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研之成理
夯实基础,让基础成就辉煌;传递思想,让思想改变世界。“研之成理科研平台”立足于科研基础知识与科研思想的传递与交流,旨在创建属于大家的科研乐园!主要内容包括文献赏析,资料分享,科研总结,论文写作,软件使用等。科研路漫漫,我们会一路陪伴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社会学理论大缸  ·  最后2天报名丨《社会学知识体系十讲》带你系统 ... ·  昨天  
研之成理  ·  西北工业大学/奥克兰大学Nat.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研之成理

看成分本以为是「青铜」,测性能没想到是「王者」...

研之成理  · 公众号  · 科研  · 2019-11-19 06:00

正文


——前言——
ORR(氧还原反应)已经成为限制很多电化学能量转换过程,比如: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的关键因素。贵金属 Pt 是目前综合性能最为出色和常用的 ORR 催化剂。因为贵金属 Pt 基催化剂存在价格昂贵、地球储量稀少、易被毒化等问题,所以开发地球储量丰富、并价廉质优的 ORR 催化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学术研究热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来自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杨明辉研究员团队与爱丁堡大学J. Paul Attfield 教授合作开发出一种潜在可替代 Pt 的催化剂:ZrN 。研究发现, 在碱性条件下(0.1 M KOH),ZrN 催化剂的 ORR 反应活性可以媲美经典的商业 Pt/C 催化剂,并且表现出更优异的稳定性(ΔE 1/2 = −3 mV VS ΔE 1/2 = −39 mV, 0.1 M KOH 环境下,1000 次循环测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 Nature Materials 上。

▲ 共同第一作者:Yao Yuan, Jiacheng Wang; 共同通讯作者:J. Paul Attfield,Minghui Yang
DOI:10.1038/s41563-019-0535-9

——背景——
关于 ORR,请参考以下研之成理往期推文:
如何处理ORR相关实验数据! / ORR:电子转移数和收集率计算 / 电催化氧还原(ORR)测试方法 / 如何处理ORR相关实验数据! / ORR测试方法(二):电解池等玻璃仪器的清洗 / 基于第一原理的电催化计算框架:ORR和HER


——本文亮点——
1、新方法制备出纳米级的 ZrN 催化剂材料。
2、碱性条件下,ZrN 的 ORR 活性和商业 Pt/C 相当,稳定性优于商业 Pt/C。
3、在锌空电池应用测试中,ZrN 展现出更高的能量密度。


——图文快解——
一、材料合成与表征:
本文中,作者采用一种名为「urea - glass」的方法,制备出纳米级的 ZrN 催化剂。催化剂直径在 40 ~ 60 纳米之间。XPS 的结果表明,ZrN 材料表面有一层很薄的氮氧化物或者氧化物层,从而阻止了 ZrN 的进一步氧化。具体表征见下图1:

▲ 图1:材料结构相关表征


二、电化学基础性能测试
循环伏安测试发现,ZrN 和 Pt/C 催化剂的氧还原峰都约在 0.79 V。从圆盘电极测试可知,以上两者的 LSV 曲线非常类似,起始电位都在 0.9 V 左右,半波电位约为 0.8 V。

经过 1000 次标准条件下(电压在 0.6 ~ 1.2 V 之间,0.1 M KOH)循环测试,ZrN 催化剂的半波电位偏移量仅为 3 mV(即使 8000 次循环之后,偏移值也仅为 7 mV),相比之下,Pt 催化剂偏移值高达 39 mV。计时电流响应测试发现,36 h 测试后,ZrN 电极的电流下降仅为 4 %,而 Pt/C 电极在 12 h 测试后,其电流降超过 44 %(0.5 V,转速为 1600 r.p.m)。


▲ 图2:电化学性能相关测试

三、电池应用性能测试
作者将 ZrN 和 Pt/C 催化剂应用于锌空电池中。测试结果发现,无论是活性和稳定性,ZrN 都超过 Pt/C 催化剂。ZrN 基锌空电池的能量密度为 132 mW/cm2(Pt/C :  122 mW/cm2);在电流密度为 10 mA/cm2 条件下,测试 100 h,ZrN 基锌空电池的电压降为 21 mV(Pt/C :  46 mV)。

▲ 图3:锌空电池性能测试
四、机理推测
文中指出,ZrN 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可能来自于两方面:1、与 Pt 基催化剂类似,ZrN 的 d 轨道对费米能级有较大贡献。2、表面电子结构以及 Zr 与表面氧化物种之前的相互作用,促进了 O 2 的吸附。

▲ 图4:Zr(111)表面结构及其氧化物种的理论模拟


—— 作者简介 ——


杨明辉
简介: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固体功能材料研究组组长,2002 - 2006年先后在英国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并于2010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获得博士学位,2010 - 2013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能源材料研究中心(EMC2) 从事新能源材料研究工作。从事固体材料研究工作十余年,以材料的合成、晶体结构、性质分析和应用探索等为研究主体。2014年3月回国,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等5项。主要研究成果:首次发现超低温(<10K)下的金属氮氧化物巨磁电阻材料-EuWO1-xN2+x(-0.16 ≤ x ≤ 0.46);修正了氮、氧在固体金属氮氧化物中的排序;发明了固固分离法合成高比表面积介孔金属氮氧化物;用高气压法合成了含有Cu-N的CuTaN2和CuNbN2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曾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等形式在 Nature Chemistry,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Small, Chemistry of Materials, Chemical Communication, ACS Nano, Nanoscale等杂志上发表文章49篇,申请专利10余项,并获得1项PCT国际专利。
研究方向:
1.新型固体功能材料 :研究固体材料的制备方法,调控材料形貌、组成、结构;开发固体材料作为导体、半导体、催化剂和敏感材料的应用。探索新型高效合成方法,推动固体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应用。
2.材料晶体结构解析 :通过常规Lab PXRD、同步辐射和中子衍射等手段,解析关键功能材料晶体结构,揭示材料的构效关系。
3.材料主要应用方向包括 :光催化、传感、智能调控、PEM燃料电池、实用型超级电容器,等。
作者介绍部分摘自宁波材料所官网
小编水平有限,解读如有不准确之处,请指正。更多内容,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前往原文阅读。




研之成理各版块内容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