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食品580
我们专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域,为行业提供食品危害预防性控制应用系统服务,专注食品安全绩效提升及危机应对处理定制培训! 欢迎访问www.food580.com,亦可发消息给我们详细了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市场监管  ·  元宵(汤圆)专项抽检合格率100%!北京市市 ... ·  2 天前  
台州市场监管  ·  元宵节来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怎么样? ·  2 天前  
温岭市场监管  ·  喜迎元宵佳节 守护放心“宵”费 ·  2 天前  
温岭市场监管  ·  喜迎元宵佳节 守护放心“宵”费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食品580

食品史上的4月20日

食品580  · 公众号  · 食品安全  · 2017-04-20 17:34

正文


你应该要知道的食事

认识百年前就被发明,现今仍广泛使用于食品加工的巴氏杀菌法。



1


巴氏灭菌(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巴斯德原本是学化学出身,早期主要从事与酒石酸晶体有关的研究,1854年赴里尔大学担任新成立的理学院院长后不久,因当地的 酿酒企业遇到了葡萄酒和啤酒变酸的问题 ,故应工业界的请求开始从事发酵研究。


当时,法国和德国的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糖和酒精的发酵有可能是 酵母 引起的,但遭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就认为,发酵是纯粹的化学反应过程,无须有机体参与。

巴斯德使用显微镜对发酵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后发现,发酵乃微生物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的发酵是由不同的微生物引起的,从而否定了微生物没有参与发酵或者只不过是发酵之产物的权威观点。


正在做实验的巴斯德


问题是,酒液中的微生物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这些微生物确实如当时流行的"自然发生说"所言,是从它们所在的有机物或无机物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无须上代,那么即便使用加热等方法将酒液中的乳酸杆菌全部杀死,也难保乳酸杆菌不再次出现从而使酒液变酸。


1860年前后,巴斯德使用 鹅颈瓶和直颈瓶 做了一系列对比实验,结果显示,虽然对两种瓶子中的肉汁都进行了高温加热处理,但因空气中的微生物很容易侵入直颈瓶中,故直颈瓶中的肉汁很快就在侵入微生物的作用下变质了,但鹅颈瓶中的肉汁因在空气中漂浮的微生物被卡在了瓶颈的弯曲处,故存放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发生腐败。


实验表明:


1、空气中的尘埃携带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2、既然微生物参与了发酵的整个过程,那么要改善发酵的结果,解决酒液变酸问题就不能不考察各种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经过深入研究后,巴斯德发现,在未变质的酒液中,通常只能观察到圆球状的酵母菌,但在变酸后的酒液中,除酵母菌外,还能观察到很多杆状乳酸菌。进一步研究表明,正是乳酸杆菌在酒液里大量繁殖,才使酒液变酸的。


这就证明了所谓"自然发生说"是错误的, 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不可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这意味着,只要把密封包装的酒液中的乳酸杆菌全部杀死,就可以有效防止葡萄酒和啤酒变酸。 著名的"巴氏灭菌法"就是基于上述研究于1862年至1865年间开发成功的。


巴斯德用鹅颈瓶实验证明是空气中的某种物质而不是空气本身使液体腐坏变质,是细菌致病学说的有力证据


▲巴氏灭菌法的专利申请海报


如今巴氏杀菌法在奶类、蛋类、蔬果汁和蜂蜜等食品加工中被广泛使用。


根据加热温度高低,可分为:

低温长时间杀菌法(low temperature long time, LTLT)

高温短时间杀菌法(high temperature short time, HTST)


此两种巴氏杀菌法的条件,根据各别食品类型其杀菌温度与时间条件不同,影响因素包含成分与pH质等,以牛奶杀菌为例,低温长时间杀菌法为63°C加热30分钟、高温短时间杀菌法为72°C加热15秒。


由于某些条件的巴氏杀菌法不会杀死所有微生物,杀菌后产品中仍含有腐败菌,因此必须以冷藏、降低pH值、高糖或高盐方式加以储存,因此经巴氏杀菌的奶类和蔬果汁等食物,必须冷藏于摄氏4度或以下才能避免变质。


图片来源:食力FOODNEXT


今日话题

除了发明巴氏消毒的巴斯德,你还知道哪些对食品工业有突破性发展贡献的人?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