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阿里大环线
7月最后一天,领导飞抵拉萨,休息适应了近一周。期间恰逢藏族“雪顿节”。看了藏戏、过林卡和晒大佛等节日传统项目,心满意足后,8月6日早上8点,我们出发。一车两人,行走阿里大环线。
此前家里领导虽曾两次进藏(2010年和2017年),但都没到过阿里。“无阿里不西藏”,这令她耿耿于怀。我不敢马虎应付,认真地设计一个相对轻松容易,住宿条件较好,同时揽括大部分精华的行程。结果,一路相当顺畅顺利,身体也无异常。今天下午3点半,我们回到了拉萨,圆满地完成了这次闭环旅程——在世界上最高海拔地区的长途自驾游。
具体行走路线:拉萨-拉孜-萨嗄-帕羊-岗仁波齐大本营-扎达-(古格王朝遗址)-扎达-狮泉河-(班公湖)-狮泉河-改则-尼玛-(当惹雍错)-尼玛-班戈-拉萨。共住9个地方,12个晚上。行走13天,共3848公里。
此番阿里之行(我的第四次),我有诸多感触:
1、阿里之美,美得让人心碎。100多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50年前作家马丽华女士,以及23年前的我,在阿里所见到的自然风光,与今天并无二致。而如今阿里的道路、通迅、网络、住宿和饮食,等等,与过去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有这么好的基础条件,如果我们有一颗“无西藏,不远方;无阿里,不西藏”的“走进阿里之心”,那么,还要还在等什么呢?!
2、路上见到许多骑自行车的勇士,也有不少骑摩托的,甚至还有推着行李带着小狗徒步的。还遇见一位自驾走天涯,吃住都在面包车上与我同龄的老男人。。。每当看到他们迎面而来,或我超车过他们的时候,我总是不由自主发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却有一次,领导冷不丁地冒出的一句回应,让我无言以对并陷入了沉思。她说:其实,本质上,你与他们属于同一类人。
3、这次进藏我开的是5座轿车,行前给自己立个规矩:非铺装路面不行驶。但是,面对玛旁雍错转湖的诱惑,无论领导和景区工作人员怎么劝阻,我都不听。结果很悲催,45公里的路程开了整整4个小时,几近崩溃。在不知积水深度的三处地方,冒险强行冲过去,事后皆冷汗一身。想起投资上自己经常叨念的一个原则:“一件事情若不值得做,那就算能把它做得再好也毫无意义”,汗颜!
4、当我缓缓地沿着笔直的道路行驶在那曲和阿里大草原时,“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行走的感觉”是我自驾的最大驱动力。不记录过去,只感受当下。我的自驾不是越野,不去冒险。一台有信心不会出故障,好开舒适且不张扬的车,足够了。行在路上和呆在家里,都只是生活方式,都是在消费(浪费?)时光。无论还有多少未来,我都想在二者之间随心所欲自由切换。
5、本文结束前,我抬头问领导,你此行有何感触?她说,与前两次相比,藏族人的精神变化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景区、酒店和餐厅,都可以看见许多作为消费者的藏人身影。他们穿戴整齐,自信友善。她补充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拉萨街头,紫外线防护做得最严实到位的不是游客,而是本地藏族女孩”。领导的观察是深入准确的。西藏社会多年来天翻地覆的进步变化,是我对这个国家这种体制的重要信心来源。
最后,我最由衷的感触是:人老了,“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还可以到处瞎晃悠,真好。 拉萨
7月最后一天,领导飞抵拉萨,休息适应了近一周。期间恰逢藏族“雪顿节”。看了藏戏、过林卡和晒大佛等节日传统项目,心满意足后,8月6日早上8点,我们出发。一车两人,行走阿里大环线。
此前家里领导虽曾两次进藏(2010年和2017年),但都没到过阿里。“无阿里不西藏”,这令她耿耿于怀。我不敢马虎应付,认真地设计一个相对轻松容易,住宿条件较好,同时揽括大部分精华的行程。结果,一路相当顺畅顺利,身体也无异常。今天下午3点半,我们回到了拉萨,圆满地完成了这次闭环旅程——在世界上最高海拔地区的长途自驾游。
具体行走路线:拉萨-拉孜-萨嗄-帕羊-岗仁波齐大本营-扎达-(古格王朝遗址)-扎达-狮泉河-(班公湖)-狮泉河-改则-尼玛-(当惹雍错)-尼玛-班戈-拉萨。共住9个地方,12个晚上。行走13天,共3848公里。
此番阿里之行(我的第四次),我有诸多感触:
1、阿里之美,美得让人心碎。100多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50年前作家马丽华女士,以及23年前的我,在阿里所见到的自然风光,与今天并无二致。而如今阿里的道路、通迅、网络、住宿和饮食,等等,与过去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有这么好的基础条件,如果我们有一颗“无西藏,不远方;无阿里,不西藏”的“走进阿里之心”,那么,还要还在等什么呢?!
2、路上见到许多骑自行车的勇士,也有不少骑摩托的,甚至还有推着行李带着小狗徒步的。还遇见一位自驾走天涯,吃住都在面包车上与我同龄的老男人。。。每当看到他们迎面而来,或我超车过他们的时候,我总是不由自主发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却有一次,领导冷不丁地冒出的一句回应,让我无言以对并陷入了沉思。她说:其实,本质上,你与他们属于同一类人。
3、这次进藏我开的是5座轿车,行前给自己立个规矩:非铺装路面不行驶。但是,面对玛旁雍错转湖的诱惑,无论领导和景区工作人员怎么劝阻,我都不听。结果很悲催,45公里的路程开了整整4个小时,几近崩溃。在不知积水深度的三处地方,冒险强行冲过去,事后皆冷汗一身。想起投资上自己经常叨念的一个原则:“一件事情若不值得做,那就算能把它做得再好也毫无意义”,汗颜!
4、当我缓缓地沿着笔直的道路行驶在那曲和阿里大草原时,“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行走的感觉”是我自驾的最大驱动力。不记录过去,只感受当下。我的自驾不是越野,不去冒险。一台有信心不会出故障,好开舒适且不张扬的车,足够了。行在路上和呆在家里,都只是生活方式,都是在消费(浪费?)时光。无论还有多少未来,我都想在二者之间随心所欲自由切换。
5、本文结束前,我抬头问领导,你此行有何感触?她说,与前两次相比,藏族人的精神变化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景区、酒店和餐厅,都可以看见许多作为消费者的藏人身影。他们穿戴整齐,自信友善。她补充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拉萨街头,紫外线防护做得最严实到位的不是游客,而是本地藏族女孩”。领导的观察是深入准确的。西藏社会多年来天翻地覆的进步变化,是我对这个国家这种体制的重要信心来源。
最后,我最由衷的感触是:人老了,“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还可以到处瞎晃悠,真好。 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