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国产药品与医疗器械的准入步伐显著提速,与全球目录结构基本保持同频共振,其可及性亦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显著变化,不仅彰显出我国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也对医院管理策略与医疗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据相关报告显示,在我国顶尖的三甲医院中,国产药品的中位配备率已逼近50%大关。这一数据虽标志着前端谈判与后续落地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医院层面在药品目录更新与转换方面的滞后现象。这一现状深刻揭示了药品快速落地至临床的迫切需求,即医院需加速承接并转换新药目录,以充分满足临床诊疗的实际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辟快速审批通道以来,手术机器人、骨科耗材、快速诊断试剂等众多创新医疗器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丰富了医疗市场的产品谱系。这些前沿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注入了强劲动力,但同时也对医院的经济运营提出了新的考验。据相关数据统计,这些创新医疗技术的引入,往往伴随着约50%至70%的费用增长。对于当前正致力于成本控制的公立医院而言,这一挑战无疑显得尤为突出,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未来,卫生技术评估与药物经济学在医院层面的应用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公立医院在近期发布的系列政策文件中,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强调技术服务对经济运营的支撑作用,并将药品与耗材管理置于重中之重。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预示着医院将不再单纯依赖药品与耗材的销售来维持运营,而是更加聚焦于技术服务的提供与优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海银 研究员
在医疗领域,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无疑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估这些新技术,并选择最适合医院自身特点的运作模式,成为了医院管理者与临床专家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医院在审视新技术时,不仅关注其临床经济技术特性和科学性,更侧重于考量医院自身的实际需求。临床专家们纷纷表示,他们尤为重视新技术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如能否吸引更多患者、提升医院收益,以及在行业内的引领地位。同时,不同医院因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的差异,对新技术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偏好。
医院管理方面,新技术的落地实施需医生最终使用,并涉及运营成本等多维度考量。以透析技术为例,医院管理者会细致评估设备的周转率、每个治疗单元的成本等关键因素,以遴选出最适合医院的技术方案。因此,在全局梳理新技术时,必须兼顾组织价值和可及性,确保评估结果紧密贴合医院管理决策的实际需求。
国际上,相关研究成果为医院新技术评估提供了宝贵参考。一项针对医院多学科人员的调查显示,医生普遍关注新技术能否提升生活质量和寿命,以及是否存在有效的技术替代方案;而在经济性层面,他们则更看重效率提升、人力节省和预算收益。这一发现与我国医院临床专家和管理者的关注点高度契合,进一步凸显了学科发展度和现有技术替代程度等指标在新技术评估中的重要地位。
鉴于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与国际存在显著差异,开发一套契合中国医院实际的新技术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该体系将充分融入中国公立医院的运营特点和政策环境,为医院提供更为科学、实用的评估工具。
除了评估指标体系外,新技术的运作模式也是医院关注的焦点。当前,不少医院基于兴趣小组开展新技术评估,但缺乏正规部门和专业人员的支撑。而一些领先医院已率先成立医院卫生技术评估部门,推动评估工作的专业化和整合化。这些部门与高校、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共同促进新技术在医院的应用与发展。
在运作模式上,各医院呈现出多样化的探索。例如,瑞典医院以临床专家为核心,结合医院技术部门的支持,为临床决策提供快速卫生技术评估报告;赫尔辛基医院则要求所有技术均进行迷你评估,通过表格评分辅助决策。国内医院如上海六院等,也在积极探索新技术评估模式,将药物经济学或卫生技术评估融入耗材准入流程,构建了完善的评估体系。
在准入工具方面,国际上有诸多评估方法和工具值得借鉴。mini-HTA作为一种简洁的表格评估方法,便于快速筛选;欧盟资助的项目则开发了系统工具,通过广泛收集医院偏好数据来支持决策。此外,举证工具能将决策过程可视化,帮助决策者更直观地理解新技术的价值与风险。
以手术机器人为例,尽管其价值点并非特别突出,但投入成本高昂,风险较大。在引进达芬奇机器人等高端手术设备时,医院需综合考量其学科发展价值、临床优势及性价比等多方面因素。这充分展示了新技术评估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总之,医院视角下的新技术评估与运作模式探索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医院管理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迎来更多创新实践,为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亚洲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众多前沿技术如脂质重离子等正率先在上海的医院中崭露头角,积极寻求准入机会。然而,这些新技术在医院实际应用中的评估与应用,特别是如何精准界定其适应症、适用人群,并实现高性价比与最大化临床获益,已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方法学研究领域,真实性研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技术上市后,医院更侧重于将其与同类技术进行比较,并深入分析其对医院的实际影响。然而,在与医院的合作过程中,一系列挑战接踵而至。其中,伦理问题尤为棘手,各家医院的伦理审查周期参差不齐,有的甚至长达一年之久。即便院领导给予全力支持,涉及患者数据的处理仍需慎之又慎。此外,回顾性研究虽相对迅速,但前瞻性研究则耗时冗长,给评估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在医院层面,药物经济学的应用广泛涉及模型研究、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以及对设备或耗材的深入评估。有时,两年的研究结果难以满足医院对长期效果的迫切需求,如5年或10年的数据,此时便需借助模型进行外推预测。同时,评估工具的优化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当前,许多医院的申请表设计过于粗放,缺乏清晰的维度划分,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具体评估标准尚不明确。
为了在医院端全面推广药物经济学的应用,评估工具表格的优化势在必行。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医院已主动参考全球先进模板进行改进,如翻译欧盟相关书籍中的模板,明确技术的特性类型,并全面涵盖临床价值、伦理考量、社会影响以及经济信息等多个维度,为评估工作提供了更为科学、全面的框架。
然而,新技术的利用在医院层面还受到诸多潜在因素的制约。临床指南的推荐、医院的资金支持力度以及政策环境的制约等,均会对新技术的应用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通过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综合决策评分,以更全面地了解技术概况,显得尤为重要。
决策,实则是一门艺术。即便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如模拟不同改革情形对上海的具体影响,但最终决策仍需综合考量经济、社会、患者满意度等多个领域的因素。作为管理者,面对复杂多变的决策环境,需慎之又慎。同时,对上海专家的调研显示,当前面临着人才短缺、证据不充分以及工作量巨大等多重挑战。
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亟需建立一套系统的机制,以推动相关数据的持续产生。临时应对之策显然无法满足长远需求。此外,评估工具的匮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已开展了一系列培训与工作,但医院层面仍感力不从心。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这一领域正逐渐成为新的研究前沿,值得业界广泛关注。
最后,调研结果表明,医院卫生技术评估的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多元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管理者、临床医生、护士、产业界朋友以及研究者等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特别是管理者的深度介入,能够使其深刻认识到评估工作的重要价值。同时,报告的及时性也是评估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优秀的医院企业,其评估周期通常应控制在7天至一个月以内,以确保评估结果能够及时为院领导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总得来说,医院层面药物经济学的应用面临着多维度的挑战与机遇。未来,需不断优化评估工具、强化多元参与、提升报告及时性,并综合考虑多个领域的复杂因素,以推动新技术在医院中的合理、高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