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Someet「时空档案馆」的第 40 篇档案
在这里,我们用体验式报道的方式
为你讲述一个个独特的经历
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请你先想象一个画面:
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有几个年轻人摆了个地摊。这个地摊不卖袜子、不卖小吃、不卖光碟(🌚),卖的是故事。一个穿着白大褂带着口罩医生模样的人在跟你推销——「买故事治病,专治各种都市疾病,失眠抑郁焦虑妄想想象力匮乏...」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场景,你会做什么?觉得奇怪么?觉得他们才有病想立马走开么?想拍照发朋友圈说我见到一群神经病么?还是围上去看看,挑一个故事买回家慢慢看?
这正是我上周在广州街头做的事情。
在一次逛「鬼市」的过程中,我梦想了「摆个地摊」的想法。同时我又是个写字儿的人,喜欢读小说,深知故事的魅力。于是我就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了,在Someet上发了场活动,想找人和我一起去街头卖故事。
街头是个有趣的地方。你能在这里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收获到形形色色的反馈。我曾在街头张贴诗歌,希望用诗歌占领街头;也曾在大街上派发「陪聊小广告」,希望能和陌生人建立一种奇妙的连接。而这次,我把街头变成了一个故事卖场。想看看现代人到底对故事有多大的兴趣,以及,对「摆摊卖故事」这个形式有多大的接受度。
我是这样操作的:
1.我选择了10个关键词:孤独、妄想、孤独、迷茫、无聊、焦虑、执念、失眠、抑郁、想象力匮乏、麻木、多虑、穷、忙。每个关键词则对应一种「现代都市病」,每一个关键词都体现了一种现代都市人的焦虑。而这次卖故事的主题则是,通过故事,来「治愈」这些都市病。
2.我从好朋友、基友项目Storybook的庞大故事库中,根据关键词,选择出每个关键词对应的故事。这些故事和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各不相同,有的只是提到而已,有的则是通过故事来描写某种状态。
3.我从网上买来100个医院用的采血管,并将这些带有关键词的故事打印出来,塞进采血管当中。之所以用采血管这种形式,一方面是它暗合「故事治愈都市病」的主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有着极强的形式感,而且还挺好看的。对于在大街上卖东西来说,有个吸人眼球的包装形式是十分重要的。
4.我在不同的采血管当中暗藏了一些「彩蛋」,比如有的采血管中会随机出现「桃花符」,而在「穷」这个关键词的采血管中,则塞了纸币进去,有人民币、港币、美元,数额不同,随机而定。当顾客买走了某个故事、回家打开这个故事后,可能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5.上街,找到一个不容易被城管发现的地方,穿上白大褂,开始叫卖,并向路人推销故事。
我们在广州的北京路步行街卖了大概3个小时,期间被城管轰过两三次,打游击战和城管周旋。最终只卖出了30个故事。每个故事5块钱,当晚收入150元人民币。
整个摆摊的过程中,很多人听到我们的叫卖、看到我们的妆扮,都会好奇地围上来。粗粗统计,当晚应该有500+人在我们的摊位面前停留,但最终只卖出去30个,转化率只有不到1.5%,说实话还不如电商的转化率高。
大部分人在围观之后,微微一笑就走开,大概的意思是「你们有点意思,但我不需要」;有的人会更加好奇地蹲下来挑选一翻,想弄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也有人在旁边围观一会,一句话不说就买走几个。期间有一个中年大叔买走了一个「麻木」,还有两个中文都不认识的外国友人买走了一个「想象力匮乏」。
活动结束后,我们统计了下销售情况:「执念」这个原本我们并不看好的关键词卖出了9个,而我们很看好的「抑郁」只卖出了2个,另一个十分看好的「失眠」则一个都没卖出。但奇怪的现象是,之后我们把这些故事挂在了微店上,开始线上售卖,「抑郁」、「迷茫」、「失眠」很快就卖光。
可能在真实的场景中,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类似「抑郁」、「失眠」等问题,而在线上则没有这些顾虑。整体看来,执念最火,抑郁、迷茫、孤独其次。
通过这次活动,我似乎窥探到了一些现代人焦虑的侧面。
文_随易
图_随易 & Rhino
欢迎关注随易个人公众号「马赛客」(id:mosaicers)
如果你想看我们都卖了什么故事
可以后台回复一下关键字
即可索取相应主题的故事(电子版)
孤独丨妄想丨无聊丨抑郁
焦虑丨执念丨失眠丨想象力匮乏
麻木丨多虑丨穷
你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所剩无几的实体故事
我把它叫做「故事采血管」
(感谢故事提供方Storybook,公众号id:storybook2015)
▼
点击蓝字
查看更多Someet平台上发生的「街头活动」和「生活实验」
▼
《如何用脑洞为你的生活增加一些仪式感》
你可能也对这些「发生在街头的故事」感兴趣...
(点击文字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