经意间发展出了优秀的隐性能力属性,而这些属性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和职业测评中无法得到量化和展示。
这是解释优秀者为何沦为平庸,平庸者为何有机会走向巅峰的重要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家庭因素也非常重要的话,我认为从父母传递而来的隐形属性是一个主要的方式。
有些父母尽管自身成功,但是在一些小习惯上却很差。而成功本身很难遗传,但是这些小习惯却很容易传递下去。这导致一些家庭背景良好的毕业生仍然有大概率沦为慢牛。
相反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这是一个值得警示的现象。如今中国新一代的家庭在教育理念上仍然没有太多进步,大量资源耗费在高昂的学区房,留学或者兴趣班上,但这种投资最后可能会被证明是极其低效率的,因为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得到证实了。
不过好在隐性能力值是可以快速提高的。
格上理财: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十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