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野圭吾
, 你喜欢么?
从《白夜行》开始,这个日本作家在中国红了近20年。
到今天,也还没到巅峰……
因为未来,中国的银幕(荧屏)将越来越多出现他的名字。
接戏的导演也陆续更大牌。
他的小说很多以推理为主,偶尔玩玩科幻、伦理……最后都必落于人性。
从十几年前开始间或读读,Sir读过应该有一半吧。
他红的原因,未必是比其他推理作家更深度,但的确更加时尚,命题与心理更贴合都市人。
他笔下的角色,不少都有一种
从“冰”到“火”的转变过程
。极致的冷漠与自我,慢慢转为另一极——极致的深爱,极致的牺牲。
但当冰与火以最尖锐的姿态碰撞融合后,最后会归于一片平和。
……对哦,今天要聊的是电影。因为有一部改编自他故事的新片要上了——
中国版
《解忧杂货店》。
这次,东野让Sir有点小意外。从一开始,他的人物就没那么纠结于黑暗。
杀惯了人的东野,这次居然小火慢炖了一锅鸡汤……
这么戏剧性的反差,它能好喝吗?
先用数据说话。
淘宝最高销量店铺,这样的数字。
豆瓣读书的评价和人数,这样的数字。
日本和中国,几乎同时开启了对它的电影改编项目,在今年下半年先后上映。
在年初东野作品改编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4亿票房的成功下,《解忧》是更具潜力的金字招牌。
而同时,也是铺天盖地的担忧和争议。
片中好几位流量明星,也从侧面反映了网友对这一改编的担忧。
不过,在Sir看来,《解忧杂货店》的精华,更多体现在结构,在剧作上。
如何将东野宏大的故事精简、适当本土化,还不失去底色,才是改编最艰巨的任务。
要改编推理悬疑小说,相对好理解,东野的故事,最不缺的就是悬念。
但《解忧杂货店》不一样。
它的故事,有一种日系独特的温软,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和风”,在银幕上其实是吃亏的,慢热,往往没有爆款气质。
故事始于三个年轻小贼。
在一次作案后,他们为避风头,躲进了一间废弃几十年的杂货店。这破杂货店啊,内有乾坤……
曾经,它有一个功能——给小镇居民解决烦恼。只要谁有烦恼,写信给杂货店,第二天店里就会回信,指点迷津。
求助者和回答者两不相见,却能获得一份陌生又亲昵的心灵相通。
但当然,店本身不神奇,能回信的,是一位老年店主。所以这个功能,也随着小店店主的死亡消失了。
奇怪的事,就发生在三个小贼进入杂货店的几十年后。
这一晚,他们又收到信了!
可能由于等待的无聊,或者一种恶作剧的好奇,小贼开始代为回起信來。
但回着回着就不对了……
信总是一放到牛奶箱(曾经老爷爷约定的投信位置),立刻就有回信,简直像中了邪!
而且,从信中的信息,他们发现来信者竟是三十年前的人!
莫非杂货店有魔力?能穿越?
为了实验,三位小贼从店外投了一张白纸进牛奶箱——果然,白纸又消失了。
小贼们有点怕,但又舍不得放弃这么奇幻的体验。
他们一开始也不想帮助谁,自己都已经是社会底层的渣滓了……
我
帮别人,谁帮我啊!
所以,相比当年老爷爷极为负责的回复,他们就展现了一肚子坏水。
有人信中问,我坚持理想对吗?退学对吗?
他们回信答:
你中途退学了啊,也就是不上学了?父母给你出钱,好不容易才考上的大学,你就这么放弃了?啧啧啧。
有人信里问,我想做陪酒小姐,因为需要钱。
他们就回答:
已经出现过很多冲着你身体来的男人了吧?这种男人你能巧妙地应付吗?还是跟他们一个个上床?
这么回信可想而知,本来就有心结的人,当然会不忿地跟小贼们在信上吵起来,小贼们也你来我往,讽刺挖苦,各种嘲讽……
但也怪,吵着吵着,来信者的烦恼反而通了……
他们最后会恍然大悟,哦,这肯定是那位老爷爷用极端的言辞在刺激我,考验我对梦想、对生活目标的信念吧?
所以歪打正着,他们居然解决了几桩心病。
渐渐的,他们意识到这事不好玩了……事情玩大了。
因为信回得好与不好,关系到很多重要的人生选择,甚至关系到……
死亡。
说到这,你大概会明白,小贼们无意间改变了别人的人生,也一定会间接地,启发对于自己人生的思考。
而小贼们开始无意间寄出的一张白纸,最后也奇迹般回到了当年老爷爷的手中。
怎么对一张白纸作答呢?
这恐怕是老爷爷一生最大的难题。
Sir不剧透了。
很多时候,年轻的我们并不是有问题解决不了,而是“不知道问题究竟是什么”。
老爷爷思虑良久,非常智慧地作答,在生命终止前,助推了小贼自我救赎的最后一步。
说说亮点吧。
亮点一,Sir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温吞水……
蛤?温吞水不是骂人的么。
没错,它要打架没打架,要刺激没刺激,观众得用一颗温柔的耐心,慢慢体会。
可如果真看进去了,它就会一下下小心地触碰你的心灵,也许能开启关于你自己的人生疑惑。
就像三位小贼,明明没有解忧老爷爷那样的智慧,总是以无知、粗暴去解答,却还是帮助了每一位求助者,最后,终于反思自己。
这是为什么?
《解忧杂货店》想说,求助者心中知道答案是什么,你只要交给他们去选择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