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他起高楼
“银”往往代表的就是货币,而“行”则是对大商业机构的称谓。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最早见于太平天国洪仁轩所著的
《资政新篇》
。
中国
·银行
在7到
10
世纪初期的唐朝,已经出现了办理金融业务的独立机构,但经营范围比较单一。明朝中叶出现的钱庄和清朝产生的票号,实际都具有银行的性质。
中国的第一家民族资本银行是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
1905年清政府成立户部银行是中国最早的国家银行。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银行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国民党统治的后期,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以及中央信托局、中央合作金库等官僚资本金融垄断体系,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世界
·银行
1580
年,威尼斯银行成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随后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国。荷兰的一些城市也先后成立了银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银行得到了普遍发展。最早出现的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银行是
1694
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
1844年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可视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的鼻祖;到
19
世纪后半期,西方各国都相继设立了中央银行。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如
1930
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
1945
年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1956
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
1964
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
1966
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银行在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传统银行天然走向消亡
在金融领域,以
BAT
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有着天然的成本优势、数据优势、以及资金优势。
一、
成本优势
。
实体银行建立在街道、楼宇之中,租金高昂,几乎全年无休,但仍远远无法满足客户全天候的金融需求;而互联网金融依托于网络,零成本,24小时满负荷运转,人力、物力、财力大为节省。
二、
数据优势
。
互联网金融有着淘宝网的交易平台为依托,有着全部客户的所有交易流水记录,如此天然的信用数据,无论是贷款还是其它业务均能顺利开展,而且这些信息的获取几乎毫无任何附加成本费用;而实体银行需想要获取这些数据,不仅成本巨大而且还承担相当的风险。
三、
资金优势
。
这里不是指资本金上的优势,而是其对于小额资金的吸引力。
譬如“余额宝”业务,其作为网络理财产品讲求的是聚沙成塔,即所谓的“长尾效应”,以此获利。能够达到
5
万元理财规模的个人终究还是有限的,而只要
1
元就可以起步的则比比皆是,特别是淘宝上数以亿计的客户更是资金归集的天然来源。
比如余额宝
2012
年推出至今资金总量已超万亿元,远超经营已近
20
年的民生银行存款总量,互联网金融“吸金”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这种资金规模效应的优势又是实体银行所天然不具备的。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已经向实体银行提出了严苛的生死存亡挑战,如何迎战是未来银行业能否继续存在的关键,可谓生死较量。
实体银行的灭亡很可能是其宿命,但能够让传统银行绝处逢生,进而尝试着度过冲击的唯一办法或许只有创新合作。
取代
BAT
的全面信息化
当然未来的大数据时代,消灭信息不对称,银行的利益空间继续压缩
。颠覆
“传统银行”的,不是淘宝不是阿里,是这个即将到来的全面的信息化时代,这是任何人任何行业都阻挡不了的。未来“剩下”的银行,肯定不是传统的银行,肯定是
全面信息化
的公司。
同时当区块链省去支付宝等支付环节,让买家和卖家实现一对一交易。支付宝,它应该是最典型的信任中介。我们作为买家在淘宝买东西,先把钱打到支付宝,支付宝收款后通知卖家,卖家发货,买家收货,然后支付宝把钱打给卖家。在这个过程中,支付宝就是信任中介,而一旦它系统出问题了,买家和卖家的交易就无法完成。
而区块链就能省去支付宝的环节,直接让买家和卖家实现一对一交易。而且交易量越大,去中心化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不仅自主、简单,而且还防范了被中介控制的风险。但是,有一个疑问,就是没有信任中介,如果出现欺诈,骗钱,怎么办?这就是区块链在信息数据交换传输的准确性问题。
当然未来的大数据时代,消灭信息不对称,银行的利益空间继续压缩。颠覆“传统银行”的,不是淘宝不是阿里,是这个即将到来的全面的信息化时代,这是任何人任何行业都阻挡不了的。未来“剩下”的银行,肯定不是传统的银行,肯定是全面信息化的公司。
由此你会发现,数字货币也好,代币也好,价值有多大,完全取决于共识,当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其价值,那么它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大。
区块链首先是解决信任问题,让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依靠中介机构(这种中介机构极大组成部分是银行)来信任彼此,
于是全新的价值交换方式由此诞生
。
传统银行拉住区块链的一角
近年来,银行们对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上的研发是不遗余力的,在实际应用中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的确能解决银行内部常年的痼疾。移动金融令银行裁员及网点关闭数量创造20年记录,可见银行本身也在经历一场超级大变革。明知道自己行走在停滞甚至倒退的路上,银行看到了一丝希望,就是区块链。我们看到近几年经常有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
(表格来源:《银行变革:区块链是最好的机遇吗?》)
但是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终究是走在历史的边缘,覆灭重生是必经之路。
当我们不再为中介支付费用
“假设你在美国旧金山工作,想把部分收入寄给在伦敦生活的家人,如果选择电汇,可能一般必须得付25美元的固定费用,相关的额外收费可能最高达到汇款额的
7%
。为你汇出收入的银行要扣一定费用,伦敦方面收款的银行也要扣一笔,你还得为美元兑换为英镑承担一部分隐性的损失。即使经过这层层收费,你家人的收款银行也得等到一周后才会登记入账这笔交易。”
时间紧迫,效率低下,可你不是银行行长呀,没有人会为你优先考虑,我看过太多在银行里破口大骂等不及的人,可是那有什么办法?也许有些事本来就是不能快的,有些事物的存在就是为了拖延时间。
而区块链它自诩一种去中心化的交易账簿,为传递数字资产提供一种经过加密的安全方式,它无需银行等可信的第三方经手。
更有甚者,像智能合约这样的工具还承诺客户,能自动实现多个银行业耗费多时才能完成的流程,从税务合规及申报服务,到根据遗嘱分配财产,涉及多种业务。
在这个时代只有更快才能追得上别人的步伐,所以,
我们可能未来不需要银行,或者银行的职能将发生彻底的变化。
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革命性技术
当然,现在很多人还是会把区块链的最佳应用与比特币挂钩,实际上它更像是有了技术支撑的人们对于信任的共同想象。
在数据安全方面,区块链的全网的客户端都保存着完整的账本,无法伪造、篡改、撤销,而现在的数据往往都是集中保存的,这就给了数据管理者暗箱操作的机会,不排除后者为了利益,偷偷修改其中的数据。区块链则消除了数据造假的可能性,不像支付宝它的真实数据到底有否篡改的空间我们吃瓜群众其实并不知道。
另外,区块链尤其对于要求数据安全性的行业和部门是非常有用的。银行的数据机房需要防范火灾水灾黑客攻击病毒攻击还有机器故障等问题,维护成本很高,事故后修复成本很高,而且即使做了风险备份有时候还是会有数据丢失。
再比如,金融机构间的交易,频率高、金额大,种类复杂,所以目前往往需要第三方的机构提供清算服务。又比如有些企业资金往来繁多,需要银行提供托管服务。这些清算和托管都是费钱费时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记录、计算和核对,成本很高。区块链技术正是合适的解决方案。
此外,在云端数据存储方面,区块链能够将云端数据存储去中心化。当前,云储存依然是有中心化的特点,用户必须将信任交付给单一的存储提供商,风险也就比较集中。而有了区块链,整个网络没有中心化的硬件或者管理机构,任意节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且任一节点的损坏或者失去都会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未来的云端数据将出现去中心化。颠覆原有的云存储商业模式。单一用户可以将其硬盘空间的剩余部分“出租”出去,大幅提高云储存空间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