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种人类的文明,
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语言。
比如同样在表达歉意时,
“对不起”是中国话,“sorry”是英国话,“狗没那赛”是日本话,而“我们没对齐”,则是大厂话。
随着“抓手赋能组合拳,拉通赋能双螺旋”的口口相传,大厂黑话体系已经形成了全新语种,有时比文言文更难懂。
作为一个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厂后,我的嘴巴也迎来了回炉重造。
01
第一次听见的大厂黑话,叫抓手。
那是一个下午,leader看着我的周报,询问“你的抓手是什么”?
刚听到这句话时,我觉得无比尴尬,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想抓我的手,而且还结婚了,这难道不是性骚扰吗?
整个“油腻”的画面让我现在还忘不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误会,“抓手”是借鉴公交车的一个比喻:
当你在坐公交的时候,如果能有一个“把”来用手抓住,你将更容易达成坐公交的这件事,不会从车上掉下去。
那么当回归到业务时,抓手就用来形容我们落实一件事的“倚仗”与“依靠”,找到了这个“把”,你就刚容易把这个业务进行开展、把目标达成。
自此,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的抓手是什么?”
除了抓手以外,闭环、赋能、生态也是老一代互联网黑话的代表作,“如何给业务赋能”、“怎么形成闭环”、“如何构建生态”,这些话语在我的耳边日常回荡。
从听不懂,到能听懂,再到对答如流,我对这些黑话越来越熟悉,张口闭口也开始了“赋能”。
其实这些黑话蛮不错的,他们简短形象,通俗易懂,有时能化繁为简,用两三个字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一旦你接纳了这个语言体系,会发现和leader、同事交流还蛮顺畅的。
在大厂的前三年,我对于黑话从不懂到熟悉,我习惯了黑话。
02
再后来的第二代黑话,就有些让人不适了,那是一种为了装而装的存在。
比如在电商和O2O发展地火热时,“人货场”、“增长飞轮”、“双螺旋”等新型黑话开始出现。
在第一次听到飞轮时,我下意识地感到,这是一个极其装逼、略带传销风格的话语。
因为它只是“业务增长”这种大白话的平替,仅仅是一种夸张、吹牛的描述而已;
以前业务涨了,可以说高速增长,我们让数据更好了;现在业务涨了,可以说我们的飞轮成功启动了,业务数据也跟着飞起来了。
你说这前后两者有区别吗?
如果对于使用者来说,没有区别,因为“增长”这两个字已经通透易懂,所谓的“飞轮”只是故弄玄虚,为了吹牛而吹牛而已。
但对于接收者来说,或许有区别。
因为前者只是让我的kpi达成,属于现实主义,而后者的飞轮,已经让我在业绩里翱翔了,这是魔幻主义。
我的年终奖、晋升空间,就会像这飞轮一样越飞越高,把我从组长吹到总监,再从总监吹到GM,最后成为天空中的合伙人。
这种腾飞的感觉,让人美妙。
你说这小词儿,到耳朵了就是得劲。
这就是“飞轮”的魅力,谁能想到“大风车呀吱扭扭的转”的儿歌不但能哄一个小孩,还能哄一个总监呀。
自此
,大厂黑话演变成了拍马屁模式,许多人在业务现状毫无变更的情况下,追寻浮于表面的文字创新,持续寻找更好听的辞藻来汇报,挑逗着管理者的耳朵,让他们在听取汇报时达到兴奋阈值,分泌多巴胺,产生业务腾飞的幻想,最终达到业务高潮。
然而业务在客观上,并没有什么实际进展。
我在大厂的中间三年,开始排斥这些故弄玄虚的黑话,但我却也无法摆脱。
03
今天的第三代大厂黑话,已经有些疯言疯语了。
用户动线、容器、激励因子...
如果不是反复学习800遍,你根本不知道它们指的是什么,这些话语脱离了互联网的范畴,可以出现在任何场景。
比如说容器吧,厨房里装罐头的是容器,家里盛粥的也是容器,兵马俑里的古董也是容器,那我们在业务中为什么要有容器?
我们又为什么要把用户,装到容器里?他们是一袋榨菜,一碗罐头,还是花盆中的一朵花?
此时的第三代大厂黑话,已经具备了大公司之间的生殖隔离,当你从A公司跳槽到了B,就要重新学习这里的黑话体系。而且
别说跨公司了,有时候跨了个业务组,你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举个例子吧,在一次会议里,你聊的是用户体系容器,我聊的是业务支撑容器,你我各聊各的,却也安然无事,最后还对齐了。正所谓南门楼子,胯骨轴子,鸡同鸭讲,人与猴子。
但这不重要,只要大家都说黑话就行了,跨服沟通正是黑话的精髓所在。
第三代黑话标志着,一部分大厂人已经失去了大脑和语言能力,无法对事物进行朴素描述与概括,只能空洞地讲着正常人听不懂的废话,以此彰显自己的专家范,从而完成闭塞的职场自我保护。
这些黑话让人听不懂,却让对方无法反驳、无法揪出漏洞,这就是大厂生存的一个保护壳。尤其当对方是一个正常人时,一旦你装出能听懂对方说的样子,并且继续追问对方的容器和因子时,对方将不得不思考你到底说什么,瞬间就会陷入到battle的劣势中。这就是无招胜有招,乱拳打死老师傅,这是黑话的莫大好处。
而从正常的人角度看,
这和精神病吵架是一个原理。
黄龙江一带全部带蓝牙,咱们的用户增长也该这么做,谁反对?
嘿,又有谁有能力反驳你呢?
这就是大厂黑话的后三年,化简为繁,极其拗口。
正常人无法理解这些词语,只有密闭业务中的部门同事,才能同病相怜。
此时的我感受到了黑话的病态,也差觉到了不对劲,但没办法,在部门一天,我就还得懂、还得说。
04
出于对绩效和晋升
的追求,未来还会有新的黑话被发明出来。
因为业务存量状态下,大家已经没有本质上的成绩可以比拼了;只能比谁说的好听。
谁能语出惊人,让+1、+2为之一振,未来就是谁的。
而当每个人都学会“容器”的时候,这个烂大街的词就不高雅了,优秀的大厂显眼包,一定会发明新的语句出来。
比如描述用户需求时,要用“
傅里叶变换”来给用户场景做映射;
或是DAU下降时,用“
地壳运动、板块运动”来做出变化解释;
再或是
天马座、织女座、北斗七星来描述不同业务状态,以及业务之间的协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