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当代  ·  中坚 / ... ·  2 天前  
文汇学人  ·  张巍 | 史家修昔底德的“艺术散文” ·  5 天前  
文汇学人  ·  乔姆斯基的帝国批判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陈启宗反思地产:轻松赚钱时代已终结,内地香港都出现了很多疯子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19-11-25 12:00

正文

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


编者语: 陈启宗,香港恒隆集团董事长。最近,他在接受观察者网的采访中,谈到了香港如今的乱局以及背后的原因。指出:认为核心是民生问题,这个观点绝对错了,根源在政治生态。香港部分人认老外,不认中国人;对他们而言,老外放屁都是香的。现在就是意识形态都在,没得妥协。但他同时也指出,香港房价畸形奇高,也主要是因为个别房地产商私心太重。在2019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曾在陆港两地地产界叱咤风云的他,与樊纲有着一段尖锐的对话;以及2017和2018年论坛的主旨演讲,都非常犀利深刻,令人警醒。




陈启宗: 历史告诉我们,房地产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是被尊重的行业。


特朗普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讲到特朗普,我就要说了,有两种做房地产的:一种是主要用自己的资金,借贷比较小,比较少,这些人长远看是成功的;


另外一种人,他是主要是用借贷,很少用自己的钱,这些人长远来说多半是不成功的。我是属于一类,特朗普是属于另外一类,到底谁是那一类,请大家去评估好了。


樊纲: 特朗普是最不自律的那一类,所以他是不自律的典型,我们在座的,都是自律的典型。


陈启宗: 对,所以他是失败的。特朗普从来没有过钱,因为它的借贷比它的资产,可能绝大部分时间多多了。


那么回头说自律的问题,我就继续刚才两位老总说的,我就在讲另外一方面的纪律,就是在策略上的自律。好多人因为中国现在大发展期发展得很快,所以点石成金很容易,摸什么东西都可能会有发财的机会,所以好多人就这个也要摸一摸,那个也要摸一摸,结果呢,做了十个、五个、七个行业。


但是历史又告诉我们,这些所谓的 conglomeration,中文叫什么?多元化。 多元化发展的企业,绝大部分在历史上是不可能长久的。 凡是那些笨笨的,像我这样的人,笨笨的,专注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只要你那个策略是合理的,你就能够成功的。


所以我也希望发展商不要因为以为有了钱了就什么可以做,最终你会发现你这个不自律要成为你自己失败的原因。


陈启宗在2018博鳌房地产论坛上的演讲



陈启宗演讲: 反思地产,轻松赚钱时代的终结


陈启宗指出: 过去的40年是中国房地产的最佳机遇。那个时代,所有房地产商都在一个量的比较战略下向前,量越大越好。在以往的年代里,,拿地、拿钱都是很特别(不正规)的方式,这种完全追求量和速度发展使得 房地产行业里面出现了很多“疯子” ,但这种“疯子”不是中国独有,香港也有不少的“疯子”。随着行业前十市占率不断提高,行业在量和速度方面的较量或将成为过去, 改变迫在眉睫。

以下是演讲实录:

陈启宗:大家好,我们现在回归地产的话题。 诗涛给我的题目是反思地产, 允许我作为一个半外围人来看怎么看待中国以往40年房地产市场,从而让我们知道今天可能往前去的路应该是怎么样。


以往这4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历史上前无古人,也绝对是后无来者 ,因为体量之大简直不可思议,回想二三十年前,中国的住房是什么样的情况,到今天是什么样的情况,相比一下大家就知道了。就像刚才樊纲说的,30年前的房子质量是怎么样的,现在的质量是怎么样的,有非常大的差异。更不用说量的进步,简直是非常了不起。

以往这40年是中国房地产一个最佳的机遇 ,当然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房地产商基本上只有一个思维,也只有一个战略,无论你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哪里的都好,基本上所有的房地产商都是在一个战略之下而往前去的。 简单来说是什么呢? 就是一个量的比较,越大越好。

昨天晚上跟观点的朋友聊天,我说你们怎么都受了这个影响,动不动就是5000多亿、3000多亿,还完全是在量的领域里的考量。我不否认在住房房地产发展的早期,量是极度重要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量是不是还是那么重要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件事。

当你有量的时候,速度也就变成一个大问题,你的速度不够,你绝对是比不过别人,你要每年推出那么大的量,你的速度就要比别人快。

当然在以往的年代里,怎么拿地的我不知道,在座的很多朋友都非常知道,但是是我不想知道的, 因为有很多不正规的方法拿地。

第二是拿钱,拿钱的方式也是我不知道的,总之在那个年代拿地、拿钱都是很特别的方式,作为住宅房地产商完全是一个量和速度的发展, 所以在房地产行业里面出现了很多“疯子”。

我以前用过这个词,被很多人骂过,我今天还是说, 我觉得中国的房地产疯子很多。


你说这种现象是不是中国独有的?不是这样的,我们在以往的历史上见过这样的人,以往的四五十年里, 香港也有不少的“疯子”, 有本地疯子,还有外边来的疯子,有日本来的,有东南亚来的,还有澳大利亚来的,疯子很多。所以我一见到“疯子”我就很敏感。

以往二三十年在中国内地,在房地产商朋友中我也见到有相当多的“疯子”, 因为只有量的比赛,只有速度的比赛 ,你不是疯子就不容易致胜,所以在过往几十年有了很多疯子出现。

有朋友问我, 香港过去几十年的疯子,现在到哪里去了? 没有了,没有一个能存活下来的,绝大部分破产了,有一部分进了监牢。 所以疯子的前途大半就是这两个,一个是进监牢,一个是破产。

中国的疯子会不会这样呢? 我个人觉得应该也差不多。 哪里都有疯人院,外国有,中国也有。所以你们要做各种各样的地产,有文旅地产、养老地产, 将来还有一个疯人院的地产业 是大家可以考虑的。


到了今天,我们再问一个问题,以往 这个模式能否继续在中国持续下去? 昨天晚上我问了诗涛一个问题,我说中国头10名住宅房地产商占了市场份额的多少?大概20%到25%, 前50名占了市场份额的大概50%。


我还记得大概10年前,好像是郁亮在这个地方说,他说 前10名占的份额只有5%左右,今天到了25%, 这个数字可不可能再往下发展下去?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个数字不是特别奇怪的,因为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的,一定是往这个方向走的。 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让那么重要的行业操纵在少数人手上,一定会用各种方法把这种情况改变过来。

所以我个人非常相信这个量的较量、速度的较量是过去的事,要是你今天还是保持这种态度,恐怕在未来你不容易致胜。问题是要改变的时候,什么时候改变,怎么改变?


我认为现在改变已经开始, 要是你还是抱着一个量的心态、速度的心态,可能你就晚了。 当然晚改比不改还是好的,所以我奉劝各位,要是你还以为这是一个量的较量,希望你要改一改。

这里要改的话,最困难的是什么?我认为最困难的是你自己,就是你的心态的问题, 你的心态不调整过来,你是改不了的。

原因有两个, 第一 ,人性所及,人都不喜欢变,也不容易变,以往的20年、30年都是这样子,你今天要改变过来不容易。 第二 ,以往二三十年你非常成功,成功的不容易改变。但是当大环境改变的时候,你不跟着改变的话,恐怕你也很容易被淘汰。 所以内地的住房房地产商,希望你们在心态上要调整自己。

为什么要心态改变呢? 因为经营的模式一定是改变的。 所以我很高兴刚才听到诗涛的白皮书中提到的一点,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跟房地产有关的,有商业地产、文旅地产、产业地产、养老地产等等。这些都跟从前的模式有基本上的不一样。 量的较量和速度的较量,在将来的模式里不一定能够合用。

还有一个问题,你做那些东西能否赚跟以往那么多年同样多的钱,这又是一个问题,因为模式的改变就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也就需要有不同的管理的心态,你的心态改不过来就不行。

以往这5年,有好几家公司、好几个内地的房地产商跟我说,我们现在要开始 向恒隆学习 ,当然别人向我学习是我的荣耀,但是我心里明白, 他们绝对是学不来的, 为什么学不来呢?因为他们的心态调整不过来,心态调整不过来,你就不能在一个新的经营模式里致胜,所以我就说这完全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我去年在这里说了一句非常不客气的话,允许我再提醒你们一下,我去年在这里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说, “希望大家做一个长命的房地产商”。

恐怕一年一年的过去,做到这一点越来越难,因为环境越来越改变,市场越来越逼着你必须要调整你的经营模式,也就是要调整你的心态,调整不过来的人,恐怕就要成为市场的牺牲品。

所以我还是说去年的那句话,希望大家能够 借着心态的改变 借着经营模式的改变 ,从而 做一个长命的房地产商,做一个长命的企业家


陈启宗在2017博鳌房地产论坛上的演讲和发言



陈启宗演讲:不赞成去地产搞多元化 轻资产不一定赚钱


陈启宗在2017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发言表示,有的房地产企业没办法了就搞多元化,是不是意味着发展失败了?陈启宗认为,房企去海外发展,首先要知道自己是在干嘛。 轻资产并不一定比重资产赚钱多。


陈启宗在发言中提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财富的累积和房地产有关。 历史上, 搞多元化的没有长远成功的 ,大家不要高估自己,可能下场不是那么好。

中国房地产市场很大,机会很多, 此前房企追逐规模太快了,市场饱和得就更快了。 30年前盖的房子质量很差,拆除重建,这就是发展的机遇了。但是追逐规模很难停下来,因为大家习惯了高速增长,现在没办法了就搞多元化,这是飞蛾扑火。

房企需要坐下来思考问题, 要先做好中国这个大市场,再慢慢去海外发展。 现在去国外的分两种,像五矿去海外可以理解,另外一种不知道自己在干嘛,这种人成功的机会少之又少。

同时,我认为,轻资产和重资产相比,挣钱没那么多。

实践证明,难得有一个搞轻资产的人是赚大钱的,当然你不需要像恒隆那么离谱, 恒隆这十几年都基本上是零负债 ,那是过重,因为以往这十几年,我们的资金流太强了,但这不是一个好的例子,别人也不一定能够做到像我们这样。

但是你不要走我们的反面的极端,你做轻资产,万变不离其宗,你的资金没进去,将来你只能靠你的脑子、靠你的劳力赚钱,你就变成一个服务性行业,服务行业是要靠量来支撑的, 房地产是一个长周期的资产,量不可能太大 ,所以 轻资产绝对不是赚钱最好的方法。

我奉劝商界的朋友们 ,无论你是管理阶层、高管,还是自己的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心态,你搞清楚了你到底想要什么,长线的成功还是短线的威风,你就 要调整你自己的心态。

赚钱是好的,是很快乐的,但是 亏本是很痛苦的 ,所以你在要赚钱的同时,你要先问一个问题,我怎么才能够不死去、不亏本,那才是长远致胜之道。也 希望内地的房地产的 朋友们 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不要追逐短线的威风。

陈启宗发言: 去地产化不是好事!

我们在座都是做房地产的,去地产化对我们来讲真是不好的事,也就是说你的工作完蛋了,我们都是搞房地产的, 去地产化就是说没得干了。

所以提出去地产化这个词,本身就告诉我们一件事,就是说你失败了,你没戏了,你没得玩了。 可能从前你赚过钱,但是从今以后要是你去地产化的话,也就是说你承认你失败了,你没得玩了。

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就是你去地产化之后,你能赚多少钱? 我看过一些文章,说美国、澳大利亚等等这国家,那些国家里面你找最富有的一两百人,大概有1/3到一半的富人,他的财富的累积是跟房地产有关的。 如果你要去房地产,你要想想你是不是能够成为前100、200的富人。

房地产是可以赚钱的,问题是你怎么去赚钱 ,历史也告诉我们,靠房地产赚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去地产化就是你不大愿意再赚钱了。

你搞 多元化 ,你有什么方法? 昨天我听了很多,有各种新的模式,比如说现在的旅游地产, 我对这些做法是持保留意见的 ,我还没有看到全世界搞所谓的旅游地产赚了大钱的。

做其它的行业都可以赚钱,但是我们做房地产都不是想赚小钱的,想赚小钱的人不会来搞房地产, 来搞房地产的人都是要赚大钱的。 你要赚大钱,你却又多元化,你就没戏了。

所谓的多元化的公司没有一家可以长久! 最好赚钱的还是房地产!

世界各地的经济历史告诉我们,所谓的多元化的公司没有一家可以长久,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在50年代到70年代,那个阶段美国最火的公司都是多元化企业,现在没有一家存在,除了通用电气之外。

所以这些多元化的公司,经济史告诉我们,能成功的机会是小之又小的,早晚都会分崩离散。

当然我也理解,为什么今天中国内地那么多的商界朋友都要搞多元化,因为以往30年,中国经济是大发展期,机遇多得不得了,可以说 遍地是黄金,你不抓好像是对不起自己,你不抓好像是笨蛋。

但是你要小心,历史上搞多元化的没有一个是能够长远成功的。 会是你吗? 希望大家不要那么高估自己,认为一定是我,恐怕最终不是你,而且你可能下场不那么好。

所谓的去地产化就等于多元化, 多元化历史上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你也赚不了那么多钱,最好赚钱的还是房地产。 所以不要去地产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