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借DR成像原理详解胸部正位摄片技术参数 ·  昨天  
医学影像沙龙  ·  常见的椎体骨折,这样报告分型更好! ·  2 天前  
蒲公英Ouryao  ·  京津“同仁堂”合并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CTO之夜丨ADR应用之道——CTO-PCI精彩病例赏析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24-12-24 11:5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CTO之夜”——新方法、新视角国际会议的内容,会议中多位专家分享了关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相关经验,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议涉及了CTO-PCI的进步、不同CTO处理技术的分享、专家讨论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会议主题和目的

会议主题为“CTO之夜”——新方法、新视角国际会议,目的是进一步加深中国广大术者对CTO-PCI的理解与掌握,并分享国内外知名CTO大咖的经验和最新进展。

关键观点2: 会议内容和专家分享

会议中,多位专家分享了关于CTO-PCI的临床实践和经验,包括ADR技术的应用、CTO病变的处理策略、Hybrid策略的使用等。还有关于不同入路方式联合治疗RCA-CTO串联病变的病例分享和讨论。

关键观点3: 会议讨论的重点

会议讨论了CTO病变开通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术者熟练度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还讨论了ADR技术在CTO-PCI中的应用前景、防止侧枝丢失的重要性以及双腔微导管在CTO-PCI手术中的应用经验。

关键观点4: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专家表示希望通过不断精进CTO-PCI介入技术,造福中国广大CTO患者,并期待未来的学术之旅。


正文

过去20年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国际上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近10年来进步较快,CTO介入技术也逐步进入规范应用阶段,更多术者也熟练掌握了一些常用CTO技术策略。

为进一步加深中国广大术者对CTO-PCI的理解与掌握,2024年12月18日19:00-21:15,“CTO之夜”——新方法、新视角国际会议重磅回归,国内外知名CTO大咖再次齐聚于云端,深入分享了ADR技术在CTO-PCI中的应用价值与策略,并结合4例各具特色的CTO-PCI病例,细致探讨了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ADR)的宝贵应用经验和最新进展,联袂呈现了一场无比精彩的云端CTO学术盛会!

开场致辞




“CTO之夜”新方法·新视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雷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成祥教授、台湾高雄长庚纪念医院吳炯仁教授作为主持嘉宾,在开场致辞中对参与本次会议的国内外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一致强调我国在ADR技术的临床应用方面仍显不足,“CTO之夜”这一学术交流平台对于我国术者进一步交流、学习与掌握这项先进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今日我们再次迎来“CTO之夜”,期待中外大咖深入分享各自中心ADR经验与心得,以推动ADR技术在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使更多CTO患者从中获益。
Walsh Simon教授:DCB在CTO-PCI中的应用




“CTO之夜”新方法·新视角

贝尔法斯特医学中心Walsh Simon教授首先阐述了他对于CTO病变的理解。针对CTO弥漫的病变处理方式,他认为CTO-PCI治疗目的不能仅局限于开通CTO闭塞段与缓解心绞痛症状,还应保持整段动脉畅通(keep the artery open)。对于非CTO病变,通常只需在病变血管近、远端健康着陆区之间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但对于CTO病变情况则变得更加复杂,采取“健康端至健康端”策略的过程中往往充满波折,开通动脉病变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包括:1、CTO闭塞段以远血管常常存在严重弥散性钙化病变,通常需要多个支架重叠(stent overlap)植入,或者不得不植入更小尺寸的支架,而支架植入长度增加与最小支架面积(MSA)降低均会增加支架失败风险;2、mobile血管段长支架植入会增加支架断裂和支架内再狭窄风险;3、即使CTO-PCI成功开通CTO闭塞段血管,但在再灌注恢复一段时间后,影像学常常观察到远端血管的管腔面积进一步缩窄,这是由于动脉血管并未完全实现再灌注(依靠侧支循环代偿提供)。所有这些挑战均会进一步恶化患者的远期预后,并强调了CTO-PCI治疗保持整段动脉血管畅通的重要性。
在这种背景下,使用Hybrid策略(DCB+DES)处理CTO病变可能会成为更具有前景的替代选择方案,即先使用DES开通CTO闭塞段血管,然后血管预处理对支架远端病变进行充分预扩张(POBA、切割球囊或旋磨),根据血管预处理的结果决定是否对远端病变DCB处理,最后进行充分术后评估。Hybrid策略有助于规避完全支架植入的诸多不足,有望实现患者长期获益,不过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仍有待临床循证验证,当前Co-CTO随机对照试验正在开展之中,旨在评估Hybrid策略(DCB+DES)vs. 完全支架植入策略应用于CTO-PCI患者的非劣效性。

专家讨论



葛雷教授:请您分享下在CTO-PCI临床实践中,您在哪些场景选择完全支架植入策略,哪些场景选择Hybrid策略(DCB+DES)?




Walsh Simon教授:就我个人临床经验而言,若CTO闭塞段以远弥漫性病变不是特别严重(例如斑块负荷50%-60%)、病变血管近远端可找到健康的支架着陆区,可考虑选择完全支架植入策略;若CTO闭塞段以远重度弥漫性病变、近远端难以找到健康支架着陆区,尤其对于小血管病变或分叉病变,若预测Hybrid策略(DCB+DES)能带来良好手术结果,可考虑选择Hybrid策略。

邱春光教授:ADR应用于RCA-CTO病变的病例1例





“CTO之夜”新方法·新视角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邱春光教授分享了ADR应用于RCA-CTO病变的病例1例。术中Corsiar+Fielder XT-A正向导丝难以通过CTO病变,导丝Knuckle进入侧枝,并在BASE后在血管近端重新导向;Miracle 12传输导丝交换Stingray球囊,使用Gaia3导丝穿刺并顺利重入真腔。邱教授结合病例强调,ADR技术在应用中应避免着陆区大血肿形成,对于巨大血肿,通过Stingray球囊强抽吸难以奏效,因此血肿预防比处理大血肿更为重要;CTO-PCI术者应具备良好的血管结构概念(确认导丝、器械在血管结构内)、纯熟的前向导丝技术,熟练掌握ADR技术以及正逆向技术。

专家讨论



吴炯仁教授:在CTO-PCI术中是否会考虑IABP等机械循环辅助(MCS)装置提供支持?




Walsh Simon教授:CTO-PCI术中使用ADR技术能有效解决大多数复杂CTO病例,同时避免了逆向侧枝难以通过的可能性,但术中使用MCS是否具有额外临床获益尚未得到临床循证验证,此外是否使用MCS以及选择何种类型MCS,可能还取决于不同术者临床经验及团队支持。




李成祥教授:我并不认为本病例使用MCS具有必要性,因此该患者左主干-LAD可以观察到非常严重的弥漫性狭窄病变,为了实现完全的血管再通,需要快速及时地覆盖左主干-LAD病变,因此在这过程中使用MCS可能并不合适。
仇兴标教授:不同入路方式联合治疗RCA-CTO串联病变1例




“CTO之夜”新方法·新视角

上海市胸科医院仇兴标教授分享的RCA-CTO串联病变病例中,病变特点为RCA-CTO迂曲长串联病变(>20 mm),病变间隔距离较长,入口不清晰,远端CTO病变接近于后分叉处,RCA侧枝AV-Groove路径保留,故拟决定先使用逆向导丝穿过远端CTO病变,再联合正向和逆向入路策略处理近端CTO病变。
术中先后选择XTA-UB3、AL0.75逆向导丝并在Corsair微导管辅助下仍不能重入真腔,遂转变为ADR策略,使用CP8-20导丝穿刺成功进入真腔,交换Corsair微导管并确认近端CTO病变;使用正向UB3导丝,并在Reverse-cart技术辅助下逆向Gaia3导丝顺利通过远端CTO病变;最后于CTO串联病变成功植入3枚DES支架,3.5mm NC球囊后扩,术后造影显示TIMI血流3级,重要分支保留。仇教授总结,CTO病变的理想再通取决于术者对所有CTO技术的全面掌握,并根据手术进展情况,必要时及时转变合适的治疗策略。

专家讨论



李成祥教授:本例患者RCA开通过程中充满危险与挑战,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急性夹层,术者在使用逆向技术难以实现血管再通的情况下,及时转换策略使用ADR技术并取得了良好手术结果。此外我个人认为术中也可尝试以逆向导丝作为参考,操控正向导丝,调整其方向以重入真腔,ADR也许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另外诸位认为如何看待DCB在CTO-PCI的应用前景?




张斌教授: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有挑战的病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尽量会使用回旋支来做,一开始RCA还不错,我可能先用正向技术,也许有机会可以用硬导丝加上正向技术。刚才大家都讲到了ADR技术, Simon教授前面也讲了DCB的使用,但是针对CTO病变,我觉得DES是必须的,泛血管化也是必须的 。




赵林教授:当前DES支架在CTO-PCI术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个人更倾向于使用Hybrid策略(DCB+DES)。未来也许可能单独使用DCB就够用了,这是我的看法。




Walsh Simon教授:CTO-PCI术中需根据不同场景合理选择DES或DCB植入策略,如果夹层的话,还是必须上支架的,尽管DCB在处理CTO闭塞段以远血管病变展现出良好临床应用价值,我们还是要鉴别不同的场景,特别强调DES在处理夹层病变中仍是不可或缺的。
韩渊教授:Hybrid算法指导下RCA-CTO病变血管再通病例1例




“CTO之夜”新方法·新视角

基于CTO病变本身解剖和病理结构的复杂性,综合应用各种技术策略,根据手术进展情况快速调整和改变手术策略的综合治疗策略(Hybrid algorithm)有助于进一步提高CTO-PCI手术的成功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韩渊教授分享的Hybrid算法指导下RCA-CTO病例中,病变特点为RCA开口CTO病变(长度50-60 mm),RCA近端钝性纤维帽,入口不清,远端血管着陆区较短,LAD-PD间隔支保留完好,故决定先进行正向导丝升级,若失败则优先选择ADR技术。
术中先后Gaia3、UB3、PILOT 200正向导丝升级,但仍难以进入血管结构,遂使用Fielder XT导丝Knuckle进行重新导向,造影确认导丝穿过CTO病变至远端,故转换为ADR策略。术中置入Guidezilla和球囊预防血肿形成,交换M12导丝输送Stingray球囊至CTO病变远端着陆区,使用Conquest pro导丝重入穿刺,双腔微导管支持下SION导丝进入后降支(PL),IVUS指导下成功于PL-RCA开口CTO病变区域植入4枚支架和球囊后扩,术后造影示支架膨胀良好,TIMI血流3级,无侧枝丢失及夹层形成。韩教授最后总结,Knuckle技术在寻找血管结构方面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特别对于长CTO病变或迂曲CTO病变,此外ADR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控制血肿形成和尽可能减少侧枝丢失。

专家讨论



葛雷教授:本例患者右冠脉具有良好的侧枝通道,因此我会在正向导丝过病灶后快速转换为逆向操作,直接ADR可能会造成侧枝丢失甚至血肿发生,不过即使使用逆向技术,患者的侧枝血流也并不理想,因此对于该病例诸位专家会采取何种策略?




赵林教授:对于该病例ADR和逆向技术均具有可行性,我更倾向于优先选择直接ADR,若ADR失败再转换为逆向技术,我个人认为ADR相较逆向技术操作更容易且更有效率,因为其可避免逆向操作中导丝穿间隔支或其他侧枝。



张斌教授:该病例具有完好的间隔支,我会优先使用正向导丝技术,一开始便选择PILOT 200导丝操作,若失败则快速转换为逆向导丝技术,此外本例术中应注意控制手术时长及造影剂使用。
陈根锐教授:ADR应用于无共干分叉CTO病变的病例1例




“CTO之夜”新方法·新视角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成祥教授团队陈根锐教授分享ADR技术在无共干分叉CTO病变中应用的病例1例。病例特点为LCX近端CTO病变,入口位于分支,无残端,远端着陆区位于无共干分叉。术中先后尝试XTA、Gaia3、CP12导丝仍难以进入近端纤维帽,遂使用BASE技术,CP12导丝成功进入纤维帽,但造影提示其位于内膜下区域,反复调整导丝位置仍难以进入真腔,于是转换为ADR策略。
术中使用XTA导丝Knuckle穿过CTO病变,不同体位造影确认导丝在血管结构内,造影确认分叉与着陆区相对位置,Gaia3导丝Stick&Drive进入真腔,近段球囊封堵后造影明确分支入口与穿刺点解剖关系,分支入口与主支反折弯,导丝勺形弯塑形进入分支,并最终成功植入一枚2.5×40 mm支架,最终造影示分支保留完好。陈教授结合病例强调,ADR应用于无共干分叉CTO病变具备可行性,仍可以保全分支,术中操作应注意以下要点:1、确保Stingray球囊与着陆区平行靠近,干性着陆;2、重入穿刺点应尽可能靠近分叉;3、穿刺后可尝试使用反转导丝或鹅颈弯塑形导丝进入以保护分支。

专家讨论



Walsh Simon教授:本例患者为分叉病变伴LCX近端纤维帽,我个人更倾向于优先选择逆向技术,因为其处理分叉病变相对更加容易,当然在合理的操作与策略下使用ADR技术也是可行的;另外我要强调的一点是,分叉病变在CTO-PCI术中需在IVUS指导下进行,可采取分期治疗的策略,术中注意保留主分支,不必执着于支架植入,应以术者的长期临床获益为第一要义。




赵林教授:该病例逆向技术亦是我的第一选择,其次为平行导丝技术,若两者均失败我可能会考虑ADR技术,并在策略上通过双ADR或反转导丝技术保护侧枝,若上述均失败我会最后考虑扩张主分支,然后2个月后再入院复查以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葛雷教授:本病例我仍旧比较担心ADR术中侧枝丢失的问题,当然我们可以采取反转导丝技术等适当保护侧枝,但实际操作上往往比较困难。就我个人而言,我会优先选择逆向技术,当然在难以找到可以介入的侧枝通道的话,ADR仍可作为备选方案。



张斌教授:我也要强调CTO-PCI术中防止侧枝丢失的重要性,因为侧枝是具有功能性的,例如近期我接触的一个病例,患者CTO-PCI手术虽然顺利完成,但在术中对角支丢失,并在术后发生了心力衰竭,因此绝不能以侧枝丢失为代价追求CTO-PCI手术的成功率。



吴炯仁教授:本例CTO近端纤维帽病例,若在间隔支或心外膜侧枝通路良好的情况下,当前还可考虑使用双腔微导管将远端出口导丝送入分支,诸位对于双腔微导管在CTO-PCI手术的应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葛雷教授:根据本中心逆向技术中双腔微导管的使用经验,其已成为CTO-PCI术中对分叉病变进行保护或干预的有力工具,但一定要注意轻柔操作,尤其在送入心外膜侧枝的过程中。

总结





“CTO之夜”新方法·新视角

本场“CTO之夜”——新方法、新视角国际会议自此迎来尾声。Walsh Simon教授在总结环节表示,当前CTO病变开通技术各具优势与局限性,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与术者熟练度,充分权衡各种开通技术的有效性、风险及长期临床获益,最终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葛雷教授表示,本次会议分享的CTO-PCI病例均十分具有教育意义,并在与诸位专家的深入讨论中,进一步加深了对ADR技术的理解,相信随着后续循证积累和介入技术不断发展,将进一步解决当前CTO-PCI领域存在的诸多未解决问题。吳炯仁教授最后呼吁,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到CTO介入治疗队伍中来,不断精进CTO-PCI介入技术,以期造福中国广大CTO患者,让我们共同期待下次的学术之旅!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Clinic門诊新视野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