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在取得快速发展和总量提升的同时,开始面临传统增长方式的诸多制约。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的准确判断。近年来,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诸多传统产业被淘汰或转移,知识密集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生产方式正在建立。
原文 :
《中国知识竞争力正发生质的飞跃》
作者 |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罗守贵
图片 |
网络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形成了充分的共识,并在科技与教育投入方面形成持续而稳定的增长机制。这对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形成新的经济驱动力至关重要。
中国坚定的知识投入和技术积累正在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019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APKCI)
是自2010年以来第10次对亚太地区知识经济进行的综合衡量,它是亚太地区知识能量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性的指数,同时也评估了这些地区将知识转化为经济价值及居民财富的程度。
自2008年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周期以来,各国和各地区正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于各国各地区在应对经济衰退方面的弹性不同,反映在知识竞争力方面,各相关地区的排名与上年相比出现了小幅变化。
2019年排名进步最快的三个地区是日本爱知县、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国江苏省
,其中,日本爱知县从去年的15名上升到第4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去年的47名上升到第37名;江苏省从去年的18名上升到第9名。前10名中,除日本爱知县和中国江苏省是首次进入前10名外,其余排名相较去年变化不大。
新加坡持续排名亚太知识竞争力的第1名。
过去几十年里,新加坡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而且始终保持着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活力,这与其数次成功的经济转型直接相关。在今年亚太知识竞争力相关指标排名中,新加坡的劳动生产率第1,单位面积经济产出第1,显示了非常强的经济实力;此外,新加坡千人经理人数排名第1位,高等教育人均公共支出排名第1位,反映出国民普遍受教育的水平较高,就业队伍素质位居亚洲领先水平。
韩国首都首尔继续把持亚太知识竞争力的第2位。
作为韩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和最主要的城市区域,首尔的知识经济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从具体指标看,首尔单位面积经济产出位居第1名,千人经理人数、千人IT就业人数、千人生物科技人数排名亚洲第2名;另外,首尔百万居民专利数位居亚洲第3,知识产出和转化效率非常高。
日本东京仍然保持第3位。
作为日本的首都,长期以来是整个亚太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最新数据的计算结果显示,东京在亚太地区的实力仍表现强劲。从具体指标上看,东京的政府R&D投入(排名第3)、企业R&D投入(排名第1)优势非常突出。产出指标中,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排名第3)也具有明显优势。东京的科技资源、高级人才资源丰富,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电信服务、研发服务等)异常发达,加上市场巨大,因此其百万居民专利登记数(排名第1)、每千人高科技服务从业人员数(排名第2)等指标都高居亚太53个国家和地区的前列。
上海已连续七年稳居前10名,并已连续4年位列第5,表现出知识经济稳健发展的态势。
上海的进步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近年来加大了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力度
,本年政府人均R&D投入排名第2位,保持了很好的持续性和强劲的势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上海已基本建成国内最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其次,上海高度重视人才在创新中的作用,集聚和培养了数量可观的各类创新型人才
。目前,上海拥有数量庞大的中国最富创新意识、最有活力且最具创新能力的群体。上海尤其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巨大,吸纳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非常可观。根据LinkedIn在2018年3月发布的《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从2013年到2017年,上海吸纳的归国留学人数占比在主要城市中始终高居35-40%,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上海仅在2017年就引进归国留学人员5.6万人,是前五年的2.7倍。
正是由于海纳百川的胸怀广纳人才,使得上海在若干个重点领域拥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领军人物和重点行业的国际知名企业家。
截至2017年底,在沪就业创业的外国人达到21.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第三,上海的知识密集产业优势明显。
数据显示,上海今年千人经理人数排名第6位,竞争力逐年提升。其千人汽车与机械工程就业人数排名第3位,千人IT就业人数排名第4位,显示出经过多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另外,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人均私人股权投资排名第3位,金融对创新的支持开始发力。
中国总共有5个地区位于前10名,除上海外,北京、香港、江苏、台湾分别位居第7名、第8名、第9名和第10名
,显示了中国知识经济的强大实力。
在总体格局上,2019APKCI前10名中,中国(五个地区)、日本(一个地区)和韩国(两个地区)三国占据了8席,除新加坡和以色列外,全部集中于东亚。
从国家层面来看,各地区所在的国家知识竞争力平均水平也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新加坡、韩国和以色列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生产效率较高,高级生产要素的聚集引致了较高水平的创新,因此知识经济也更加发达。相较这些国家,中国、印度等国家作为大型经济体在整体上的知识经济发展尚有诸多不足,因而他们很多地区的知识竞争力相对较弱。但需要指出的是,国家之间的知识竞争力差距并不明显,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并无较大的优势,而知识竞争力较弱的国家则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通过科技创新为经济赋能,国家和各区域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并不容易,中国经济在转型中还要保持较高的速度就更不容易。与处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外区域相比,中国各地区的研发强度相对较高,并且持续提升。这是一种非对称性的追赶模式,虽然不会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但假以时日,这种持之以恒积累起来的强身健体之功必将形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上海、北京进入亚太知识竞争力的前十名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研究表明,上海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综合绩效贡献很大,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同样如此。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制造业对技术创新的巨大而直接需求是拉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上海与国际上其它大都市相比,有相对广阔的郊区,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有条件容纳较大规模的制造业。预计未来上海的产业结构演化仍然会比较快,制造业退出压力仍比较大。但建议上海在较长时间内保留一个适度规模的制造业,当然主要是那些附加值高、技术密集度高、对劳动的需求少、占地少、生态环境友好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其它发达省份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