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米宅
欢迎来到《米宅》,研究全国城市的房地产宏观数据、人口、经济、政策,用全国视野,去合理配置、规划自己的地产投资。更是地产人的学习课堂,一起成长,一起成为地产极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念行者  ·  抵达语言的边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米宅

在中国,这类大学越来越火!什么信号?

米宅  · 公众号  ·  · 2025-01-25 07:18

正文

来源:智谷趋势Trend

本文获授权转载



在中国,有一类大学正在越来越火——新型研究型大学,势头相当猛。简直就是拳打985,脚踢211。


就在1月13日,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 经教育部审批通过,创始人是“玻璃大王”曹德旺,由“国防七子”之首哈工大的名校长王树国领衔,直接喊出口号:


对标斯坦福大学


开局就是高端局 ,“玻璃大王”的野心再也藏不住了,这是要流芳百世啊。


去年高考还有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新闻,刚刚成立的 深圳理工大学 ,首次招生居然就追平了华南第一名校中山大学,力压“华南小清华”、985高校华南理工大学14分之多。


这样的表现,堪称一鸣惊人,瞬间在家长考生中声名鹊起。



火热录取结果,甚至超出了校方的预期。 此前,校方预测录取考生最低排名是18000名,可实际录取时,考生排名被拉升至 1 万名以内。


这意味着,有 120 名广东物理类考生放弃了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知名院校,转而选择了刚刚成立的深圳理工大学。


为什么?


越来越多的新型研究型 大学 开局即“王炸” 学生 家长用脚投票 ,绝不是无缘无故的。


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时代之变?



1


在深圳理工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之前,最早“吃螃蟹”的,是深圳的 南方科技大学。


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从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到2017年官方就大声宣告,生源质量已达到“985高校上游水平”。


从这几年报录比不断下探2%来看,竞争之惨烈可用“厮杀”形容:


2021年,4.45万人报名,录取1160人,报录比2.6%

2022年,5.3万人报名,录取1290人,报录比2.43%

2023年,5.8万人报名,录取1330人,报录比2.29%

2024年,约6万人报名,录取1360人,报录比2.25%


在杭州, 2022年才开始招生本科生的西湖大学,如今已经是浙江尖子生的“心头好”。


镇海中学、学军中学、温州中学、杭州外国语学校、杭州二中、浙大附中、萧山中学一等一在全国叫得上名号的中学,如今这里的学子,都将西大视为目标之一。



在2024年的录取新生中,居然不乏 高考700多分的学霸 过去这些可都是妥妥的清北种子选手,如今却奔赴了西大!


还有三位学生获得全国决赛一等奖,甚至有学生为西大“二刷”——高二报考未被录取,高三继续考(西湖大学创新班)。


上海科技大学在江浙沪的录取名次,也节节攀升,比首次招生时都提升了1000到2000名。


与此同时,各地还在抓紧筹办更多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筹办最积极的,当属经济第一大省广东, 共有10所,占全国近一半,已获批建成的有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中文大学(广州)等,还有正在筹办的大湾区大学、深圳海洋大学等。


全国来看,所有的新型研究大学,也基本分布在中国最富庶的 珠三角和长三角 一带,深圳、广州、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均是热门城市。



可以说,新型研究大学已经成为经济强省/市的“必争之地”,引领着时代风向。



2


如此火爆的背后,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新型研究大学?


国际著名高等教育学家阿特巴赫认为,应该具有以下4个特征:


—— 充足的办学经费

——相对 扁平与独特 的治理模式
——从国际上聚拢一大批高水平的高科技 人才
——在 跨学科、有应用前景 的领域进行重点布局


简单总结,就是 有钱、有人,还有两个“新”:


一是培养模式新,往往践行学院制、导师制、小班教学等等;


二是专业设置新,不少学校只设置了不到10个专业,基本集中在生物、化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理工学科,并且十分强调跨学科、应用性;


用学界的话说,是 “无用之用”与“有用之用” 的区别。


比如在传统研究大学,教师可能被鼓励“坐冷板凳”,在办公桌前待几年,只为了攻克数学领域的某个猜想。但是这就很难在短期内转化为科技成果,也就是“生产力”。


而新型研究大学,则 重视“投资回报比” ,要在短期内,通过巨额投入实现重大突破,看到成效。


拿今年获批的福耀科技大学来说,成立的初衷,便是曹德旺提到的要助力破解“卡脖子”难题。


“出道即巅峰”的深圳理工大学,同样是典例。


作为一个“理工大学”,却既没有理学院,也没有工学院 ,首批成立的7个学院,包括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算力微电子学院等,全部为交叉专业学院。



而且在深理工的本科生, 每周只上4天课 ,一到周五,教室门就会被锁上,学生去哪呢?


答案是——实验室。


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周五一天都在实验室内 ,从早到晚,一个学期就是18天,比很多专业课的课时都要长。”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樊建平说道。


他提到,“当前,中国和发达国家在一些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上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必须培养这些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


在今年福耀集团年会上,王树国同样表示:“曹老先生定了一个目标, 要对标斯坦福大学 ”。



3


什么样的底气,能喊出对标斯坦福?


有钱有钱,还是有钱。


有网友感叹: 上辈子拯救世界,这辈子读西湖大学。


单纯看下西湖大学的宿舍,一股“不差钱”的味道,便扑鼻而来。


单人间,飘窗,空调,双层书柜,淋浴隔间,样样齐全。


本科生一人一间,坐北朝南的房间费用是2200元/学年/人,其他朝向还要再降400元。



从施一公毅然回国、放弃清华副校长职位、斥巨资200亿元筹办开始,西湖大学就充满着传奇。


如今,西湖大学更是有着马化腾、王健林等 2万多位捐赠人共同托举 有公务员捐出毕生积蓄,有退休的海外留学生捐赠了房产, 截至2023年底,西湖大学的举办方杭州西湖教育基金会接受的捐赠额超过107亿。



今年刚获批的福耀科技大学,同样拿到了 100亿元 的启动资金。


还在筹建中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也是疯狂砸钱:


位于广州的黄埔大学,项目总投资将近 95亿

定址东莞的大湾区大学,总投资估算约 100亿
青岛的空天信息大学、依托于南科大的深圳海洋大学,项目投资额都超过了 60亿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创始人是宁波芯片首富虞仁荣,其资金连带股份, 直接拿出460亿 ,其中200亿都是用在办学的刀刃上……


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师资力量,也强大到超出想象。


用深圳理工大学筹建办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赵伟的话来说, “要找全球最好的人”。 官网显示,深理工有海内外院士13人,1/4的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72%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图源:深圳理工大学官网


再看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前者现有 国内外院士61名 ,90%以上的教师都有海外工作经验,后者拥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40位两院院士,还有9位美国两院院士,1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这样的院士数量是什么概念?


拿中山大学来说,百年老校,“华南第一学府”,但是也只有20位两院院士,院士数量却远不及两位新贵。


有钱又有人,自然发展越来越好,连同学生发展一起跟着沾光。


像南方科技大学,在2024年高校生均经费排行榜中,居然排列第三,仅次于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同属中科系的上海科技大学也位列第17,压过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一众老牌985名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